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语文-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I卷)(全解全析)
语文-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I卷)(全解全析)
格式:pdf页数:8页大小:919.3 K上传日期:2023-12-11 10:14浏览次数:129 侵权/举报

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I卷)语文·全解全析12367101112151820DBCBABEGACCAD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并在其指导下”错误。由原文第5段中“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事的时候,到底依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既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理论的偏见”可知,文中强调的是“不被理论支配”,而且理论也可能存在偏见,选项混淆了是非。故选D。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深刻把握了中国社会的本质”错误。由原文第1段中“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村落)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可知,文中只是指出“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选项混淆了程度深浅。故选B。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突出了调查对象在调查中的重要性”错误。文章通过费孝通与吴文藻调查方式的对比,并不是“突出了调查对象在调查中的重要性”,而是指明吴文藻与费孝通两者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选项逻辑关系错误。故选C。4.①“朴素经验主义”的优点是能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缺点是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②“抽象经验主义”的优点是具有理论的指导,能在田野现场中发挥作用;缺点是容易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如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拥抱”并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强调调查本身所带来的‘现场感’对研究的启发作用”可知,“朴素经验主义”的优点是能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由原文“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会将研究变成‘报告’或‘报道’”可知,“朴素经验主义”的缺点是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由原文“强调理论在田野现场中发挥的作用,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尽管调查者自以为客观地反映了事实,但充其量只是收集了一些声音影像或意见态度”可知,“抽象经验主义”的优点是具有理论的指导,能在田野现场中发挥作用;由原文“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可知,“抽象经验主义”的缺点是容易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语文全解全析第1页(共8页)5.①要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②要有反思意识,对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能加以分析辨别;③要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田野调查方法既不是各种调查设计框架,也不是各种调查技术技巧,而是在田野中如何做到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方法”可知,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要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由原文“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可知,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要有反思意识,对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能加以分析辨别。由原文“田野调查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调查者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可知,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同样的心境”错误,“母亲红脸”的细节,不仅展现出这位坚强的后方妇女提及丈夫时的关切之情,还包含着羞涩以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故选B。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拟人手法”错,由原文“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可知,把“柳树”比作“岗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树在放哨时的重要性;把“柳树”比作“朋友”,写出了“我”和“柳树”的关系紧密,是比喻修辞中的暗喻。故选A。8.(1)“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2)“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心。(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鸹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可知,“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体现了“我”作为一名战士的忠于职守的精神。由原文“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可知,“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心,结尾点明了主旨,这一细节刻画了一个坚定自信的革命战士的形象。9.(1)对父亲的思念与关怀(牵挂,叮嘱……)。理由:父亲来信中表达了对妻女的牵挂及生活战斗环境的艰苦。(2)对目前家里状况的介绍及欣喜之情。理由:家里的生活变好了,新添了三亩地,新添了门楼,他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3)对目前的革命形势的介绍及乐观之情。理由:虽然语文全解全析第2页(共8页)还乡队回村复辟但有八路军守护家乡。(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主旨的理解和进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由原文“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可知,可写对父亲的思念与关怀(牵挂,叮嘱……)。由原文“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他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家里的生活变好了,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他该是多么愉快!”可知,可写对目前家里状况的介绍及欣喜之情。由原文“住在定县的还乡队回村复辟。为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队伍开来了”“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可知,可写对目前的革命形势的介绍及乐观之情。10.BE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这是对于理并没有见解,而要把言语句读作为奇突,(纵使你)反复推敲,终究也不会有效果。“于理”是“见”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故在状语后B处断开;“以……为……”意为“把……当作……”,属于固定结构,故在其后E处断开;“反覆咀嚼”是状中结构,相对独立,单独成句,故在其后G处断开。故选BEG。1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侧重于抒情”错误,“赋”侧重于写景叙事。故选A。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司马迁和韩愈……平生志向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错误。由原文可知,司马迁文风特点是“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遭遇是“负气敢言,以蹈于祸”“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韩愈文风特点是“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遭遇是“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选项把二人的遭遇和文风特点混为一谈。故选C。13.(1)如果知道(懂得)写文章却不致力于追求理,仅仅追求文章的精巧,这是前人所不曾有过的。(4分)(2)只是他的平生志向郁结于心,因此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常有感怀激愤却不能宣泄的情感。(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务”,致力于,追求;“工”,精巧;“未尝”,未曾,不曾。(2)“惟”,只是;“余章末句”,字里行间,只言片语;“感激”,感怀激愤。每个得分点1分,句意1分。14.①主张写文章以明理为主,遵循文以载理、文以载道的原则。②反对过度追求文章的精巧。③反对过度追求言语句读的新奇。④追求简朴平淡、疏荡直白的风格。(每点1分,共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诲人作文以理为主”“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可知,张耒主张写文章以明理为主,遵循文以载理、文以载道的原则。由原文“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可语文全解全析第3页(共8页)知,张耒反对过度追求文章的精巧。由原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可知,张耒反对过度追求言语句读的新奇。由原文“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可知,张耒追求简朴平淡、疏荡直白的风格。【译文】材料一: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年时聪颖奇异,十三岁便能写作文章,十七岁作《函关赋》,已为众人传诵。张耒在陈州游学,学官苏辙很喜欢他。因而能够结识苏轼并跟从苏轼游学,苏轼也非常赏识张耒,称其文章恣意洒脱、淡雅情真,有一唱三叹之声。张耒二十岁考中进士,后入朝为太学录,范纯仁凭借馆阁的身份推荐他,多次升迁后任起居舍人。起初,张耒在颍州时,听闻苏轼的死讯,为他举哀穿丧服,谏官以此上告,于是被贬为房州别驾,安置在黄州。五年,得以自由行动,住在陈州。张耒仪表俊伟,有出众的才能,笔力刚健,尤其擅长诗词。当时苏辙、苏轼、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相继去世,只有张耒还活着,因此,向他求学的士人很多,分日准备酒菜来请他吃喝。张耒教人写文章强调以理为主,曾著文说:“从《六经》以下,到诸子百家及诗人辩士的论述来看,大概都遵循着文以载理、文以载道的原则。因此学作文章的要点(端由),要紧的是明了事理。如果知道(懂得)写文章却不致力于追求理,仅仅追求文章的精巧,这是前人所不曾有过的。水从长江、黄河、淮河、太湖流下来,顺道而行,浩浩荡荡,日夜不停,冲荡砥柱,越过高山,到达江湖,归于大海,水流舒缓为涟漪,鼓动为波涛,激荡为风飙,发怒为雷霆,蛟龙鱼鳖,翻腾出没,这是水的神奇变化。江、河、淮、海的水,是道理通达的文章,不求奇而奇就达到了。激荡沟渠来谋求水之奇突,这是对于理并没有见解,而要把言语句读作为奇突,(纵使你)反复推敲,终究也不会有效果,这也是作文的一大陋习。”学者认为这是至理名言。张耒晚年作诗更是追求平淡,喜欢仿效白居易诗体,而在乐府方面主要仿效张籍。材料二: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我最喜欢读司马迁、韩愈的文章。司马迁雄奇豪迈、慷慨激昂,从他年轻时,就周游天下,交结豪杰。他的学识在探讨议论寻找梳理前代踪迹上最有优势,他凭借着一股不平之气,敢于仗义执言,以至于招致祸端。因此他的文章疏放坦荡明白,简洁朴素而肆意驰骋。只是他的平生志向郁结于心,因此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常有感怀激愤却不能宣泄的情感。韩愈的文章如同先王的衣冠、庙堂的祭祀礼器,达到豪放飘逸、超群高卓的境地,无法收揽,于是他极尽言语的巧妙,有不足也有过头。唉,韩愈在唐朝,大概是很不受重用了。然而他冒犯君王、忤逆权臣,面对大义便忘了自己的患难,刚正坚毅而又忠诚务实,因而他的学问能够在道德破坏之后独树一帜,继承孔孟的遗风而自立其说,故而韩愈的文章即使想要不成为这样的风格,大概也不能了。1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其实是对李白的委婉批评、苦心规劝”有误,实际上是杜甫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故选C。语文全解全析第4页(共8页)16.①才气纵横,狂放傲岸:杜诗三、四句是说李白尽日痛饮狂歌,可见李白狂放不羁;心雄万夫,可见李白济世之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