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4 届广东省四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答案
2024 届广东省四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答案
格式:pdf页数:5页大小:407.3 K上传日期:2023-11-23 22:18浏览次数:195 侵权/举报

2024届广东省四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高三历史参考答案12345678910BDACDBDABB111213141516CACCDA1.【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B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时间上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晚期还没有使用文字,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D【详解】本题是原因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到时战国晚期(中国),内容是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D项正确;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虽然与诸侯争霸有关,但军队数量的增多更主要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人口增多,国力增强,故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而且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A【详解】本题是本质题也是影响题。题目的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可见,地方势力在增强,故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A项正确;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非导致九品中正制形成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C【详解】本题是本质题。据本题的时空是:南北朝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互派使节,要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都是汉族士族。可见,南北朝都接受汉族文化。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南北政权都有利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C项正确;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A项;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B项;;北朝政权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汉族高门产没占据优势,排除D项。5.【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原因题。据本题时空是:西汉、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B项;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阅读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从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至元丰元年(1078年),三路(北宋的地方行政区)的客户(没{#{QQABTQwUoggAAAAAABgCEQUSCEAQkBACAIgGQAAEIAAAyRFABAA=}#}有土地的农民)比率都呈现上升趋势,这个趋势表明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客户比率的变化,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差异,排除A项;客户比率的增加,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客户比率的增加,反映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中国)。据材料“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及所学知识可知,百姓对邻里的情况相互知晓,有利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进而加强对民间的控制,D项正确;明初没有实行保甲制度,而且强化保甲制也非其目的,排除A项;邻里之间“知晓丁数、职业”是为了加强对民间的控制,与经济均衡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且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不能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排除B项;明清时期,对人口流动进行严格的限制,但并不禁止人口流动,C项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图片信息可知,清代《升平乐事图》描绘的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在图中可以看到“魁星”在“鳌”上站立,寓意独占鳌头,体现了科举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A项正确;”独占鳌头”是人们的美好愿景,没有体现迷信色彩,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科举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清代文人的意境情趣,排除C项和D项。故选A项。9.【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后,……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可知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清朝借鉴西方法律,排除A项;保护海外华侨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C项;《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这体现了条约对中国国内法的影响,但这与题干的主旨“清朝根据局势变化修订和新出台法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结合所学,50-60年代是美苏两极对峙时期,中苏、中美关系交恶,我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取得工业化建设的成就,B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排除A项;1964年底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排除C项;1995年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D项。故选B项。11.【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史(罗马)。据材料“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结合图示可知拱门形制在亚述、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上都有应用,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融合,C项正确;“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表述夸大,排除A项;仅从拱门形制的应用,无法断定区域文化的统一,排除B项;仅从建筑的特色,并不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内核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2.【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本质题。时空是13世纪英国。根据“羊毛应该……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可得出原来自给自足的庄园,也开始依据市场的规律,寻求农产品价值利益的最大化,反映出此时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寻求农产品的价格最大化,没有体现其结果,所以不能得出获利丰厚,排除B项;题干涉及时间13世纪,当时封建庄园并未崩溃,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圈地运动是英国15世纪至19世纪的土地变革运动,题干涉及时间是13世纪,与圈地运动的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推断题。空间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根据材料可知,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除了可以列举事实,还可以援引谚语,而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的短语,能够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非洲传统法庭上可以援引谚语,体现了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公正的程序,且司法实践中更应重视证据,而材料强调在诉讼时援引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法律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诉讼过程,并没有强调谚语是立法的原则,排除B项;遵循先例指的是在以前判决中的法律原则对以后同类案件有约束力,援引谚语不等于遵循先例,排除D项。故选C项。{#{QQABTQwUoggAAAAAABgCEQUSCEAQkBACAIgGQAAEIAAAyRFABAA=}#}14.C【解析】阅读题干材料获取的重要信息有“探险活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通过这些信息不难判断该学者评价的历史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该学者认为新航路的开辟的重大影响是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说明该学者运用全球史观(视野)来评价新航路的开辟,与该学者评价角度符合的是C项。A项是社会史观(视角),B项是革命史观(视角),D项是文明史观(视角),均排除。15.【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本质题。时空是:17——19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欧洲贵族引领服装潮流,而到了19世界中叶,转变为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潮流,从侧面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潮流的影响,从“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到“男装简洁而实用”,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故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引领服装潮流,没有体现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思想解放,也没有体现社会变革,排除B项;上流社会引领流行风尚是两者的相同点,而非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16.【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可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一直在增多,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却在下降,由此可知发达国家在世界出口额比重中占据较高比例,发达国家增加对外出口会挤压发展中国家本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A项正确;此时世界经济格局并未发生重大转变,仍然是发达国家主导,排除B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时间不符,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排除D项。故选A项。17.【参考答案】(1)史料一是史诗,属文学作品,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助于研究古代西亚地区葡萄酿酒业的发展,但具有夸张性。可以推断古西亚地区葡萄种植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酿酒业的兴旺,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或从中可以推断古代葡萄酒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史料二是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高,有利于探讨葡萄酒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可以推断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故乡来自于东方高加索山区(或这一发现推断出古代葡萄酒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5800年)。(答对1则史料价值及推断得3分,答对2则得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特点:历史起源早;由局部地区向世界逐步推广;葡萄酒的消费逐步市民化;伴随近代殖民扩张向外传播;葡萄酒的生产逐步法制化;葡萄酒生产与消费中心随着时代发生变化。(1点2分,任3点6分)18.【答案】(1)问题:均田户数较少,受足户数比例更低(或未授田户数多),实际应受田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2分)原因:国家政局的变动;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私田的存在;人口增长;政府掌控土地的减少。(1点2分,任2点4分)(2)评析:白居易批评两税法导致钱重物轻的社会现象,加重人民负担,主张恢复租庸调制。柳宗元认为两税法导致贫富差距更大,社会问题更大,主张恢复租庸调制。(2分,或写“两人都指出两税法的弊端,主张恢复租庸调制”也可得分)白居易和柳宗元观点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存在以偏概全。(2分)一方面,他们认识到两税法带来的社会问题,他们关注普通农民,希望减轻百姓负担,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具有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没有认识到两税法在当时的积极作用,他们站在封建国家的角度分析问题,代表了农耕经济的要求,其主张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4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