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押题联考卷(四)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考试结束后,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要定义“Taste”这个概念并非易事。从词源分析来看,无论是在古希伯来语、古希腊语,还是在古拉丁语中,该词的意思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第一,指通过嘴品尝;第二,指通过感官感受、体验,甚至享受;第三,在以上两个意思的基础上,它又以隐喻的方式表判断、品鉴和区分。由于其内涵的多义性和外延的模糊性,这个反复出现在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概念让不少思想家、哲学家困于心、衡于虑,却仍对其背后的深意不得而知。②比如康德在写《实用人类学》一书时掩卷哀叹:“现代语言竟然会用某个口腔内部的感觉器官来命名审美判断的官能,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无论是对美的鉴别还是对美味的选择,都由同一个感官来作出决定,这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则指出,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无法被认识把握的知识剩余物。因此他提议,我们不妨干脆将其“封印”,让它在安息中酝酿力量的风暴。③对中国读者来说,在中文语境中探讨“Taste”概念尤其不易,其复杂性和艰巨性来自其不可译性。我们究竟该将其译为“趣味”还是“品味”呢?无论是“趣味”还是“品味”,这两个名词都有审美判断和品鉴之意。例如,唐代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就以“品”表“品类”和“品鉴”两层意思。他也谈到了“味”。在《与李生论诗》中,他提出“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换言之,诗应有“味外之味”。此处,第一个味指品鉴具体的艺术形象,第二个味指在具体的艺术形象的激发之下,由联想和想象产生的审美愉悦。然而,“Taste”一词远不止“品鉴”和审美判断之意。事实上,从该词在西方思想史中的运动轨迹来看,中国文论传统中的“趣味”两字似乎更为合宜。④我们不妨先回到“品味”两字。从《辞源》来看,现代汉语中的“品味”从“品”字发展而来,而“品”则表官吏的等级,也指某种社会约定俗成的标准规格。当某人(无论其道德或行为举止)或某件艺术品没有达到社会期待的标准时,我们也会称其“不入品”。上述价值判断背后实际上隐含着区分高低等级之意。因此,以“品味”译“Taste”,难免招致偏见。而“趣味”则显得更具文化包容度、并有利于中国读者绕开理解时的种种障碍和误区。⑤首先,“趣味”与位置高下、等级无关。根据《辞源》,“趣”表“旨趣”“意旨”。正如学者李春青所说,就个体主体而言,它(趣味)指一种心理倾向,是人的兴趣之所在;就集体主义而言,则是一种在特定时期具有普遍性的精神旨趣与价值关怀。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反观“Taste”一词的概念发展,该词的复杂属性亦使其渐趋中性,从而与中文语境中的“趣味”同频。⑥其次,根据《说文解字》,“趣”,通“去”,表示迅速离开;通“取”,有取舍判断之意。而纵观近几百年来的“Taste”变革史,它确实也是消逝、演变和创新交融的结果,既包含了个人的选择,也体现了某一社会的普遍选择。因此,以“趣”来体现上述变革并不为过。⑦试想,当英国18世纪著名的辉格党政治家坦普尔爵士大谈中国园林趣味时,他不可能预见到几十年之后英国作家沃波尔对中国风的攻讦。这种趣味变革既体现了个人的审美,也折射了百年之内中英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英国构建自身民族性的迫切愿望。而当英国画家吉尔平以如画趣味引领英国人踏遍湖区时,他也未必会预见到上述趣味会成为英国中产阶层遮蔽贫富差距的美学叙事策略,他更不会预见到维多利亚时期的批评家罗斯金会将上述趣味列为次等趣味。不可否认,任何文明、国家和地区的趣味都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本质主义语言来解释。⑧再者,我们知道,人的心志也是有趋向的,因此“趣”又引申为意向、旨趣。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谈到“渊明少有高趣”中的“趣”,就是这个用法,而“旨趣”又能引申出乐趣、兴味的意思。如我们常说的“兴趣”“趣味”。这就牵涉到人生哲学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趣味”观体现的就是对人生的观照。⑨上述“生活艺术化”倾向不免让人想起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思想家的“美学社会化”论调。我们说的修养、超功利态度也与他们讨论“Taste”时频繁提及的“教化”“审美无利害”等概念不谋而合。尤其自工业革命以来,不少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出于批判资本主义异化的需要,在对“Taste”的讨论中融入了对生命感受力的强烈渴求,和对欣欣向荣的生命状态的热切肯定。他们对生命整体感受力的强调无异于中国文论中以“趣”论人生的传统。⑩一言以蔽之,中西文论间的种种巧合是我们选择“趣味”作为译文的主要原因。(摘编自何畅《“趣味”还是“品味”?——文化对译中的核心概念研究》)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古希伯来语、古希腊语、古拉丁语中的词源分析,“Taste”一词的意思多达三个层面:品尝,感官感受和判断、品鉴。B.《辞源》和《说文解字》对“趣”字有不同的解释,可见“趣”字也具有多义性和外延的模糊性,或造成文化对译的困难。C.陶明渊《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之“趣”体现其独特人生观照,此句可作为“趣”引申“旨趣”的又一例证。D.如画趣味曾在英国美术界流行,因其逐渐成为英国中产阶层遮蔽贫富差距的美学叙事策略,罗斯金将其列为了次等趣味。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唐人司空图的作品《二十四诗品》和《与李生论诗》中,我们可知中文语境中的“品”“味”有审美判断或品鉴之意。B.当听到某人以“不入品”评价某同学的作文时,其意只是指作文水准没有达到个人的审美期待,并没有攀比高下之意。C.我国青年流行文化中,“韩流”渐退,“国潮”崛起,这种趣味变革体现了审美变化,也折射出国际关系的微妙变化。D.文章论述时,除了大量使用举例、引用论证外,还有对比论证,如将“品味”与“趣味”的内涵进行比较,说服力强。3.下列选项,不能说明“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趣味’观体现的就是对人生的观照”的一项是()A.朱熹、陈淳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家所谓的“趣味”,指的“就是当人超越功利因素的羁绊,潜心问道求学时所体会到的乐趣、快乐”。B.弘一法师在《嘉言集》中言“心志要苦,意趣要乐”。鼓励世人超越功利主义倾向,加强人生的道德修养。C.学者认为,吴道子书画作品的全部价值就在一个“笔趣”上,以臻于完美的技法关注客观现实,其画家的价值最终实现。D.梁启超的“趣味”论则“把人类计较利害的观念,变为艺术的、情感的”,从而使人生体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生命状态。4.请简要分析第①到③段的论证思路。5.作者在中文语境中探讨“Taste”的概念究竟该将其译为“趣味”还是“品味”时,为什么更偏向“趣味”?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C2.B3.C4.①首先提出“要定义‘Taste’这个概念并非易事”的观点。②接着举例说明西方思想家、哲学家等对对“Taste”背后的深意不得而知。③然后指出对中国读者来说,在中文语境中探讨“Taste”概念尤其不易,其复杂性和艰巨性来自其不可译性。(意思对即可)5.①从“Taste”在西方思想史中的运动轨迹来看,中国文论传统中的“趣味”两字似乎更为合宜。②以“品味”译“Taste”,难免招致偏见。而“趣味”则显得更具文化包容度、并有利于中国读者绕开理解时的种种障碍和误区。③“Taste”与“趣味”同频,都是一个中性的概念。④“趣味”的“趣”表示迅速离开、有取舍判断之意,体现“Taste”变革史并不为过,“Taste”确实也是消逝、演变和创新交融的结果,既包含了个人的选择,也体现了某一社会的普遍选择。⑤西方在对“Taste”讨论中融入了对生命感受力的强烈渴求,无异于中国文论中以‘趣’论人生的传统。⑥总之,中西文论间的种种巧合是我们选择“趣味”作为译文的主要原因。(意思对即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A.“根据古希伯来语、古希腊语、古拉丁语中的词源分析,‘Taste’一词的意思多达三个层面”说法错误,原文为“从词源分析来看,无论是在古希伯来语、古希腊语,还是在古拉丁语中,该词的意思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注意是“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不是“多达三个层面”。B.“或造成文化对译的困难”于文无据,原文为“根据《辞源》,‘趣’表‘旨趣’‘意旨’……这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反观‘Taste’一词的概念发展,该词的复杂属性亦使其渐趋中性,从而与中文语境中的‘趣味’同频”“根据《说文解字》,‘趣’,通‘去’,表示迅速离开;通‘取’,有取舍判断之意。而纵观近几百年来的‘Taste’变革史,它确实也是消逝、演变和创新交融的结果,既包含了个人的选择,也体现了某一社会的普遍选择。因此,以‘趣’来体现上述变革并不为过”,主要是讲可以用“趣味”表示“Taste”,并没有说会造成文化对译的困难,选项无中生有。D.“因其逐渐成为英国中产阶层遮蔽贫富差距的美学叙事策略,罗斯金将其列为了次等趣味”说法错误,原文为“而当英国画家吉尔平以如画趣味引领英国人踏遍湖区时,他也未必会预见到上述趣味会成为英国中产阶层遮蔽贫富差距的美学叙事策略,他更不会预见到维多利亚时期的批评家罗斯金会将上述趣味列为次等趣味”,可见“成为英国中产阶层遮蔽贫富差距的美学叙事策略”与“罗斯金将其列为次等趣味”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其意只是指作文水准没有达到个人的审美期待,并没有攀比高下之意”说法错误,原文为“当某人(无论其道德或行为举止)或某件艺术品没有达到社会期待的标准时,我们也会称其‘不入品’。上述价值判断背后实际上隐含着区分高低等级之意”,可知是没有达到“社会期待的标准”而不是“个人的审美期待”,“实际上隐含着区分高低等级之意”而不是“没有攀比高下之意”。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吴道子书画作品“以臻于完美的技法关注客观现实”的“笔趣”体现的并不是对人生的观照,而是对客观现实的观照。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结合第①段“要定义‘Taste’这个概念并非易事”可知首先提出“要定义‘Taste’这个概念并非易事”的观点。结合第②段“比如康德在写《实用人类学》一书时掩卷哀叹:‘现代语言竟然会用某个口腔内部的感觉器官来命名审美判断的官能,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无论是对美的鉴别还是对美味的选择,都由同一个感官来作出决定,这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则指出,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无法被认识把握的知识剩余物”可知接着举例说明西方思想家、哲学家等对对“Taste”背后的深意不得而知。结合第③段“对中国读者来说,在中文语境中探讨“Taste”概念尤其不易,其复杂性和艰巨性来自其不可译性”可知指出对中国读者来说探讨“Taste”概念尤其不易,其复杂性和艰巨性来自其不可译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结合第③段“然而,‘Taste’一词远不止‘品鉴’和审美判断之意。事实上,从该词在西方思想史中的运动轨迹来看,中国文论传统中的‘趣味’两字似乎更为合宜”可知从“Taste”在西方思想史中的运动轨迹来看,中国文论传统中的“趣味”两字似乎更为合宜。结合第④段“‘品’则表官吏的等级,也指某种社会约定俗成的标准规格……上述价值判断背后实际上隐含着区分高低等级之意。因此,以‘品味’译‘Taste’,难免招致偏见。而‘趣味’则显得更具文化包容度、并有利于中国读者绕开理解时的种种障碍和误区”可知以“品味”译“Taste”,难免招致偏见。而“趣味”则显得更具文化包容度、并有利于中国读者绕开理解时的种种障碍和误区。结合第⑤段“首先,‘趣味’与位置高下、等级无关……这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反观‘Taste’一词的概念发展,该词的复杂属性亦使其渐趋中性,从而与
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押题联考卷(四)语文答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密卷(五)数学答案
2023-11-23 10:25
4页 -
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密卷(五)数学试题
2023-11-23 10:25
8页 -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押题联考卷(四)语文试题
2023-11-23 10:25
8页 -
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押题联考卷(四)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3-11-23 10:25
17页 -
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密卷(五)数学答案
2023-11-23 10:25
4页 -
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密卷(五)数学试题
2023-11-23 10:25
8页 -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押题联考卷(四)语文试题
2023-11-23 10:25
8页 -
高三理综金太阳答案434C
2023-11-23 10:25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