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精品解析:2023届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南京市中华中学高考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2023届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南京市中华中学高考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
格式:docx页数:16页大小:7.5 M上传日期:2023-11-22 14:12浏览次数:146 侵权/举报

高三地理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甲、乙、丙三个地区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影子长度”的探究活动,6月22日,他们在当地时间10:00-14:00之间,每隔一小时测量直立杆(杆长1米)的影子长度,所得数据制成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关于当日三地叙述正确的是()A.乙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B甲乙都位于南半球,东半球C.甲地杆影长度日变化幅度最大D.丙地杆影长度日变化幅度最大2.当北京时间为11点时,甲、乙、丙三地中日期相同的地点是()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答案】1.C2.B【解析】【1题详解】读图分析,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甲图北京时间13点时,杆影长度为0,说明甲地位于北回归线;北京时间13时是正午,根据当地正午是12点,可计算甲地经度为105°E。乙地北京时间0点时杆影长度最短,可求得其经度为60°W;乙地杆影朝向正南,说明正午太阳位于当地正北,该地应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正午杆影长度约为1米,可知正午太阳高度为4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求得该地的纬度为:90°-45°=当地地理纬度-23°26',所以当地理纬度为21°34′S。丙地北京时间17点时杆影长度最短,可求得其经度为45°E;正午杆影朝向正北,说明正午太阳位于当地正南,该地应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综上以上分析,该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影长的日变化最大,C正确,D错误。甲位于北回归线,乙位于21°34′S,甲不在南半球;甲地经度为105°E,乙地位于经度为60°W,乙不在东半球,B错误。故选C。【2题详解】由第1题分析可知,甲的经度为105°E,乙的经度为60°W,丙的经度为45°E;当北京时间为11点时,甲地地时间=11-(120°-105°)÷15=10时,即6月22日的10点;同样求出乙地的时间是6月21日23时,丙地的时间6月22日6时;甲丙两地中日期相同,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 (经度差)×4分钟(所求地在东,“±”号取“+”号,反之取“-”号;经度差:同在东经或西经,用减法;一个东经,一个西经,用加法。)某年11月,华北一气象站(位置见左图)测得锋面过境前后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数据,如右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锋面过境时,温度升高的原因是()A.暖锋影响,气团加热 B.地形影响,气流下沉增温C.水汽凝结,热量释放 D.风速增大,大气对流加强4.此次夜间突发性增温可能导致当地()A.道路表面湿滑 B.出现降雨天气 C.出现逆温现象 D.作物呼吸作用减弱【答案】3.B4.A【解析】【3题详解】根据右图可知,锋面过境前后均以偏北风为主,气温较低,且11月份临近冬季,华北地区受南下偏北风影响,冷锋活动频繁,气温下降,11月盛行冬季风,我国华北地区接近冬季风源地,很少有暖锋过境,A错误;根据图甲中等高线分布可知,气象站西北部为山地和高原,锋面过境时偏北气流下沉增温,水汽不易凝结,C错误;B正确;风速增大时热量易散失,不利于温度升高,对流减弱,D错误。故选B。【4题详解】据图可知,夜间突发性增温前,当地气温低于0℃,道路温度较低,突发性增温会导致暖气流中的水汽遇冷地面凝结,使道路表面湿滑,A正确;图中显示此次夜间气温突发性升高时,利于空气对流,促进污染物的扩散,可减轻空气污染,不会出现逆温现象,C错误;此次突发性增温发生时,气温上升不利于水汽凝结,不利于降雨形成,气温升高通常会增强作物的呼吸作用,BD错误。故选A。【点睛】焚风效应一般指焚风。焚风是由于空气作绝热下沉运动时,因温度升高湿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焚风常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为研究森林雾特性,科学家选择了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样地和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地,对两地森林雾的发生频率与时间分布特征进行统计。下图示意两处样地森林雾不同时间发生频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与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雾相比,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雾()A.日持续时间长 B.季节分配均匀C.多发生于干季 D.多发生于正午6.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雾的形成条件主要是()A植物蒸发旺盛,水汽充足 B.大气热量散失,气温较低C.海洋气流深入,水汽充足 D.锋面系统控制,大气稳定【答案】5.C6.B【解析】【分析】【5题详解】读图分析:左图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各个月份雾发生频率的日变化特征,可以看出,10-12月份,热带雨林雾主要发生在后半夜,而5-8月份,在前半夜和后半夜均有雾的发生。10-12月份雾发生的频率显著高于5-8月份。3-4月份雾发生的频率较低。右图为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各个月份雾发生频率的日变化特征,可以看出,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全年在不同时刻均有不同程度的雾发生,雾发生的频率低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雾发生的最高频率多出现在10-12月份。同样的,在3-4月份,下午时段基本没有雾发生。所以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雾,日持续时间长,A项错误;季节分配也是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雾更均匀,B项错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雾多发生在10-12月份为干季,C项正确;据图可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雾多发生在前半夜或后半夜而不是正午,D项错误,故本题选C。【6题详解】据图可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雾主要出现在前半夜或后半夜,所以主要以辐射雾为主,因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气层变冷而形成,辐射雾常出现于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阴雨天气不利于辐射雾的形成,B项正确;植物蒸发旺盛,水汽充足,形成雾的时间应为白天,A项错误;锋面系统控制,大气稳定的情况下,多出现锋面雾,D项错误;海洋气流深入,水汽充足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雾形成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B。【点睛】雾的种类:1.辐射雾是指由于夜间地表面的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雾,多出现于晴朗、无风或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早晨。2.平流雾是指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上,因下部冷却而形成的雾。3上坡雾是指湿润空气流动过程中沿着山坡上升时,因绝热膨胀冷却而形成的雾。上坡雾多见于山中。.4.蒸发雾是指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的大量水汽,在冷空气中发生凝结而形成的雾。5.锋面雾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随锋面降水相伴而生,故又称降水雾或雨雾。阿克苏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西部,以山地降水及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该流域多年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为47.3mm,而蒸发量达2100mm。下图示意1961~2001年阿克苏河径流量距平和阿克苏市年平均气温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图中信息显示,阿克苏河径流量距平()A.1974年前后为偏丰 B.60年代变化幅度最大C.1994年以后为偏枯 D.80年代变化幅度最小8.与1965~1967年阿克苏河径流量距平变化最密切相关的是()A.降水量 B.蒸发量C.全球气候变暖 D.植被破坏9.1997~2001年,阿克苏市年平均气温变化对阿克苏河水文特征的主要影响是()A.河床不断变窄 B.汛期提前C.径流量持续增加 D.含沙量加大【答案】7.D8.B9.B【解析】【7题详解】据图分析可知,1974年前后河径流量距平为负值,说明河流径流量较小。因此,1974年前后为偏枯,A错;90年代径流量距平的变化幅度最大,而不是60年代变化幅度最大,B错;1994年以后河径流量距平为正值,说明河流径流量较大。因此,1994年以后为偏丰,C错;80年代阿克苏河径流量距平的变化幅度最小,D对。故选D。【8题详解】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阿克苏河流域多年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结合图可知1965~1967年阿克苏市年平均气温下降,蒸发量减少,使得该时段阿克苏河径流量距平呈增加趋势,B对,C错;阿克苏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较小,其对该流域径流量距平变化的影响较小,A错;没有信息显示1965~1967年阿克苏河流域植被破坏,D错。故选B。【9题详解】据图分析可知,1997~2001年,阿克苏市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随着气温升高,冰雪消融提前,导致阿克苏河汛期提前,B对;图中显示,1997~2001年,阿克苏河径流量距平波动上升,说明径流量呈波动增加,C错;河床特征是水系特征,不是水文特征,A错误,根据图示信息无法判断含沙量变化状况,D错。故选B。【点睛】阿克苏河流域近60年来冰川消融速度加快。原因:近60年来全球气温上升速度加快,加速阿克苏山区冰川消融;山区降水形式由降雪向降雨转变的概率增大,降雪量减少,导致冰川的物质来源减少;冰川消融使得原冰雪覆盖区域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反射率降低,从而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加剧高寒山区的升温速度,加速山区冰川消融。热点是岩石圈板块之下提供炽热岩浆的固定源地,火山喷发是热点在地表的重要表现。美国西部的黄石国家公园位于北美大陆下面的热点上方,在过去的200万年间,黄石公园发生了由同一热点引发的三次大型火山喷发,如下面左图所示。下面右图示意在肖松尼湖和刘易斯湖位置发生的一次火山喷发,在这里只喷发了火山灰和火山碎屑,并未形成火山体,在那之后,经过地质变迁,最终形成两个火山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推测过去的200万年间美洲板块的移动方向是()A.自西北向东南 B.自西南向东北C.自东南向西北 D.自东北向西南11.正确表示右图所示湖泊形成过程的是()A.内力作用—地面隆起—火山碎屑喷出—地面下陷—积水成湖B.内力作用—火山碎屑喷出—地面隆起—外力沉积—积水成湖C.内力作用—地面隆起—外力沉积—地面下陷—积水成湖D.外力作用—火山碎屑喷出—外力沉积—地面下陷—积水成湖【答案】10.D11.A【解析】【分析】【10题详解】据图可知,三处火山大致呈现西南东北方向分布,且形成时间上,西南方向的形成时间更早,东北方向的形成时间更晚,根据热点的定义:热点是岩石圈板块之下提供炽热岩浆的固定源地,热点是固定的,那么形成的火山位置发生改变只有可能是板块的移动导致火山的位置不同,据此可知,板块的移动方向为自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D正确,ABC错误;故选D。【11题详解】湖泊是洼地积水而成,洼地不可能是外力沉积而来,B错误;据材料在肖松尼湖和刘易斯湖位置发生的一次火山喷发,在这里只喷发了火山灰和火山碎屑,并未形成火山体,在那之后,经过地质变迁,最终形成两个火山湖分析,由于内力作用,大量岩浆上升,导致地面隆起,火山灰、火山碎屑沿着两个湖泊所在的位置的地下裂隙喷出喷出,火山喷发结束后,经过地质变迁(地面下陷),形成洼地,最终积水成湖。A正确;CD错误;故选A。【点睛】火山湖的形成过程:炙热的地下岩浆上升沿着地壳的裂缝喷发出来,当冲向高空的喷出物沿着抛物线的路径降落下来,就围绕着喷出口的周围渐渐堆积出圆锥形的山丘,反复喷发,就会形成火山锥。火口处大量很轻的浮石被喷走,许多挥发性的物质被散失,火山锥的尖顶又没有后续岩浆支撑而塌陷,变成漏斗状洼地,形成湖盆。降水、积雪融化、地下水补给等等,塌陷的火山口逐渐储水,最终就会积水成湖。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历山西北部的恒山(海拔2016.8米)后,在其日记中写道:“……中垂草葬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而满山短树蒙密……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恒山)顶。”调查发现,华北落叶松在南北坡都出现在海拔1700以上:多生于林下、林缘草地、山地草甸的披针叶苔草在北坡的分布多于南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文中“……中垂草莽者千尺……满山短树蒙密……久之棘尽……”,造成恒山植被如此变化的根本因素是()A.气温 B.海拔 C.光照 D.土壤13.披针叶苔草在恒山北坡的分布多于南坡,主要是由于北坡()A.为阴坡,蒸发量小 B.为迎风坡,降水量大C.坡度小,土壤肥沃 D.为背风坡,热量充足【答案】12.B13.A【解析】【12题详解】由文字信息“……中垂草莽者千尺……满山短树蒙密……久之棘尽……”可知,随海拔升高,草、树、棘依次更替,符合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所以造成恒山此变化的根本因素为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