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开学考历史一、单选题(共48分)1.如表为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墓葬的随葬品情况表,据如表可知,这一时期()地点墓葬遗址名称随葬品情况山东泰大墓陶器多达八十多件,还有象牙梳、玉壁环等。小墓仅一到两件粗制陶器大汶口墓葬遗址安和石器青海乐柳湾墓葬遗址墓葬大小不一,随葬陶器数量不等,大者多达九件.小者一到两件都甘肃武皇娘娘台墓葬遗随葬陶器数量不等.大墓多达三十七件,小墓一到两件威址A.母系氏族公社趋向稳定B.国家形态初具规模C.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形成D.社会贫富分化出现2.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人之主大,天地之参也”“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君子(一般指高层)是社会民族的栋梁,可以驾驭万物,自然也就是人民的父母。由此可知,董仲舒()A.勇于突破礼制的束缚B.强调完善个人的修养C.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D.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4.《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5.下面是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和人均占有粮食的相关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朝代每人粮食面积(市亩)粮食亩产(市斤/市亩)人均占有粮食(市斤)明代3.233461118潸中叶1.713676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技术进步提高了粮食产量B.人口激增引发粮食潜在危机C.中国农业的提升空间有限D.耕地增加改善了百姓的生活6.甲午战争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在华的资本输出额由战前的2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02年的15亿美元,外资企业深入到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合法化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十分缓慢7.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办厂时委托薛福成在英国购买设备,英方提出要化验煤焦及铁砂样品,再决定设计设备,张之洞认为:“中国之大,何处无佳煤佳铁?但照英国所有者购买一份可也。”结果所用铁矿石正好是含磷质较多的,而设备却是针对含磷较少的,造出的钢铁因含磷较多容易脆裂折断。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长官意志左右经济决策,容易造成失误B.鄙视西方资本主义套路,缺乏科学认识C.属于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方式改变D.没有社会政治变革前提,注定最终失败8.下图是一组漫画,第一幅借“靠天吃饭”一词批评时人“不能自立”;第二幅抨击政府“以国民为压靠对象”;第三幅“官”与“民”共扶五色旗站在地球上,并希望“国民有独立之精神,政府有独立之性质”。下列体现此追求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清末新政C.武昌起义D.新文化运动9.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与这段材料之意最相符的是( )A.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的爱国运动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C.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D.广大民众参加的社会运动10.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下表是我国1952年和1957年各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1952年19%1.5%0.7%71.8%7%1957年33%56%8%3%1%以下A.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完成B.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体现出当时经济建设的冒进思想D.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要求12.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这场“谈话”A.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C.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D.阐明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态度13.1791年,法国女作家奥普兰发表《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提出“女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权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1793年,法国革命政府下令封闭、解散各种妇女团体,禁止妇女参加公众活动,把妇女参加政治活动当作叛逆罪来处理。这反映了当时的法国()A.封建思想受到猛烈冲击B.妇女成为大革命的核心力量C.女权观念得到广泛认同D.资产阶级的人权具有局限性14.下表反映了1871-1893年美、英、日、俄四国对华贸易比重变化(单位:%)。其中①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美国B.英国C.日本D.俄国15.面对拉美解放后的糟糕局面,玻利瓦尔曾悲叹道:我们试过了太阳底下的一切办法,没有一个管用。墨西哥完了,危地马拉毁了,智利出了新麻烦……玻利维亚两年换了三个总统,其中两个死于谋杀。”拉美这一局面的出现()A.源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薄弱B.反映了拉美新兴国家间矛盾的尖锐C.折射出宗主国残余势力的强大D.表明拉美政治经济结构未发生变动16.微笑曲线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分工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国际分工趋于合理B.发展中国家处于上游C.南北发展差距缩小D.国际新秩序任重道远二、非选择题(共52分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至宋元时期北民的大量南迁,以及南方人口的自然增长,使该地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终致人满为患,于是出现了明初政府组织的移民潮。明太祖将江、浙、皖、精等地数十万人民移至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黄淮间地区,又把山西和山东东部地区的人民移往河北、河南和山东西部等地。同时,在长城一线设置了9个边镇,设立卫所、移民屯边,规模达千万之多,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摘编自唐克周《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等材料二清军入关,东北人口大减,土地荒芜。顺治初年清政府“招徕流民”垦荒以开发东北,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以减免税等政策鼓励移民。为了维持满洲固有的风俗以及保护满洲旗人的生计,1668年康熙皇帝下令永远停止在辽东招民授官,东北地区进入了封禁期。清政府甚至企图通过“清边”之策来阻止流民出关,但效果不甚理想。1861年东北地区部分开禁后,特别是日俄战争爆发后,东北地区的移民急剧增加。清政府在吉林、黑龙江两省都设立了招垦局,统一管理移民事务,因此关内北方各省的贫苦农民更加“蜂攒蚁聚”,聚族而居。光绪时东北完全开禁,闯关东的中原流民如洪水般涌入,使东北人口激增到1000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余万。——摘编自李艳男《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移民潮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关内东北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洋务外交时代:弱国有外交”:变局观取代夷夏观,海防外交取代塞防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外需和戎,内需变法”成为救国之策。……中国既蒙受了刻骨铭心的国耻,外交上也实现了重大转型。——袁南生《从鞠躬到握手:中国千年外交的历史轨迹》(1)分析中国由夷务外交向洋务外交转变的主要原因,晚清时期有哪些事件体现了其“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材料二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对外政策上尝试以日本为外交中心谋求与日本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事件后,国民政府奉行联美制日政策,借助英美制衡日本在中国的扩张;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在事变初期实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后,日本提出旨在全面控制中国的“广田三原则”,并积极策动华北事变。在这种形势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趋向强硬,抗日的外交政策初步形成。——臧永祥《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探析》(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外交政策的改变。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初,根据新的国际形势和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毛泽东高屋建瓴地从乒乓外交和斯诺传话开始,逐步实现对美、日外交正常化的战略性转变。这是一个出乎当时国人预料的重大转变,如何统一全党与全国人民的认知,成为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在毛泽东、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对统一全党全国对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的看法实行了强有力的“核心领导”,稳妥有序地解决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较好地统一了全国意志,顺利实现了外交战略的重大转变。——以上材料摘编自石源华《应对重大外交问题需要统一国家意志》(3)根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对中美、中日关系做出的战略性转变,并概括党和国家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4)通过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说明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日本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的秘书田中正明在20世纪80年代撰文指出:“南京大屠杀完全是政治上制造出来的虚构。”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还是日本法西斯确实犯下的滔天罪行?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材料一田中正明以未公开的《松井日记》和200人以上的“证词”为依据,发表了《“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一文。随着日本否认侵略,美化战争,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纷纷出来控诉日军的暴行。与此同时,大量的历史档案被发掘出来,其中包括原日军中佐太田寿男所说:“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毁尸灭迹的部分就达15万具。”日本也发现了参与血洗南京的第十六师团中将师团长的阵中日记,其中叙述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材料二自此以后直到现在,在差不多十年时间中,证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又不断被发现,其中主要的有:1990年在德国档案馆波茨坦分馆发现的原德国驻华使馆文书,其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包括当时留在南京的德国外交官、西门子洋行经理、英国记者、美国牧师目睹的日军暴行,共一百九十余页。1991年,在美国发现了当时留在南京的马吉牧师避开日军耳目摄制的日军暴行纪录片。这部纪录片长达半个多小时,为迄今保存的南京大屠杀唯一的原始动态画面。——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高兴祖《“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现状和今后的课题》(1)材料一出现的两类史料中哪一种更具有说服力?说明你的理由。(2)材料二中的史料有哪些类型?依据这些史料能得出什么结论?20.【服饰的时代变迁】材料一工业革命推动的平面纸样的发明使服装制作技术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发达显得手工制作衣服非常麻烦,从19世纪上半期开始,欧美等国的发明家开始发明相关的机器。经历过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美国人艾萨克·梅里特·辛格发明了锁式缝纫机,并申请了专利,缝纫机被大量生产。缝纫机从数量方面推动了服饰的普及化,化学染料的发现则从色彩入手推进服饰走向世俗化。中产阶级主导的思想观念促使英国民众的审美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不再热衷于巴洛克、洛可可式的精巧与富丽,而是随着工业机械和工业产品的外形和功能开始崇尚率直、简洁、大方和整体感”,英国民众的服饰变得越来越简单。材料二随着社会的进步,男装的西服三件套越来越多地受到资产阶级企业家和一般市民的欢迎,成为工作与外出的便装。从国家议员到市场推销员的男士,无不例外穿着西服套装,单从外表上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
2023-11-28 13:32
13页 -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物理试题
2023-11-28 13:32
13页 -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测试化学试题
2023-11-28 13:33
5页 -
2023年青岛高三期初检测历史试题
2023-11-28 13:33
7页 -
山东省青岛市2023年高三年级期初物理答案
2023-11-28 13:33
4页 -
山东省青岛市2023年高三年级期初参考答案
2023-11-28 13:33
2页 -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检测历史试题
2023-11-28 13:33
7页 -
山东省青岛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数学试题
2023-11-28 13:33
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