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历史试题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礼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左传》论述道:“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老子》中强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说明A.儒道两家的思想相互融合B.治国理念的理性色彩增强C.民本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D.社会的稳定源于君民共治2.古代思想家申不害(前385-前337年)认为,国君要加强对臣下的控制和驾驭,国君是国家的根本,臣下只是工具而已;臣下要尽忠职守,做好分内之事,而对职权外的事要“虽知弗言”,不许逾越权限。这一主张A.奠定了外儒内法的理论基础B.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C.顺应了社会转型时期的需要D.实现了儒法两家思想的合流3.在战国兼并战争中,秦执政者在并天下的整体战略下,根据对新占领地不同战略定位,制定了“移秦民实新地、出其人和免臣迁居”等与之相适应的移民政策。此政策不仅延续至秦中央帝国的统治时期,还为后来不同朝代的统治者所继承。这一政策A.丰富了国家治理的手段B.激化了不同民族间的矛盾C.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D.旨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开发4.西汉文帝时,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这表明A.推恩令解决了诸侯问题B.郡国并行制弊端凸显C.分封诸侯助推国家统一D.汉承秦制原则遭破坏5.南北朝时期,君主大量启用寒庶,典掌机要。如南朝刘宋孝武帝时期,中书舍人巢尚之出身寒微,宰相戴法兴商贩出身。这些做法A.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形成B.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完善C.瓦解了门阀士族的基础D.服务于专制集权的需要6.公元585年,隋文帝下令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政府还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薄,所制定的税额比世家大族对其佃客的剥削为轻。这些举措A.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助长了豪强势力的扩张7.据史料记载,在唐朝,工商子弟毕诚、陈会、顾云,州县小吏湛贲、汪遵等皆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毕诚还曾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这说明A.抑商政策基本瓦解B.科举选官的程序相对完善C.商人政治地位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8.北宋《鸡肋编》记载:洞庭山农户“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这表明A.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已瓦解B.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紧密C.农耕经济在北宋不断衰退D.基层市场发展速度非常快9.王阳明认为,如果所知义理为小知,行义理则为大知;如果当下所知义理为扶墙壁而起立移步,则行义理为于房屋庭院之中信步空行或于千里之外奔走往来。这一思想A.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B.首倡了经世致用的学说C.是对程朱理学的一种批判D.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论10.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要了解清代必须先了解明代,现代中国大体是由明代开始的,可惜的是西方这一阶段是进步的,中国是退步的。下列符合这一论断的是A.明清时期中国的优势地位丧失B.明清时期中国近代科技有突破C.明清时期中国繁盛与危机并存D.欧美国家均已完成国家工业化11.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口岸城市及其区位表明,从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转变之中所形成的初始动力是外生的,经由“口岸”传导到“腹地”,形成“点”、“线”、“面”三个层次,逐渐改变并塑造近代中国的经济空间秩序。该学者意在强调A.西方侵略影响中国的经济格局B.工商业文明成为近代经济的主导C.近代经济发展取决于口岸经济D.近代已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些规定旨在A.实行三权分立B.推行责任内阁C.维护民主共和D.保障自由平等13.1921年2月蔡和森在《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一文中写道:马克思主义的骨髓在综合“革命说”与“进化说”,专恃革命说则必流为感情的革命主义,专恃进化论则必流为经济的或地域的投机派主义。该观点A.体现了先进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B.有力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进程C.体现了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知D.促进了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14.南开大学教授何廉回忆说:1928年北伐成功后,中国进入到国家重建阶段”;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说:“我相信国民党能够带来和平和国家的繁荣”,我的观点反映了当时上海实业界的看法”。这反映了A.国民政府初期经济形势一片大好B.国民政府维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C.经济界最初对国民政府抱有希望D.国民政府时期官僚资本迅速膨胀15.1937年7月108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致电国民政府,提出召集国民代表大会.实现最低限度的民主政治、开释政治犯等八大主张,该主张A.批评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B.推动民主党派日益倒向共产党C.否定了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D.是对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的回应16.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整顿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充实基层,这些措施A.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体现B.有力支授了前线百团大战C.有利于克服根据地的困难D.践行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17.1947年9月《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中指出,不但土地、山林、水利平均分配,而且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些东西的人们,该复示A.说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落实了《土地改革法》C.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D.标志着战略决战开始18.下图为新中国“一五”“二五”期间工业城市布局,该图体现了A.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国民经济在地域上已经均衡发展C.工业建设主要服务于军事目的D.有利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19.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做出重大调整:一方面与苏联划清界限;一方面与美日等国实现了双边关系的突破性发展。这些调整A.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反映了国际环境决定中国外交方针C.加速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D.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点20.1978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关于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会议,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根据出国考察情况,指出我国与欧美的差距,并提出要借鉴欧美有益经验、解放思想。参会的领导和负责人都表示认同。这次会议A.为历史转折做了重要准备B.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C.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D.受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21.在耶路撒冷一个古代城市废墟中,发现了产于埃及的各种象牙制品和其他制品;在腓尼基,发现属于埃及的器皿、獅身人面像等制品;在埃及的贝尼哈桑的墓画中,画有37个亚细亚人在部落领袖的率领下来到埃及的情景。这可以佐证A.地中海沿岸各地区之间贸易较发达B.地中海沿岸文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C.埃及与其他地区文明交流较为广泛D.经贸交流促进古埃及文明融合创新22.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积极鼓励非阿拉伯各族人民改宗伊斯兰教,并许诺与阿拉伯穆斯林享受同等待遇,另外还规定阿拉伯语为法定的官方语言。这些政策旨在A.促进帝国内的民族融合B.扩大帝国的统治范围C.提高帝国统治的合法性D.巩固帝国的统治秩序23.大学被誉为“欧洲中世纪最美好的花朵,从建立之初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整个欧洲面貌为之改观。这一结论是基于A.大学孕育者思想进步的因素B.欧洲大学发展处于领先地位C.欧洲的大学享有独立的地位D.大学促成了欧洲城市的自治24.15、16世纪,许多西班牙官员认为:大帆船贸易导致白银等贵金属大量流失,大多数白银流入中国;同时,财富也流向其他国家,如荷兰、土耳其、印度、波斯等国。这说明A.西班牙工商业发展优势不足B.西班牙失去对殖民地的控制C.中国处于世界贸易中心地位D.亚洲国家主导海上贸易发展25.18世纪,德意志的知识分子大力推广和使用德语,使德语获得了与法语同等的地位;同时又批判德意志人对法国文化的盲目崇拜,主张构建民族文化。上述情形A.激化了德法两国的民族矛盾B.偏离了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C.丰富了启蒙运动的时代内涵D.顺应了德国统一战争的需要26.对于英国的君主立完制,马克思认为:“只有经过残酷的斗争和通过共和国政府形式,才能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完。它的根本属性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基本政权形式之一。”据此可知A.君主立宪是符合英国国情的选择B.君主立宪要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C.君主立宪比民主共和更适合英国D.英国君主立宪是最彻底最完备的27.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资本的运转使得人的自由与个性被消解,劳动者被异化为资本的工具,无产阶级陷入精神和生活的两难困境。所以要以革命的手段使人真正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这说明A.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B.马克思主义具有较鲜明的人民性C.无产阶级开始成为独立政治力量D.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28.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苏联苏联1965一1985年城乡收入统计对比表(单位:卢布)A.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同步上升B.改革取得一定成效C.逐渐摆脱了斯大林模式困扰D.以农业为调整重点29.科学家普赖斯于1962年发表了著名的“小科学、大科学”演讲,他认为:过去的小科学是分散的、个体的、随机组合的研究,现在的大科学研究规模则越来越大,从企业规模发展到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如美国的“阿波罗计划”、苏联和中国的火箭、卫星研制计划。这说明A.科技与生产力之间的转化速度加快B.二战推动了人类科技多领域繁荣发展C.科技成为了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D.第三次科技革命有整体化社会化特征30.下表中各学者对“冷战”的看法A.体现了欧洲中心论B.因视角不同而结论各异C.全面地评价了冷战D.客观解释了冷战的影响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31.(14分)学习历史就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古往今来,历史上有许多的“大变局”,很大程度上这些大变局影响了历史的走向。材料一“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殷周之变”的重要意义已广为人知,但“周秦之变”却未受到同等的重视。其实,“周秦之变”对二千年来中国的现实影响,实在不在“殷周之变”以下。如果说中国文明植根于“殷周之变”,那么,“周秦之变”就给它划定了生存发展的格局,其文化意义也一直在这种社会结构中顽强地释放出来。——摘编自陈明《从殷周之变到周秦之变》材料二近500年共出现3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于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签署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将它们宣称拥有的土地分成两半球;明王朝处于“弘治中兴”(1488-1505年),但已经无法在宏观上逆转半个世纪前“土木之变”(1449年)导致的由盛转衰。随着西方文明的全面崛起,其他文明相对衰落已成定局。第二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于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英国从法国手里夺取整个加拿大,标志着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工业革命在英国发轫,为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奠定坚实基础。——摘编自曹冬英《历史视阈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变”的具体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一18世纪时中国与西方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不同之处。(8分)32.(14分)时空观念是历史解释的前提。关于辛亥革命的学习,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才能形成完整合理的历史解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度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摘自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材料
郑州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历史试题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郑州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化学试题
2024-01-10 12:47
10页 -
郑州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地理试卷+答案
2024-01-10 12:47
12页 -
郑州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生物试题
2024-01-10 12:47
12页 -
甘肃省武威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2024-01-10 12:48
10页 -
甘肃省武威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2024-01-10 12:48
9页 -
甘肃省武威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2024-01-10 12:48
8页 -
甘肃省武威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4-01-10 12:48
8页 -
甘肃省武威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2024-01-10 12:48
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