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亚里士多德哲学把希腊理性发展到了顶峰,在他的哲学中人类的理性与世界的本质达到了形而上学划一整合的相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使真、善、美融合为一,理性不仅肩负着解释宇宙的意义,也负载着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意义。虽然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极力用科学来解释世界,但在古代,科学发展水平还不足以解释心灵的构造,不足以解释灵魂(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一句话:弄不清理性的真正本质和奥秘所在。随着古代社会的衰落、奴隶制日益腐朽、社会激剧动荡的现实使人们对同一个世界和同一的社会现实产生了不同的甚至根本相反的看法,许多人对传统哲学产生了怀疑,对理性的作用和功能产生了动摇,于是在古希腊的晚期和罗马时代,各种怀疑主义哲学、神秘主义哲学应运而生。这些怀疑主义和神秘主义与在罗马帝国晚期崛起的宗教意识合流,造成了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希腊理性的异变。宗教哲学家利用和歪曲亚里士多德哲学论证神的存在、上帝的存在。人类的理性被上帝褫夺,异变成了上帝的理性,上帝成了真善美的化身和宇宙的本体,正如圣·奥古斯丁所说,上帝“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美、至坚、至定,无所执持,不变化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随着上帝的理性化,“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理性神学把哲学变成了它的婢女,哲学成了经院哲学,成了为宗教神学服务的工具。而人,由于被褫夺了理性,成了仅仅拥有感性原欲的动物,被放在理性神学的祭坛上煎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14、15世纪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生长和发语文·第1页(共10页)展起来。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人类理性必然向宗教信仰宣战,人类必然要从上帝那里夺回本来属于自己的理性。十六世纪初,德国爆发了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运动,严重地打击和动摇了作为封建势力基础的天主教统治。这次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人类理性对信仰的公开反叛。路德将《圣经》从拉丁文译成德文,并主张教徒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圣经》。这样就使普通人的理性获得了解释《圣经》的权利,反对盲目的信仰,使理性成为一切宗教论争的最高裁夺者。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的重大特征首先是把矛头指向盲目信仰和崇拜权威的蒙昧主义,提倡科学理性,大胆思索,鼓励人们对宗教经典和神学教条大胆怀疑。其次,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者还论证了理性的基础、功能和作用,企图在一切领域贯彻科学理性,锻造人们支配自然的武器。第三,在道德伦理方面,启蒙思想家肯定个人的存在和价值,反对宗教神学把人当作只有原罪的宗教奴婢,其本质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但是,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局限性。第一,他们把反映自身生活的时代理性绝对化,鼓吹一种超时代、超民族、超文化的抽象理性,把在历史中发展变化着的理性僵化。第二,为了反对神恩和天启,启蒙思想家弘扬人的理性,但为了抗衡宗教的禁欲主义又要伸张人的感性,抬高人的原欲。这样,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必然造成一种冲突,这种冲突孕育着、产生着理性自身的内在分裂。(摘编自姚定一《论西方哲学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材料二:近代科学的确立和划时代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也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原始的和谐关系。这勾起了一些人对富有诗意的田园生活的怀旧情绪,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思想家对科学所带来的负面作用的警觉。颇为有趣的是,几乎在培根满怀激情地描述他的科学乌托邦的同时,欧洲大陆的卢梭却因一篇反科学的论文而获得1750年的第戎学院奖金,进而兴起了返回自然的思潮。从牛顿时代到20世纪中叶的自然科学,其主调都是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而对人的这种活动的社会后果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缺乏重视,致使许多人沉湎于对科学的乐观幻想中。他们极端崇拜科学理性,认为科学理性的大旗终将插到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未知领域。韦伯认为,西方社会向工业化迈进的基础是合理性,合理性是西方社会演进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社会追求的是以合理的手段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但是,如果跳出传统的视野,从新的角度去审视,则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更高的层次上表现出其不合理性。这一点在20世纪中叶以后,在各方面表现得愈来愈明显。20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和破坏超过了自然界本身的再生和调节能力,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危机。自然界的失衡还导致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这引起了一些人的忧思。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认为,随着人对自然界控制能力的提高,人就会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这种实现人对自然统治的工具。由于抽象的理性贯穿和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所有方面,使人的目的和手段倒置,人沦为物——机器的奴仆,成为无感情、无灵魂的工具。他们认为,要同自然和解而不是对其进行统治,就要摆脱逻辑和数学的“专制主义”。这表现了他们反理性主义的浪漫色彩。该学派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也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理性本身,断言理性必然成为统治和奴役人的工具,在科学理性基础上建立的现代社会是“单向度的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是“单向度的人”,而社会的技术化是导致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但在该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理论著作中,“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这两种主要的思想倾向,实质上已汇合在一起”。他提出必须在社会批判理论与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摘编自姚庆海等《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世纪时期,在宗教哲学家的努力下,人类的理性异变成了上帝的理性,亚里士多德哲学也荡然无存。B.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提倡科学,反对蒙昧,质疑宗教和神学,企图用科学来主宰一切领域。C.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过于绝对化,这种对理性僵化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理性自身内在的分裂。D.阿多尔诺、哈贝马斯等人对科学理性的反思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们完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融合。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世纪,人被褫夺了理性,成了仅仅拥有感性原欲的动物,意味着人被剥夺了自主辨别真、善、美的权利。B.马丁·路德主张教徒可以自行解释《圣经》,使理性成为宗教论争的最高裁夺者,让上帝理性受到重创。C.卢梭反科学的论文获得1750年第戎学院奖金,表明当时有些人已经认识到了极端崇拜科学理性的危害。D.韦伯认为西方社会向工业化迈进的基础是合理性,作者则认为韦伯的观点缺乏事实依据,具有不合理性。3.下列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材料二的观点最相符的一项是(3分)A.《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B.《变形记》——卡夫卡C.《老人与海》——海明威D.《复活》——列夫·托尔斯泰语文·第3页(共10页)4.“理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了不同的社会功能。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5.20世纪以来,人们对“科学理性”进行了一系列反思。该如何评价“科学理性”?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汪曾祺香港多高楼,无大树。中环一带,高楼林立,车如流水。楼多在五六十层以上。因为都很高,所以也显不出哪一座特别突出。建筑材料中钢筋水泥已经少见了。多是飞机钢、合金铝、透亮的玻璃、纯黑的大理石。香港马路窄,无行道树。寸土如金,无隙地可种树也。这个城市,五光十色,只是缺少必要的、足够的绿。半山有树。山顶有树。只是似乎没有人注意这些树,欣赏这些树。树被人忽略了。海洋公园有树,都修剪得很规整。这里有从世界各地移来的植物。扶桑花皆如碗大,有深红、浅红、白色的,内地少见。但是游人极少在这些过于鲜艳的花木之间流连。他们到这里来的目的是乘坐“疯狂飞天车”、浪船、“八脚鱼”之类的富于刺激性的、使人晕眩的游乐玩意。我对这些玩意全都不敢领教,只是吮吸着可口可乐,看看年轻人乘坐这些玩意时兴奋紧张的神情,听他们在危险的瞬间发出惊呼。我老了。我坐在酒店的房间里,想起北京的大树,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天坛的柏树,北海的白皮松。渡海到大屿岛梅窝参加内地和香港作家的交流营,住了两天。这是香港人度假的地方,很安静。海、沙滩、礁石。错错落落,不太高的建筑。上山的小道。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居住在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的人需要度假。他们需要暂时离开紧张的生活节奏,需要安静,需要清闲。古华看看大屿山,两次提出疑问:“为什么山上没有大树?”他说:“如果有十棵大松树,不要多,有十棵,就大不一样了!”山上山下是有树的。台湾相思树,枝叶都很美。只是大树确实是没有。语文·第4页(共10页)“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然而没有乔木,是不成其为故国的。《金瓶梅》潘金莲有言:“南京的沈万三,北京的大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至少在明朝的时候,北京的大树就有了名。北京有大树,北京才成为北京。回北京,下了飞机,坐在“的士”里,与同车作家谈起香港的速度。司机在前面搭话:“北京将来也会有那样的速度!”他的话不错。北京也是要高度现代化的,会有高速度的。现代化、高速度以后的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呢?想起那些大树,我就觉得安心了。现代化之后的北京,还会是北京。文本二:留住城市的时代芳华(节选)肖复兴那几年,我常常游走于城南这些大街小巷,完全像一个“胡同串子”。有时候,会遇见不少逛胡同的北京人,他们都很年轻,成群结队,背着专业的相机,拼命地为这些即将消失的老北京景象拍照留档,他们有自己的网站,可以将这些照片传到网上,让更多关注北京的人看到。有时候,也会碰见外国人,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背着旅行包,他们大都不会说中国话,我们只能相视一笑。那些有些年代感的胡同和院落,让他们觉得还像老北京。有一次,我碰见一些来自美国的大学生,会说一些中国话,他们对我说,以前门楼子为中心,东西两边的胡同,他们都去看了一些,觉得西边拆得少,更像他们读过的老舍写的《骆驼祥子》里的老北京,东边不像了。游走在这样的老街,碰见这样的新旧朋友,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有一种仿佛在往昔时光中穿越的感觉,回忆和现实、幻觉和错觉,交织一起、碰撞一起,常让我感到似是而非而无所适从。我想起梁思成先生1947年写的《北平文物必须整理和保护》文章;北平和平解放以后,他又多次陈情相告:北京城的整体形制,既是历史上可贵的孤例,又是艺术上的杰作,城内外许多建筑,是各个历史时期的至宝,它们综合起来,是一个庞大的“历史艺术陈列馆”。他特别强调,承继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一笔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遗产,需要做的是整体保护这一文物环境。加拿大学者雅各布斯曾写道:“老建筑对于城市是如此的不可或缺,如果没有了它们,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就失去活力。”她特别强调:“必须保留一些各个年代混合的旧建筑。保留这些旧建筑的意义绝不是要表现过去的岁月在这些建筑上的衰败和失败的痕迹……这些旧建筑是不能随意取代的,这种价值是由时间形成的。”她说,这些旧建筑“对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街区而言,只能继承,并在日后的岁月里持续下去”。如今走在北京,簇新的建筑比比皆是,即使走在旧城老街区,那些雅各布斯所说的“老建筑”“旧建筑”,也已经所剩无几。随着这些“老建筑”“旧建筑”的消失,更可怕的是和它们连在一起的记忆,也一并消失,以为新改造完成的城市空间,就是以往老语文·第5页(共10页)北京历史的倒影和地理的肌理。如果这样,老北京真的就彻底消失而无可追回了。北京城的时代流动与历史变迁的影子和轨迹,也就荡然无存了。古诗说:往来千里路常在,聚散十年人不同。这个世界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更何况北京经历过的岁月漫长,其中的发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试卷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四)政治试题
2023-12-25 00:02
7页 -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四)地理卷
2023-12-25 00:02
7页 -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四)化学试题
2023-12-25 00:02
9页 -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四)历史试题
2023-12-25 00:02
8页 -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四)生物试题
2023-12-25 00:02
9页 -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四)数学试题
2023-12-25 00:02
10页 -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四)物理试题
2023-12-25 00:02
10页 -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四)英语试题
2023-12-25 00:02
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