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精品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格式:docx页数:25页大小:623.2 K上传日期:2023-11-21 22:53浏览次数:237 侵权/举报

高三生物一、单项选择题1.有的动物能产生一种蛋白质类的神经毒素,能使人体运动神经元与肌细胞相连的突触小体内的乙酰胆碱(兴奋型神经递质)囊泡消失。下列与蛋白质及神经毒素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具有免疫、调节、运输及携带遗传信息等多种功能B.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仅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及其空间结构有关C.该毒素作用于人体神经系统后,可导致乙酰胆碱释放减少而引起肌肉僵直D.该神经毒素经过盐析处理后的空间结构没有被破坏,毒性还存在【答案】D【解析】【分析】蛋白质的理化性质:(1)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在酸性、碱性、酶等条件下发生水解,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2)盐析:盐析为蛋白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的降低,不影响活性,加水后还可以溶解。(3)变性:受热、酸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乙醇、甲醛等)、紫外线等作用时蛋白质可发生变性,失去其生理活性;变性是不可逆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4)鉴定:蛋白质中含有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详解】A、蛋白质不能携带遗传信息,A错误;B、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B错误;C、该神经毒素作用于人体神经系统后,可导致乙酰胆碱释放减少,使突触的信号传递被阻断,引起肌肉松弛,C错误;D、该神经毒素经过盐析处理后的空间结构没有被破坏,结构决定功能,故其毒性还存在,D正确。故选D。2.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及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乳酸菌、植物叶肉细胞呼吸过程的中间产物都有丙酮酸B.人在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乳酸,造成肌肉酸痛C.干燥、无氧和低温环境都有利于粮食的储藏和水果的保鲜D.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N、P、K等矿质元素的吸收【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实质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详解】A、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能产生丙酮酸,所以乳酸菌、植物叶肉细胞呼吸过程的中间产物都有丙酮酸,A正确;B、由于人体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时只产生乳酸,所以人在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乳酸,造成肌肉酸痛,B正确;C、干燥、低氧和低温环境有利于粮食的储藏,湿润、低氧和低温环境有利于水果的保鲜,C错误;D、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根系的有氧呼吸,而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根系的有氧呼吸加强有利于主动运输的能量供应,D正确。故选C。3.土豆削皮后放置一段时间,切口会发生褐变,这是由土豆中的多酚氧化酶(PPO)氧化多酚物质引起的。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了温度对土豆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温度/℃0255075100酶活性相对值0.31.13.01.50A.PPO的活性可通过土豆切口褐化程度来检测B.该实验中的土豆量、多酚物质量等都是无关变量C.应将土豆和多酚物质分别放在预设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后再混合D.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该酶的最适温度一定是50℃【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土豆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活性相对值,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相对值先增加后降低,100℃时酶已经丧失活性。【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土豆切口发生褐变是因为多酚氧化酶(PPO)氧化多酚物质引起的,因此PPO的活性可通过土豆切口褐化程度来检测,A正确;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活性相对值,则土豆量、多酚物质量等都是无关变量,B正确; C、为了防止化学反应在达到预设温度之前就进行了,应该将土豆和多酚物质分别放在预设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后再混合,C正确; D、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所取的几个温度中50℃时酶的活性最高,但是仅从现有的实验数据不能确定50℃就是该酶的最适温度,D错误。 故选D。4.如图表示控制三对相对性状的三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假设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没有发生交叉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a,B、b和D、d基因的遗传均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基因型为AaDd和aaDd的个体杂交,后代会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3:3:1:1C.仅考虑A/a,B/b基因的遗传,图中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比例为3:1D.图中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8种配子【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A、a和B、b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d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与A、a和B、b之间都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详解】A、由题图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可知,A、a,B、b和D、d基因的遗传均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 B、因为A、a和D、d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产生配子时自由组合,则基因型为AaDd和aaDd的个体的杂交后代会出现的基因型有AaD_、aaD_、Aadd、aadd,其对应的表现型比例为3:3:1:1,B正确; C、由于A、a和B、b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出现2种表现型,且比例为3:1,C正确; D、因A、B基因连锁,a、b基因连锁,故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4种配子,D错误。 故选D。5.科学家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巧妙地设计实验证实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下列实验方法组合正确的是①先用含有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连续培养大肠杆菌②先用含有14N的NH4Cl标记大肠杆菌DNA③将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液中,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提取DNA④加入解旋酶、DNA聚合酶以及一定量的脱氧核苷酸⑤亲代和子代DNA经密度梯度离心后,记录并比较不同密度条带的DNA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答案】C【解析】【分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详解】科学家用含有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来培养大肠杆菌,让大肠杆菌繁殖几代,获得双链均带标记的DNA,再将大肠杆菌转移到含有14N的普通培养液中,然后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提取DNA,再将提取的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记录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DNA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进行复制,无须提供酶和原料。正确的实验方法组合为①③⑤。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探究DNA复制方式需要先用15N标记DNA,再用14N的培养基培养细菌,观察子代DNA的标记情况。6.某动物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科研人员调查不同区域内该动物的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了基因频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浅色岩Q区的深色个体的基因型为DD、DdB.与深色熔岩床区相比,浅色岩P区的杂合子频率高C.与浅色岩P区相比,浅色岩Q区的隐性纯合子频率低D.深色个体与浅色个体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的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可知,浅色岩P区: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18,因为动物的毛色(深色)与环境(浅色岩)差异大易被天敌捕食,D基因频率为0.1,则d基因频率为1-0.1=0.9;深色熔岩床区: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95,因为动物毛色与环境差异小不易被天敌捕食,D的基因频率为0.7,则d的基因频率为1-0.7=0.3;浅色岩Q区的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50,因为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D的基因频率为0.3,则d的基因频率为1-0.3=0.7。【详解】A.该动物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由题图分析可知,浅色岩Q区的深色个体的基因型为DD、Dd,A正确;B.深色熔岩床区杂合子(Dd)的频率=2×0.7×0.3=0.42,而浅色岩P区杂合子(Dd)的频率=2×0.1×0.9=0.18,故与深色熔岩床区相比,浅色岩P区的杂合子频率低,B错误;C.浅色岩P区隐性纯合子(dd)的频率=0.9×0.9=0.81,而浅色岩Q区隐性纯合子(dd)的频率=0.7×0.7=0.49,因此,与浅色岩P区相比,浅色岩Q区的隐性纯合子频率低,C正确;D.据图分析可知,深色个体在深色熔岩床区的表现型频率高,而在浅色岩P区和浅色岩Q区的表现型频率较低,因此,深色个体与浅色个体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的影响,D正确。故选B。7.反射弧中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被切断后,断口处离脊髓近的一侧称为向中段,离脊髓远的一侧称为外周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要测量静息电位,可将电流计的两极同时放置在膜外B.传入神经某处被切断后,刺激其外周段时肌肉不会收缩C.兴奋的传导过程消耗能量,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不消耗能量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完成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化【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反射弧的作用是感受刺激,传导兴奋,并对刺激做出反应。【详解】A、若将电流计的两极都放在膜外,静息状态时两极电位相同,无法测得静息电位,因此应将两极分别放在膜内和膜外,A错误;B、传入神经某处被切断后,刺激其外周段,兴奋则无法再向脊髓方向传导,肌肉不会收缩,B正确;C、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完成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化,D错误。故选B。8.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骨髓、胸腺等淋巴器官中,可随淋巴、血液和组织液进行再循环运输。为探究脂肪组织中是否存在细胞毒性T细胞,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组别实验过程实验结果①小鼠A注射某病原体,两周后提取其脂肪组织,移植到已破坏免疫力的模型小鼠体内,让小鼠感染同种病原体小鼠不患病②小鼠B注射生理盐水,两周后提取其脂肪组织,移植到已破坏免疫力的模型小鼠体内,让小鼠感染同种病原体小鼠患病A.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和接触靶细胞,并攻击病原体B.破坏模型小鼠的免疫力可防止小鼠产生免疫排斥反应C.实验结果表明,小鼠脂肪组织中可能存在细胞毒性T细胞D.若①组小鼠A的胸腺受损,则实验结果为模型小鼠患病【答案】A【解析】【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详解】A、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接触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然后被抗体识别并消灭,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直接攻击病原体,A错误;B、模型小鼠的免疫力被破坏,向小鼠体内导入脂肪组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