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第五模拟(仿新高考II卷)-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解析版)
第五模拟(仿新高考II卷)-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解析版)
格式:docx页数:23页大小:718.3 K上传日期:2023-11-24 15:39浏览次数:83 侵权/举报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仿2023年新高考II卷)第五模拟(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本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02年春开始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大成果,就是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文明诞生五千多年”这一历史性结论。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因素早在一万多年前已经出现,到5500年前左右,已经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各要素及人地关系方面发展到较高水平,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财富积累,社会分工日渐复杂,人口数量与聚落不断增加;城市数量日渐增多并出现区域中心城市,都、邑、聚的城乡聚落分层结构形成;少数人占有大量财富并形成权势阶层;包括礼制在内的精神文化不断丰富,出现跨族群跨文化的社会流动。到5300年至5000年前左右,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南部,终于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文明——良渚文明。这个地域性国家文明拥有三层城垣环绕的都城、建设在人工高台上的王宫、最早的“太仓”、玉礼系统、制玉制石制陶制漆等国家官营手工业经济系统、观象授时系统、发达的水利系统和农田耕作系统、祭坛式王陵、“国民”精神符号系统甚至早期文字等。其统治区域可能是整个太湖平原地区乃至宁绍平原一带。良渚国家文明延续了大约1000年。就在良渚文明诞生后不久,长江中游也出现了屈家岭文明,黄河中游出现了陶寺文明、石峁文明、河南龙山文明,淮河流域和济水流域出现了大汶口文明、山东龙山文明等地域性文明。这些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初期国家文明既是各个地域文化连续万年发展的结果,也是彼此间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不断交流提升中创造而成。初生的中华文明保存着血缘与地缘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家国一体”“法祖尊贤”的最初形态,通过天文观测和农时季节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天人合一”“敬天礼神”的思维模式,通过族群内部分工和协调奠定了“仁政德治”“民惟邦本”的政治思想,通过跨族群跨文明互动与交流生成了“协和万邦”、多样共生的文明间和平交往的理念;在经济方面,形成了由国家控制的农业、高技术和官营手工业,即最初的“公田”“工商食官”体制及公共水利工程形态等。我们不否认中华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力、战争、阶级冲突,但从总体上看,良渚文明、屈家岭——石家河文明等的衰亡并不是战争的结果。在距今4400年前后,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进入衰亡期,而中原夏文明却从龙山文明时代进入到属于自己独尊的时代,从蚌埠禹会村、登封王城岗,到新密新砦,再到偃师二里头,一个涉及淮河流域并立足黄河中游伊洛河流域——即后来称为“天下之中”的地方,建立了中国最初的广域性“王国”,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开启了中国乃至东亚文明的“青铜时代”。考古学家发现的二里头遗址以及二里头文化便是这一文明的具体实证。从二里头夏都王宫,到偃师商城王宫、安阳洹北商城王宫,其功能布局一脉相承,即左祖庙、右王宫的结构,突出表现了华夏文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此过程中,华夏文明的另一重大成果——成熟的甲骨文系统亦即后来的汉字系统也在中原诞生。此后,继承夏商文明的西周文明把中华文明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以“封邦建国”和“礼仪文明”为特征的统一国家阶段,这也为日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建立开辟了先河。(摘编自贺云翱《国家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内涵》)材料二:良渚文化,从1936年施昕更发掘良渚镇所在的棋盘坟等遗址,并于1938年出版大型考古报告《良渚》开始,就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梁思永先生首先把以黑陶为特征的良渚遗存划归龙山文化的杭州湾区。20世纪50年代,江浙沪一系列相关遗址的发现,证明良渚遗存明显有别于山东龙山文化。夏鼐先生遂于1959年首先将其命名为良渚文化。此后在杭州湾和太湖流域陆续发现了许多良渚文化遗址。其中江苏吴县(今属苏州)草鞋山和张陵山等地更发现了玉琮、玉璧等重器,说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中国特有的玉器时代。更大的突破发生在1986年。首先在浙江余杭长命乡西北一处人工堆筑的土山上发现了良渚文化贵族的大墓,其中的第12号大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和多件漆器,包括重达6500克被称为玉琮王的特大型玉琮。更加重要的是其四面各刻画了两个神人兽面纹,线条之精细与表情之神秘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大墓也是迄今发现的良渚文化中最高等级的大墓,因而被称为良渚王之墓。本书作者刘斌正是这座大墓的发掘者。他精细的清理工作使我们能够一睹这位良渚王的尊容。198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余杭安溪乡的瑶山发现了良渚文化的祭坛以及埋葬于祭坛上的12座良渚文化大墓。刘斌的考古工作极为精细,同时又不忘对整体遗址群的全面考察,把宏观和微观巧妙地结合起来。2006年因居民房屋拆迁安置而发现了葡萄畈遗址石块垫底的黄土堤,这引起了刘斌的思考与关注,随即于2007年跟踪调查勘探,最终发现了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这是继20世纪殷墟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的进程和考古学发展。考虑古城不可能孤立存在,周围一定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刘斌他们发现良渚古城之后,一方面对城内外进行细致的调查发掘,另一方面又进行大范围铺网式的调查,不但新发现了上百处遗址,对良渚古城的内外遗址功能布局也有了全面认识,更加令人震撼的是超大型水利工程的发现。另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在临平茅山遗址发现了大面积的水稻田,及由6个环壕组成的玉架山环壕聚落。大型水稻田的发现和玉架山环壕聚落的发现,是我们认识良渚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的基础。在玉架山考古现场,每个环壕内的墓葬从良渚早期到晚期都有,持续1000年,反映了中国古代超稳定的血缘家族社会。近几年又在德清雷甸镇发现了大规模的玉器作坊群,反映了良渚古城周边的专门化生产方式。至此,一个东方古国的雄伟面貌便呈现在世人面前,良渚已经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2019年7月6日,在世界遗产评审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考古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摘编自严文明《考古是科学也是艺术(序与跋)》,有删节)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南部出现良渚文明,长江中游出现屈家岭文明、黄河中游出现陶寺文明、石峁文明等,可以推测古代文明多诞生于水源丰茂地区。B.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初期国家文明及其彼此间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不断交流提升,使各个地域文化在连续万年中得以发展。C.江浙沪一系列相关遗址的发现,明显推翻了梁思水先生把以黑陶为特征的良渚遣存划归龙山文化的论点,因此夏鼐先生首先将其命名为良渚文化。D.玉架山环壕聚落的发现反映出中国古代血缘家族社会的超稳定性,而大规模的玉器作坊群的发现则是良渚古城周边专门化生方式的有力证明。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早期文明的消亡与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力、战争、阶级冲突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良渚文明、屈家岭——石家河文明的衰亡是例外。B.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进入衰亡期,而只有中原夏文明得以保存并发展至新时代,这个中国最初的广域性“王国”开启了中国乃至东亚文明的“青铜时代”。C.刘斌是良渚文化贵族大墓的发掘者,他的考古工作极为精细,同时他们又对整体遗址群进行全面考察,最终发现了良渚古城和令人震撼的超大型水利工程。D.良渚古城的发现,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的进程和考古学发展,在2019年世界遗产评审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3.(3分)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广义的“文明”与“文化”同义,但材料一中所讨论的“文明”是指人类在数百万年发展中最终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一种高级社会形态和成果。B.《乡土中国》中说:“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C.文明的诞生经历过漫长的历程,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学探索,首先是中华文明各要素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等的起源探索。D.良渚遗址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大量玉器雕饰精美,上面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仁政德治政治思想的体现征。4.(4分)材料一的论证结构是什么?请简要梳理。5.(4分)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考古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的理解。【答案】1.B2.A3.D4.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大成果,引出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的探讨;接着对良渚文明、屈家岭文明等地域性文明以及中原夏文明进行阐述,并从政治思想和经济方面对初生的中华文明进行解读;最后阐述华夏文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及汉字系统的诞生。5.①考古通过对考古遗物、遗迹等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人类历史上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所以考古是一门科学;②考古还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因果不当。材料一第三段中说的是“这些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初期文明,既是各个地域文化连续万年发展的结果,也是彼此间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不断交流提升中创造而成的”,选项将一部分果变成了因。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屈家岭——石家河文明的衰亡是例外”错误。从原文“我们不否认中华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力、战争、阶级冲突,但从总体上看,良渚文明、屈家岭——石家河文明等的衰亡并不是战争的结果”来看,原文的意思是屈家岭——石家河文明的衰亡并不是战争的结果,选项与原文相悖。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D.“上面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仁政德治政治思想的体现”错误。从原文“首先在浙江余杭长命村西北一处人工堆筑的土山上发现了良渚文化贵族的大墓,其中的第12号大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和多件漆器,包括重达6500克被称为玉琮王的特大型玉琮。更加重要的是其四面各刻画了两个神人兽面纹,线条之精细与表情之神秘令人叹为观止”来看,选项于文无据。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首先,要指出文章的结构类型:其次,要分析文章的主要论证过程,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还要厘清作者的逻辑思路,即先后之间的逻辑关系。由“2002年春开始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大成果,就是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文明诞生五千多年’这一历史性结论”可知,先概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大成果,引出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的探讨;由“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因素早在一万多年前已经出现……到5300年至5000年前左右,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南部,终于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文明——良渚文明”“就在良渚文明诞生后不久,长江中游也出现了屈家岭文明”“在距今4400年前后,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进入衰亡期,而中原夏文明却从龙山文明时代进入属于自己独尊的时代”可知,接着按时间顺序分别解说作为第一个国家文明的良渚文明、作为地域性文明的屈家岭文明等以及“独尊”的中原夏文明,并从政治思想和经济方面对初生的中华文明进行解读;由“从二里头夏都王宫,到偃师商城王宫、安阳洹北商城王宫,其功能布局一脉相承,即左祖庙、右王宫的结构,突出表现了华夏文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可知,最后阐述华夏文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及汉字系统的诞生。很显然材料一属于总分的结构。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由“其中江苏吴县(今属苏州)草鞋山和张陵山等地更发现了玉琮、玉璧等重器,说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中国特有的玉器时代”“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