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04信息类文本阅读(四)(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为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我们有谁曾认真地怀疑过这事实?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含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童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一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作为一本完成于1947年前后、讨论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书,《乡土中国》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影响,是因为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乡村发生了巨变,但是许多乡土的、乡村的或者说基于人际关系的属于中国人特有的东西在城乡之间似乎都还存在,比如我们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集体性的生活、社会的共同发展、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实际上这些都与乡土社会原有的共同体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今天重读《乡土中国》,无形中就可以去认识变化前的乡土中国,然后再去理解如今变化后的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在1948年出版的,当时大家所面临的是一个新中国即将诞生,未来的新中国和旧中国究竟怎么不一样,新中国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费孝通当然是在思考像这样的关乎未来中国走向的大问题。他强调了当现代国家建立后,必须把一个原本是内生性的互惠关系放到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当中,使得一些公共利益转化成了私人的交换。这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没有完全讨论到的,却是在今天的社会里需要注意的。与此同时,在现代国家里同样解体的还有双轨政治,费孝通在《乡土重建》里强调了双轨政治,也就是理解中国政治的两条轨道: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的轨道,另一条是民间自发的自治轨道。当国家力量过于强大,一直深入到基层社会后,因为很多时候不熟悉地方的生活特征,所以就会带来一些特征性的转化,如今我们对基层的改造也面临乡村治理政策如何能够真正落实和可持续的一些问题,而且在未来可能会变得更加突出。乡村治理如果不能使基层百姓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让他们发挥力量,那么就很可能会造成一种可持续性的危机,所以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到的自治性隐含了给予乡村社会自我发展空间的一种期许。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乡村治理的成本会非常高。甚至当国家过度下沉到乡村以后,可能会带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样的一些问题。当今的中国已经选择了从一个自我封闭起来的乡土中国走向现代世界,通过诸如“一带一路”等不同文化、文明互鉴的举措,试图用中国曾经的文化逻辑服务于世界文明,从而寻求在走向世界性的过程中化解矛盾。因此,人类学、社会学应当注意基于互惠社会的研究价值对未来中国走向世界所具有的指导价值,基于这种互惠原则,未来中国将从一个地方性的社会存在变成一个世界共同体的存在。这其中会遭遇许多挑战,也会有许多博弈,但中国如何做出自己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费孝通曾经讲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得到了今天许多人的赞同,从中可以看出他已经跳出了原来传统的乡土社会,开始关注到从乡土社会进入到世界社会之后大家如何相处的一些原则,这四句话无形当中也把中国推向了世界。(摘编自赵旭东《从<乡土中国>中理解中国社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如果社会不把个人的出生作为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很多纠纷也就不会产生。B.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含义,比如“外婆家”就充满着地域的意义。C.乡土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因人口的繁殖,土地需要扩大,这就使乡村社会发生了流动,社群在地域上分裂了。D.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完成于七十多年前,我们现在重读这本书可以认识变化前的乡土中国,也可以理解变化后的乡土中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乡村发生了巨变,但很多属于中国人特有的东西在城乡之间似乎都还存在,因此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仍有价值。B.费孝通认为,现代国家建立后要把一个原本是内生性的互惠关系放到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当中,这会导致一些公共利益转化成私人的交换。C.费孝通认为,中国政治有两条轨道: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的轨道,另一条是民间自发的自治轨道,而事实证明,后一条轨道优于前一条轨道。D.现在的中国选择从乡土走向现代世界,试图用中国曾经的文化逻辑服务于世界文明,基于互惠社会的研究价值对未来中国走向世界具有指导价值。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原则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汉字这种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历史上没有中断,延续到现在,它对我们的思维、阅读和书写都有很大的影响。B.“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中国经济、文化走向沿线国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相通。C.不同文化类型应当超越各自传统的生活形式的基本价值局限,作为平等的对话伙伴相互尊重,并在一种和谐友好的气氛中消除误解,摒弃成见。D.陶渊明的经典之作《桃花源记》被再创作,杜甫的照片被涂鸦,《静夜思》等原本体现诗人情感的古诗词被改变得面目全非。4.为什么说“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请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材料二有关乡村治理的观点,简要分析湖南沅陵县麻溪铺镇马家村乡村治理成功的原因。湖南沅陵县麻溪铺镇马家村曾是一个较为涣散的村。近年来,村里成立了“幸福基金会”,对遵守公序良俗、村规民约的典型代表进行评选奖励,评选孝老爱亲好儿媳、教子有方好父母、见义勇为好榜样、互帮互助好邻居、勤奋上进好学生;组建了村民志愿者服务队伍,带动全村开展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答案】1.A2.C3.D4.人一出生几乎把人和地的关系固定了,地理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血缘决定方位的尊卑,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5.湖南沅陵县麻溪铺镇马家村成立基金会,奖励遵纪守法、品行好的村民,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同时,组建了村民志愿者服务队伍,发挥村民的力量,让村民主动参与乡村的治理。给予乡村社会自我发展空间的一种期许,使乡村治理具有可持续性。【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如果社会不把个人的出生作为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很多纠纷也就不会产生”错,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一段“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为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意思是作者认为把个人的出生作为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可能没有理由,也可能有理由,如果接受这个理由,那么很多纠纷也就不会产生。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而事实证明,后一条轨道优于前一条轨道”于文无据。原文表述是“费孝通在《乡土重建》里强调了双轨政治,也就是理解中国政治的两条轨道: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的轨道,另一条是民间自发的自治轨道……所以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到的自治性隐含了给予乡村社会自我发展空间的一种期许”,强调的是两条轨道互为补充。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此项属于文化自卑,对传统文化缺少应有的认同感,不符合“各美其美”的思想。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二段。“‘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可见“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是因为人一出生几乎把人和地的关系固定了,地理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血缘决定方位的尊卑,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材料二第三段在谈到乡村治理的时候说“乡村治理如果不能使基层百姓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让他们发挥力量,那么就很可能会造成一种可持续性的危机,所以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到的自治性隐含了给予乡村社会自我发展空间的一种期许。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乡村治理的成本会非常高”,可见乡村治理应当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力量,给予乡村社会自我发展空间的一种期许。而这三点湖南沅陵县麻溪铺镇马家村都做到了。他们“成立了‘幸福基金会’,对遵守公序良俗、村规民约的典型代表进行评选奖励,评选孝老爱亲好儿媳、教子有方好父母、见义勇为好榜样、互帮互助好邻居、勤奋上进好学生”,奖励遵纪守法、品行好的村民,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组建了村民志愿者服务队伍,带动全村开展环境整治”,他们组建了村民志愿者服务队伍,发挥村民的力量,让村民主动参与乡村的治理。给予乡村社会自我发展空间的一种期许,使乡村治理具有可持续性。(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04 信息类文本阅读(四)(解析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04 信息类文本阅读(四)(原卷版)
2023-11-18 09:32
13页 -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05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解析版)
2023-11-18 09:32
19页 -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05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原卷版)
2023-11-18 09:32
14页 -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06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解析版)
2023-11-18 09:32
18页 -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06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原卷版)
2023-11-18 09:32
12页 -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07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原卷版)
2023-11-18 09:32
11页 -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08 文学类文本阅读(四)(解析版)
2023-11-18 09:32
16页 -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08 文学类文本阅读(四)(原卷版)
2023-11-18 09:32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