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试卷(贵州卷)生物试题(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细胞膜不仅是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通道,也是细胞间联系的桥梁,同时还参与了细胞的信号转导和细胞运动等多种生命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被动运输较主动运输更具高效性和选择性B.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可让水分子和溶质分子快速进出细胞C.胞吞作用是细胞摄入大分子物质和微生物等的过程,可参与免疫反应D.细胞膜上某些受体可感受外部信号并将其转换成细胞内部信号【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可分为两种类型,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构部位相适应的分子和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详解】A、被动运输是物质顺浓度梯度的运输方式,不需要消耗能量。主动运输是物质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主动运输较被动运输更具高效性和选择性,A错误;B、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可以让水分子和溶质分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快速进出细胞,B正确;C、胞吞作用是细胞摄入大分子物质和微生物等的过程,可参与免疫反应,如吞噬细胞摄取抗原,C正确;D、细胞膜上某些受体可感受外部信号,并将其转换成细胞内部信号,实现信息传递,D正确。故选A。2、TMCO1是内质网跨膜蛋白,当内质网中Ca2+浓度过高时,TMCO1四聚化形成钙离子通道,使内质网中的Ca2+浓度恢复至正常水平,TMCO1解聚失活。TMCO1基因敲除的小鼠能模拟痴呆患者的主要病理特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a2+通过钙离子通道进出内质网,不需要消耗能量B.内质网中的Ca2+可作为信号分子调节钙离子通道蛋白的活性C.内质网中Ca2+浓度通过TMCO1调节的机制为负反馈调节D.小鼠出现痴呆症状可能与其内质网中Ca2+浓度过高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内质网钙离子通道是细胞应对内质网钙超载的保护机制,该通道依赖的TMCO1是内质网跨膜蛋白,则TMCO1基因缺陷的细胞可能会出现内质网中钙离子浓度异常。【详解】A、当内质网中Ca2+浓度过高时,TMCO1四聚化形成钙离子通道,使内质网中的Ca2+浓度恢复至正常水平,说明内质网内Ca2+浓度高于细胞质,则Ca2+进入内质网属于主动运输,由内质网进入细胞质属于被动运输,A错误;B、当内质网中Ca2+浓度过高时,TMCO1活化,四聚化形成钙离子通道,使内质网中的Ca2+浓度恢复至正常水平,TMCO1解聚失活,说明内质网中的Ca2+可作为信号分子调节钙离子通道蛋白的活性,B正确;C、内质网中Ca2+浓度通过TMCO1的负反馈调节,维持内质网中Ca2+浓度的相对稳定,C正确;D、TMCO1四聚化形成钙离子通道,可使过高的Ca2+进入细胞质,TMCO1基因敲除的小鼠能模拟痴呆患者的主要病理特征,说明小鼠出现痴呆症状可能与其内质网中Ca2+浓度过高有关,D正确。故选A。3、M蛋白参与蛋白质的囊泡运输,它们有两种状态,结合GTP的活跃状态和结合GDP的不活跃状态。GTP和ATP的结构和性质相似,仅碱基不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GTP需丢失2个Pi后可参与DNA的合成B.M蛋白由活跃状态转化为不活跃状态常与放能反应有关C.不活跃的GDP可以在细胞内大量存在,但GTP含量与其相反D.M蛋白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后可能导致细胞内运输分泌蛋白囊泡不能形成【答案】D【解析】【分析】ATP又叫腺苷三磷酸,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特殊化学键。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特殊磷酸键。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详解】A、GTP和ATP的结构和性质相似,仅碱基不同,故其结构式是:G-P~P~P,GTP需丢失2个Pi后可参与RNA的合成,A错误;B、放能是释放能量的,如葡萄糖的氧化分解等,M蛋白由活跃状态转化为不活跃状态不属于放能反应,B错误;C、GDP和GTP在细胞中快速转化,都不会大量存在,C错误;D、结构决定功能,M蛋白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后,其功能也发生改变,可能导致细胞内运输分泌蛋白的囊泡不能形成,D正确。故选D。4、线粒体功能失调时,其内部的细胞色素C被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不仅直接影响水和大量能量的产生,还会导致细胞凋亡。线粒体自噬性降解可消除功能失调的线粒体对细胞的不良影响,同时缓解因O₂堆积后产生的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细胞色素C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B.细胞色素C引发的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基因调控C.线粒体的自噬性降解与线粒体内部产生的水解酶有关D.氧自由基可能通过诱发线粒体DNA突变对细胞造成损伤【答案】C【解析】【分析】1、自由基产生后,即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产物同样是自由基。这些新产生的自由基又会去攻击别的分子,对生物膜损伤比较大。此外,自由基还会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导致细胞衰老。2、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它是一种程序性死亡。【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线粒体功能失调时,细胞色素C被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会直接影响水和大量能量的产生,而水和大量能量的产生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内膜,因此可推知细胞色素C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A正确;B、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是一种程序性死亡,B正确;C、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这就是细胞自噬,因此线粒体的自噬性降解与溶酶体内部水解酶有关,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在核糖体上合成,C错误;D、自由基会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导致细胞衰老,因此氧自由基可能通过诱发线粒体DNA突变对细胞造成损伤,D正确。故选C。5、在有丝分裂中期,若出现单附着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只与一侧的星射线相连,如图所示)细胞将延缓后期的起始,直至该染色体与另一极的星射线相连,并正确排列在赤道板上。此过程受位于前期和错误排列的中期染色体上的Mad2蛋白的监控,正确排列的中期染色体上没有Mad2蛋白。用玻璃微针勾住单附着染色体,模拟施加来自对极的正常拉力时,细胞会进入分裂后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细胞分裂能否进入到后期可能与来自两极星射线的均衡拉力有关B.Mad2蛋白基因的表达发生于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并于有丝分裂前期可结合到着丝粒上C.Mad2蛋白功能异常,细胞将在染色体错误排列时停滞在分裂中期D.癌细胞的染色体排布异常时仍然能继续分裂可能与监控缺失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均匀分布在赤道面上,是适合观察细胞染色体组数量和形态的时期。由题意可知,MAD2蛋白监控单附着染色体的存在,正确排列的细胞中期的染色体上无MAD2蛋白。【详解】A、由题意可知,出现单附着染色体时,细胞后期将延后,而用微针勾出单附着染色体施加压力,细胞分裂能正常进行,故细胞分裂能否进入后期与来自两极纺锤丝的拉力有关,A正确;B、有丝分裂前的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所以Mad2蛋白基因的表达发生于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在有丝分裂前期可结合到着丝粒上,B正确;C、MAD2蛋白监控细胞中染色体的错误排列,若该蛋白功能异常,则染色体错误排列时分裂无法在中期停止,C错误;D、癌细胞的染色体排布异常时仍能继续分裂,可能与MAD2蛋白的监控功能缺失有关,D正确。故选C。6、猴痘病毒可通过飞沫和接触等途径传播,感染后常见症状有发热、头痛、皮疹、肌肉痛等。猴痘病毒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研究者分别利用35S或32P标记猴痘病毒,之后侵染未标记的宿主细胞,短时间保温后,搅拌、离心,检查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探究猴痘病毒的遗传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分别含有放射性35S和32P的细菌培养液中培养以获得猴痘病毒B.搅拌、离心的目的是让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的DNA与蛋白质分离C.采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保温培养时间过长时,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D.若用15N标记猴痘病毒,则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能检测到放射性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猴痘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无细胞结构,其遗传物质为DNA。【详解】A、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所以不能用含有放射性35S和32P的细菌培养液培养猴痘病毒,A错误;B、搅拌、离心的目的是让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的蛋白质脱离细菌,B错误;C、采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保温培养时间过长时,子代病毒从细菌细胞内释放出来,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C正确;D、猴痘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DNA,都含有氮元素,但15N没有放射性,则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不能检测到放射性物质,D错误。故选C7、研究发现,小鼠的生长发育与常染色体上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B有关,该基因突变为b后,小鼠发育迟缓,表现为个体矮小。某小组选用纯合正常鼠与纯合矮小鼠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纯合正常雌鼠与纯合矮小雄鼠杂交,F1全表现为个体矮小。实验二:纯合矮小雌鼠与纯合正常雄鼠杂交,F1全表现为正常。针对上述实验结果,有人提出假说:B基因在精子中处于非甲基化,而在卵细胞中处于甲基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甲基化抑制了B基因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B.若假说正确,则基因型为Bb的雌鼠只产生一种配子C.可通过F1中个体矮小鼠与纯合矮小鼠进行正反交来验证假说D.若假说正确,实验一、二中的F1分别雌雄交配,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完全一致【答案】B【解析】【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详解】A、DNA甲基化通过影响转录过程进而影响基因表达,实验一中F1的基因型为Bb,但表现为个体矮小,推测DNA甲基化抑制了B基因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A正确;B、若假说正确,则基因型为Bb的雌鼠可产生两种卵细胞,由于B基因在卵细胞中处于甲基化,因此B基因在卵细胞中不表达,B错误;C、F1中个体矮小雄鼠与纯合矮小雌鼠杂交,如果子代个体正常∶个体矮小=1∶1,则说明B基因在精子中处于非甲基化状态;F1中个体矮小雌鼠与纯合矮小雄鼠杂交,如果子代全为个体矮小,则说明B基因在卵细胞中处于甲基化状态,C正确;D、实验一和实验二的F1基因型均为Bb,若假说正确,均产生基因型为B(不表达)和b的卵细胞、基因型为B和b的精子,F1雌雄随机交配,后代的表型既有个体正常也有个体矮小,且比例为1∶1,D正确。故选B。8、大豆叶片表皮毛的形态有立毛和倒毛两种类型,研究发现控制表皮毛形态的主效调控基因(Mao1)位于13号染色体上,能编码线粒体定位蛋白。Maol启动子区域插入的Ty3/Gypsy逆转座子(插入到基因组新位点上的因子)能通过招募GBP转录因子,提高Maol的表达量从而改变表皮毛基细胞发育模式,使表皮毛形态由倒毛变为立毛。Maol超表达植株的光合速率以及叶绿素含量、Rubisco酶活性等光合指标均显著增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Maol的遗传表现为母系遗传B.Maol启动子区域插入Ty3/Gypsy逆转座子后引发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C.Ty3/Gypsy逆转座子与GBP结合后能促进Maol的转录D.立毛大豆品种的产量高于倒毛大豆品种【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替换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详解】A、母系遗传是指细胞质中基因的遗传,因为受精卵的细胞质几乎来自于卵细胞,故母系携带的细胞质基因可以传给子代,结合题干“研究发现控制表皮毛形态的主效调控基因(Mao1)位于13号染色体上”可知,Maol的遗传表现为细胞核遗传,而非
2024年首次进入新高考7省生物高考模拟试卷贵州卷02(解析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2024年首次进入新高考7省生物高考模拟试卷江西卷03(原卷版)
2024-01-08 22:21
12页 -
2024年首次进入新高考7省生物高考模拟试卷贵州卷02(原卷版)
2024-01-08 22:21
10页 -
2024年首次进入新高考7省生物高考模拟试卷江西卷01(解析版)
2024-01-08 22:21
25页 -
2024年首次进入新高考7省生物高考模拟试卷吉林卷01(解析版)
2024-01-08 22:21
21页 -
2024年首次进入新高考7省生物高考模拟试卷江西卷03(解析版)
2024-01-08 22:21
26页 -
2024年首次进入新高考7省生物高考模拟试卷甘肃卷01(解析版)
2024-01-08 22:21
19页 -
2024年首次进入新高考7省生物高考模拟试卷黑龙江卷01(原卷版)
2024-01-08 22:21
14页 -
2024年首次进入新高考7省生物高考模拟试卷甘肃卷01(原卷版)
2024-01-08 22:21
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