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三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三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
格式:docx页数:7页大小:42.6 K上传日期:2023-12-16 12:36浏览次数:98 侵权/举报

2023-2024学年度(上)三校联考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粘贴好条形码,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试卷、草稿纸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诺贝尔在遗嘱中规定,文学奖颁发给“文学家,他曾在文学园地里创作出富有理想主义的最杰出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无法脱离政治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其最突出的偏向恰恰是其政治趣味。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身不由己地奉行了一种“中立国”的政策。文学奖获得者大多来自北欧和一些较小的民族国家,他们在政治立场上保持中立,文学成就显得平庸,缺乏独树一帜的创新和探索。在对待苏联作家时,瑞典文学院的政治趣味显得更为褊狭。五名获奖者为蒲宁、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布罗斯基,除了因文学性而获奖的肖洛霍夫之外,要么是“流亡者”,要么是“叛徒”,要么是持不同政见者,三人流亡异国,一位拒绝流亡却选择了自我放逐。1964年,萨特发布拒绝受奖的声明,批评诺贝尔文学奖在冷战中偏向西方阵营,或对东方阵营的叛逆者或“理想主义者”青睐有加。(摘编自黄发有《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当代文学》)材料二: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的《吉檀迦利》是一部献给神的颂歌集。他无限崇敬的神,是以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化身。泰戈尔一生都在思考神、自我和自然界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吉檀迦利》中,泰戈尔正是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信仰标准——自由、平等、博爱——来包装印度传统宗教的神,其实质是他的以人为本的宗教。这里面包含了与大自然的和谐感和与万物的亲近感。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说,泰戈尔诗歌里“充满了为全人类所理解的真正的人性”。“这位诗人的动机之一是在努力调和人类文明的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的状态乃是我们当今世界的特征。”众所周知,泰戈尔获奖时,欧洲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夜,而时代的语境正是寻找救世良方、解除欲来之危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这一点的。奈保尔的文化身份是特殊的。他是印度高种姓婆罗门的后裔,却远离了印度文化的大氛围;他出生在特立尼达,但对这个曾被西班牙和英国先后殖民过的岛国的贫瘠的历史文化并不认同;他接受了英国教育并定居此地,但又无时不在一种“中心”(殖民地)和“边缘”(宗主国)感觉之间徘徊。基于此,奈保尔的作品一方面关注后殖民社会边缘人的根基丧失、家园失却、归属不定的虚无感和无根感,另一方面也反映后殖民地边缘文化与欧洲主流文化的冲突。被瑞典文学院誉为杰作的《抵达之谜》中,叙述者最终拥有的“房子”是奈保尔生存在这个急遽变化、动荡不安的世界中,重新发现和创造出的自我栖居之所。奈保尔苦苦追寻后殖民时代的“诗意的栖居”,恰与时代的语境——世界人们普遍关注人的生存境况、探讨人的生存哲学暗相契合。奈保尔的获奖,明显地体现出时代语境对于文学审美的制约和影响。(摘编自尹锡南《泰戈尔与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光晕”与印度书写》)材料三:在诺贝尔的遗嘱及由此而制定的诺贝尔奖颁奖规章中,文学奖的评选标准是:不论国籍,但求对全人类有伟大贡献,且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不难看出,这个标准太过笼统,也太死板。因此在具体操作中,评委会会在不同的时期将标准作出相应的变通,以适应文学不断发展的实际情况。如瑞典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成员埃斯普马克曾于1987年说过:“三十年代,得文学奖的人是高尔斯华绥、辛克莱·路易斯、赛珍珠等,因为他们是世界公认的作家,文学奖是奖给对全人类有益的人。当时许多人都喜欢看他们的作品。二战以后发生了变化,年轻的读者喜欢看现代作品,年轻的评委会倾向于艺术上有创新的人。艾略特、福克纳等被推上来了。他们作品的质量是上乘的——虽然读者范围在当时还不大。采取这样的标准完全是一种新的做法。”同样,当大江健三郎得知他继泰戈尔、川端康成等人之后,成为第七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时,他也感到很偶然。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评选委员会是有眼光的。大江健三郎始终怀抱并坚持不懈地在作品中表达人道主义的理想。他的创作方法熔现实主义基础、心理体验特色、变异怪诞风格为一炉,独创性地将这三大要素整合成为“怪诞的心理现实主义”方法,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在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已经先后得到国内外的多项大奖。他的作品已被译为世界上的86种文字出版。到1994年,瑞典文学院对大江的评价已经非常之高,其授奖理由为:“大江凭着诗的想象力,创造了使现实与神话紧密地凝缩在一起的想象的世界;在他自己创造的想象的世界里,他努力发掘个人的体验,成功地描绘出人类共同的追求。这在他成了残疾儿的父亲之后的作品里有更充分的体现。”(摘编自魏善浩《世纪之交的“东方诺贝尔文学奖情结”——大江健三郎获奖的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联某些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体现了瑞典文学院的政治趣味,如蒲宁、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肖洛霍夫。B.印度传统宗教的神被泰戈尔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信仰标准包装,成为以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化身。C.埃斯普马克认为,基于二战后年轻的读者喜欢看现代作品这一变化,艾略特、福克纳等人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D.大江健三郎坚持在作品中表达人道主义的理想,这是其创作方法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必要前提。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北欧的某些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其文学成就并不一定十分出色。B.奈保尔的作品反映出后殖民地边缘文化与欧洲主流文化的冲突,这与其特殊的文化身份有一定关系。C.为了以人的生存哲学的探讨来引发世界人们普遍关注人的生存境况,奈保尔在《抵达之谜》中创造出自我栖居之所。D.大江健三郎的创作将“现实主义基础、心理体验特色、变异怪诞风格”熔为一炉,这可以给一些作家带来启发。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在提出观点后,列举不同的事例加以论证,如苏联作家获奖的情况,萨特发布拒绝受奖的声明。B.材料二提及泰戈尔和奈保尔的具体作品,意在强调他们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因为其作品的文学性。C.材料三引用埃斯普马克的话,是为了证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会去适应文学不断发展的实际情况。D.三则材料都围绕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展开论述,但在论述的侧重点上并不相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4.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影响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的因素有哪些。(4分)5.材料三说“我们不得不承认评选委员会是有眼光的”,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东南亚餐厅的歌手朱宏第一次听见他唱歌就是在这家东南亚风格的餐厅。他坐在餐厅一角——那里并没有舞台——怀里抱着把吉他,悠悠地唱着歌。然而在喧闹的餐厅里,谁在认真听呢?我注意到他并不是因为歌唱得有多好。那会儿他正在唱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中式英语从音箱里发出来,像一粒粒炒黄豆击中我的耳膜。我于是去找发出这个声音的人,看见他戴着眼镜,仍凑近了看乐谱,把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汉骑车。我以为可能是因为他不太熟悉这首歌,可是我错了,他可能根本就没有一首熟悉的歌。偏偏,他还唱了一晚上的英文歌曲。请他驻唱,不知道饭店老板是怎么想的。但是那儿的饭菜太好吃了,我舍不得因为歌手的原因而抛弃它。每次我来的时候他都在,似乎他是这家饭店里唯一的歌手。时间一长,我也就习惯了,甚至产生了一个错觉——《加州旅馆》跑调的那几处本来就应该这样唱。就这样,我听他唱歌听了将近五年。在这件事上,我最佩服三个人:①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另一个是饭店老板,容忍歌手五年,足见他胸怀有多宽广;最后一个是我自己,五年不离不弃,愣是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审美标准。有一天朋友组了个饭局,我被拉去作陪。大家都坐定后,我发现有个人很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朋友介绍后我才恍然大悟:这个熟面孔居然是东南亚餐厅的歌手。他姓卢,和他一起来的是东南亚餐厅的老板西西。近距离打量,老卢略显沧桑;西西年轻,细皮嫩肉的。正是晚间就餐高峰的时候,“东南亚”那边的歌手跑这儿跟我们一道吃饭来了,我真替那边的顾客感到遗憾。老卢在餐桌上有些拘谨。西西叫他放松点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西西见我在看他俩,尴尬地抬了一下手说:“没办法,我舅是个老实人。”老卢是西西的舅舅,那自然就是我们的舅舅。在餐桌上我们纷纷给舅舅敬酒,让他成了今天的核心人物。吃完饭我们去歌厅唱歌,老卢执意要先回家,被我们拽住了。大家说:“舅舅你不能走,平时唱歌那是工作,今天要你来唱歌休闲。”老卢在大家的恭维下拿起了话筒,还是一如既往地跑调。好在我们都习惯了,西西也不以为意,专注地听他舅舅唱歌。一曲终了,接下来是一首民歌,有人把话筒递给西西。西西推托不掉,便接了。什么是惊艳?②西西一开口才叫惊艳。有人喊道:“把原唱关掉!”西西唱了一首歌就说啥也不再唱了。我说:“西西你唱得这么好,是专业的吧?”西西叹息一声,给我们道出了成长往事。西西的父母亲去世得早,他从小在舅舅家长大。舅舅老卢是个普通工人,但骨子里是个文艺青年,爱唱歌。他跟着磁带学,也学了不少外语歌,发音是用汉字注音的。他空怀成为歌唱家的理想,但却不是那块料,在一次厂里的文艺会演上惹得全场哄堂大笑,而后就偃旗息鼓了。也许是因为耳濡目染吧,西西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颇有天赋。老卢高兴坏了,发誓要把西西培养出来。西西抽了一下鼻子说:“我舅舅为了让我不再走他“自学成才”的老路,在我上到高中后花钱请了声乐老师。而舅舅每天晚上下班后匆匆扒几口饭就背上吉他跑出去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赚外快的手段。他挣的哪儿是唱歌的钱呀?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搞笑钱。没办法,那时候家里钱不够用。”③西西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后来西西终于如愿考上了音乐学院,毕业后进了某省的歌舞团。老卢的理想终于在外甥身上实现了。为了报答含辛茹苦的舅舅,西西盘下一家饭店,改造成了东南亚风格。虽然他是出资人,但实际的经营和收益都交给了老卢。老卢哪儿懂经营?饭店有个请来的店长撑着呢。老卢最大的兴趣还是唱歌。④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8)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南亚风格的餐厅、外语歌曲《加州旅馆》都带有浓郁的异域格调,体现了舅舅的生活情趣,隐约透露出舅舅的年龄和性格特征。B.“我”只是因为特别喜欢东南亚餐厅的饭菜,开始才能忍受驻唱歌手跑调的弹唱,但经过五年时间,“我”却喜欢上了这种跑调。C.缺少天赋并没有阻挡舅舅当歌唱家的理想,但厂文艺汇演失败后,他偃旗息鼓,可见对自尊心的打击更容易让人受到伤害。D.小说把目光投向舅舅这个小人物,反映了舅舅曾经的追求和现状,能引发读者对以舅舅为代表的普通人生活和尊严的思考。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句“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这句话是正话反说,表面赞扬长年坚持的可贵,实际是在调侃歌手竟然总是唱不准调。B.第②句“西西一开口才叫惊艳”,既能正面体现出西西唱歌方面天赋极高,也能侧面体现出舅舅在外甥成才之路上付出的心血之多,令人回味。C.第③句“西西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单独成段,突出西西想说又不能说的矛盾心理,他不愿再回忆过去艰辛的生活经历,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D.第④句“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说明唱歌已不是舅舅谋生的手段,他现在可以有尊严地享受唱歌带来的自由快乐。8.讲述舅舅往事的内容,小说既有第三人称转叙,又有第一人称自叙,这样叙述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4分)有人评价说,读完这篇小说让人感觉“笑中带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样评价的理由。(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