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docx页数:15页大小:815 K上传日期:2023-11-25 00:24浏览次数:117 侵权/举报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目前发掘的良渚古城,内城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大大超出同时代中国古城遗址,若以每天开采、运输和堆筑1立方米的土石各需1人计,每年出工30万人,,整个工程需要连续建造110年。由此推测,良渚文化()A.生产力水平进入青铜时代 B.存在较大的组织动员机制C.迈入高度成熟的阶级社会 D.建筑技艺高超领先于世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时期时代(中国)。根据材料,良渚古城内城面积“大大超出同时代中国古城遗址”,“良渚古城和外围的水利系统”“工程需要连续建造110年”,可知良渚古城的建设规模大,需要大量劳动力,耗时较长,能够建成说明当时良渚文化存在较大的组织动员机制,B项正确;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阶级,不能推断出良渚文化迈入高度成熟的阶级社会,排除C项;材料没有把良渚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排除D项。故选B项。2.春秋末年,设立在国都的“国学”和诸侯封地的“乡学”难以为继,使得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出走。边鄙之地的文化繁荣起来,身为夷人的郯子到鲁国大讲礼乐,使鲁人自愧不如。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宗法秩序土崩瓦解 B.学术下移局面出现C.地方官学开始设立 D.礼乐文明日渐式微【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末年(中国)。据材料“使得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出走。边鄙之地的文化繁荣起来”,可以看出春秋大变革的背景下,宫廷文化官员出走,边鄙之地的文化繁荣起来,说明学术下移现象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学术下移,无法得出宗法秩序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官学难以为继,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礼乐文明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3.秦朝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政府在各地广设驿站,构筑了从大都(北京)()A.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服务于对外扩张的需要C.是两大王朝速亡的诱因 D.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和元朝的这些道路交通建设都属于规模浩大的大型工程,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这些工程都在国内,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A项;这些工程都在国内,与对外扩张无关,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元朝没有速亡,排除C项。故选D项。4.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亡律》,“奴牌为善而主欲免者,许之”,其身份介于奴牌与自由民之间,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服侍自己的主人。这一规定,从长远看利于()A.促进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B.消除国家与主家间的矛盾C.扩大编户齐民的社会基础 D.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被免之奴名为私属、婢为庶人,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服侍自己的主人”可知,奴婢被释放后,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释放的奴婢编入户籍后,扩大了编户齐民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释放奴婢,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与主家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5.《礼记乐记》记载: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生于人心者也;乐者,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这反映出中国古代重视()A.丰富百姓娱乐生活 B.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C.提高民众文化水平 D.发挥艺术社会治理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可知,由辨别声而知到音乐,由辨别音乐而知乐理,由辨别乐理而知道政治的好坏,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方法,说明在中国古代比较重视发挥艺术社会治理功能,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礼乐对国家治理的作用,而非百姓娱乐生活或者民众文化水平,排除A项和C项;材料中描述的信息,与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无关,排除B项。故选D项。6.下表呈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修史书的正统之辩,表中内容反映出()史书观点《三国志》魏以土德上承汉朝火德,应为正统《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以曹魏为篡逆《魏书》鲜卑拓跋氏是黄帝后裔,占据中原,当为正统A.南朝以华夏认同论正统 B.历史解释力求规避主观认识C.史书观点折射时代特征 D.官修史书能够呈现历史事实【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志》以魏为正统,《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编修的《魏书》却以鲜卑拓跋氏为正统,不同史书对谁为封建正统这一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应,折射出这一时代处于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时期,没有大一统的王朝,因此也就没有统一的史书正统观念,C项正确;材料中的《三国志》《汉晋春秋》和《魏书》均不属于南朝时期所著的史书,排除A项;史书是修著者主观认识的一个反映,其很难规避作者的主观认识,排除B项;官修史书是当时统治者意识形态的反映,其并不一定能够呈现出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C项。7.唐初的租庸调制以均田制基础,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由此可见,这一改革使()A.赋税原则由税产变税丁 B.白银开始成为税收支付手段C.百姓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D.政府放松了对户籍制度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题干信息,租庸调制可能会导致占有田地少的农民与占有田地多的农民承担相同的租调,引发赋税负担不均,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的多少为计税依据,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C项正确;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也即赋税的征收,不再以丁男为单位,而是以资产、土地来计算,排除A项;两税法规定依户纳钱(铜钱),依田纳粮。明朝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排除B项;据材料“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可知唐朝仍然注重户籍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8.中国古代的通行货币是铜钱,但在6—7世纪,拜占庭金币和萨珊波斯银币长期在高昌流通。唐朝直接管辖高昌后,很长时间内仍然没有禁止用金银币。由此可知,隋唐时期()A.金银成为中国的主要货币 B.异域先进文化传播到中国C.东西方之间商贸往来兴盛 D.白银货币化推动商贸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但在6—7世纪,拜占庭金币和萨珊波斯银币长期在高昌流通。唐朝直接管辖高昌后,很长时间内仍然没有禁止用金银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高昌地区流通着拜占庭和萨珊波斯的货币,反映出这一时期东西方贸易往来兴盛,C项正确;由材料可知,高昌长时间用金银币,但不能得出金银币成为隋唐时期的主要货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高昌地区流通着拜占庭和萨珊波斯的货币,不涉及异域先进文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隋唐时期白银货币化,且白银货币化是在明朝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9.宋熙宁年间,经常出现枢密院奏事退、王安石留身独对的局面。凡外交方针、将帅任用、军需供应,大多由神宗与宰相王安石商定。保甲法、将兵法等军政改革均在中书发动,尽管遭到枢密院的抵制,但并未因此停止推行。这表明宋朝()A.实施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B.枢密院失去了军队调遣权C.实行军政与民政分治的政策 D.王安石变法的强兵效果明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凡外交方针、将帅任用、军需供应,大多由神宗与宰相王安石商定。保甲法、将兵法等军政改革均在中书发动,尽管遭到枢密院的抵制,但并未因此停止推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期间,枢密院虽然抵制军政改革,但变法并未停止,皇帝多与王安石商定军政要事,枢密院被排除在外,体现了宋朝统治者更信任王安石,推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A项正确;材料体现出枢密院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但不等于枢密院失去了军队调遣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期间,枢密院虽然抵制变法,但变法并未停止,不涉及军政与民政分治,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了保甲法、将兵法,但没有涉及变法的强兵效果,排除D项。故选A项。10.元朝时,在政治上虽有“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的区分,但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南方士人大多以“游孔林”、“历燕赵”、“谒京师”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这表明()A.国家统一有利于文化的融合 B.文人的尊儒信仰驱动北人南往C.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D.统治政策成为南北交流指向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可知,元朝政治上虽实行南北分治,但文化上士人南北交流频繁,有利于推动南北文化的融合,反映了当时国家统一对文化融合的推动作用,A项正确;北人南往是为了游历江南,并非崇儒信仰的驱动,排除B项;南北文化虽有差异,但结束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且材料未反映一体化趋势,排除C项;材料中统治政策和文化现象并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11.1592年利玛窦来华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盛赞孔子为“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者,在北京被称为“利进士”。这说明了()A.选官制度呈现开放特征 B.儒家文化顺应时代发展C.入乡随俗助力西学东渐 D.东西文化相互吸收借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盛赞孔子为‘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者,证明基督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可知,证明基督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这有助于减少西学东渐的思想阻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明代选官制度的特征,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学借鉴中国文化的信息,体现不出儒家文化顺应时代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信息,体现不出东西文化相互吸收借鉴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2.康乾时期,华夷观念发生了新变化。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而“夷”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该变化主要表明()A.统治者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B.清朝疆域得到了开拓和巩固C.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D.世界局势影响传统文化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康乾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而‘夷’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的东方大国,长期以来,在封建统治者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观念,即“华夏文化优越论”,由此形成古代华夷观念。华夷观念就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儒家文化的自我评价标准和处理对外关系的原则。“华”指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