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语文-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考试
语文-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考试
格式:docx页数:13页大小:54.7 K上传日期:2024-01-15 23:04浏览次数:265 侵权/举报

2024届高三第五次联考试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侧重选择性必修下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孔子哲学里,理想个体需要树立“仁”的基本原则,而理想个体的公共准则则是“礼”。以“仁”和“礼”为中心,孔子提供了一种理想公共生活的范型。具体来说,在孔子哲学里,对于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体而言,“仁”的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在个体心中确立“仁”的原则。公共生活由共同体内不同个体参与而形成,对于儒家来说,良好的个体品德是一切公私生活的基石。《论语》中提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天下归仁”是一种理想的公共生活状态,而其前提在于个体自身是否按照“仁”来行事,这取决于个体能否“克己复礼”“为仁由己”。社会整体的道德状态取决于个体的道德素养,如果个体都能按照礼来约束自己,那么“天下归仁”的美好理想就能够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良好的公共生活建基于良好的个体道德品质,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一定公共影响力的人来说,他们的品德对于公共生活的意义更为重大。第二是在与人的公共交往中要落实“仁”的原则。在公共生活里,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与他人进行交往。在公共生活中,交往的对象可能是君主、卿大夫、同僚、朋友、老师、弟子、乡党以及陌生人等等,涵括了除家庭成员之外的其他社会关系。如前所述,仁者爱人的原则要体现在对于他人的关爱之中。关爱的表现形式不同,可能是忠、敬、信,也有可能是宽、恕、惠,随着对象不同而不同,但关爱无论如何都会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正如孔子回答“仲弓问仁”时所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从私人生活进入到公共空间以及从事治民的公共事务时,开始与家庭成员之外的人进行公共交往,个体的精神状态要发生变化。在公共生活中要约束自己、宽以待人,以公共性为优先原则,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这就是仁爱原则在公共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第三是在政治生活中要体现“仁”的原则。中国古代,政治生活是公共生活的主要场域,也是孔子仁爱原则的重要运用领域。孔子强调为政者要依照仁爱原则推行政事,成为一个仁者。在评价作为为政者的管仲时,孔子就认为管仲符合“仁”的原则,“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管仲在公共生活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他不依靠武力实现了诸侯之间的会盟与和平,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灭下战乱稍停,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以公共生活的大德替代了个人之间的恩义。正是因为管仲在公共政治生活中的杰出贡献,所以即使他在关于公子纠的个人恩义上有所缺憾,但这也不影响他的仁德。由此可见,对于政治家而言,公共生活中的仁爱原则要优先于个体的私人德性,公德要高于私德。(摘编自朱承《天下归仁:孔子的公共性思想》)材料二:孔子的公私观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观点,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孔子的公私观涉及了义利关系、为政理念和君民关系等方面。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人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肯定了人们私利的存在,他认为追求物质利益是人们的天性,是人的客观需要之一,人们追求私利,有一定的正当性。孔子肯定人们追求私利的合理性,但是每个人在追求私利时要以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为必要前提,不能违背道义去追求富贵。孔子不仅反对人们在追求自我利益时损害别人的利益,还反对人们和氏族争利,当人们在追求私利同氏族的特权发生冲突,对“氏所以别贵贱”的西周传统构成威胁时,孔子就不会容忍了。他提出的“张公室”而“抑私室”,就是为国君争权的一种典型表现。孔子不反对百姓的私利,也不反对上层人士的权利,可是他反对统治者以权谋私,冉求做季氏的家宰,好敛财,孔子就让学生们批评他。孔子反对苛政,肯定民生,强调富国强民,维护百姓的利益,把百姓的利益作为公平的标准。《论语·颜渊》中提到,有若劝说鲁哀公在年成不好的情况下,把赋税降低到一半。这对鲁君本人来说无疑是损失,但鲁国的民众是鲁君的子民,民众用足也就等于鲁君本人用足。这种巧妙的劝说中,暗含一个警告,如果君主把民众的利益剥夺净尽,使他们无法生存下去,君主就再也不能从民众那里得到利益,这表现出君民互相依存的整体价值结构。(摘编自高清宇《孔子的公私观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对于理想个体而言,“仁”是基本原则,“礼”是公共准则;理想的公共生活状态是“天下归仁”。B.在孔子看来,个体选择影响着公共生活,具有公共影响力的人的道德素养决定了社会整体的道德状态。C.对于为政者,孔子强调其要用仁爱原则推行政事,他认为政治家的“仁”优先体现在公共生活中的公德上。D.在看待义利关系方面,孔子认为人应当有底线,他承认人求利的合理性,但反对违背道义去追求私利。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体,在自己心中、与人的公共交往中以及政治生活中,都要体现“仁”的原则。B.人们的公共生活主要是与他人进行交往,交往的对象是涵括家庭成员在内的所有社会关系,成员身份复杂多样。C.孔子极力维护氏族特权,但也反对统治者以权谋私,因此冉求做季氏家宰时好敛财的行为受到孔子的直接批评。D.孔子劝说鲁哀公年成不好时降低赋税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因为君民是互相依存的,民众富足其国君才能富足。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开宗明义,开篇就提出中心论题:以“仁”和“礼”为中心,孔子提供了一种理想公共生活的范型。B.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旨在强调管仲虽符合“仁”的原则,但在个人恩义上有所缺憾。C.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思路清晰有条理,说服力强。D.材料二引述《论语》中的言论,从义利关系、为政理念和君民关系三个方面阐述孔子公私观的具体表现。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结构。(4分)答:5.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孔子的公共性思想对我党的群众工作有哪些借鉴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四世同堂(节选)①老舍祁瑞宣听到了戏园中的“暴动”和小文夫妇与桐芳的死亡。他觉得对不起桐芳。钱先生曾经嘱咐过他,照应着她。可是他丝毫没有尽力。除了这点惭愧,他对这件事并没感到什么兴奋。不错,他知道小文夫妇死得冤枉;但是,他自己的父亲难道死得不冤枉么?假若他不能去为父报仇,他就用不着再替别人的冤枉表示愤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以为小文夫妇都可以算作艺术家,都死得可惜。但是,假若艺术家只是听天由命地苟安于乱世,不会反抗,不会自卫,那么惨死便是他们必然的归宿。有这些念头在他心中,他几乎打不起精神去注意那件值得兴奋的事。假若小文夫妇与桐芳的惨死只在他心中飘过,对于冠家那些狗男女的遭遇,他根本就没有理会。一天到晚,自从办过了丧事之后,他总是那么安安静静地,不言不语地,做着他的事。从表面上看他好像是抱定逆来顺受的道理,不声不响地度着苦难的日子。在他心里,他却没有一刻的宁静。他忘不了父亲的惨死,于是也就把自己看成是最没出息的人。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已完全没有作用,除非他能替父亲报了仇。这个,他知道,可绝不是专为尽孝。他是新时代的中国人,绝不甘心把自己只看成是父母的一部分,而去为父母丧掉了自己的生命。他知道父子的关系是生命的延续关系,最合理的孝道恐怕是继承父辈的成就,把它发扬光大,好教下一辈得到更好的物质的与精神的遗产。生命是延续,是进步,是活在今天而关切着明天的人类福利。新的生命不能拦阻,也不能代替老的生命的死亡。假若他的父亲是老死的,或病死的,他一定一方面很悲痛,一方面也要打起精神,勇敢地面向明天的责任走下去。但是,父亲是被日本人杀害了的。假若他不敢去用自己的血去雪耻报仇,他自己的子孙也将永远沉沦在地狱中。日本人会杀他的父亲,也会杀他的子孙。今天他若想偷生,他便只给儿孙留下耻辱。耻辱的延续还不如一齐死亡。可是,有一件事使他稍微地高了兴。当邻居们都正注意冠家与文家的事的时候,一号院的两个日本男人都被征调走了。瑞宣觉得这比晓荷与招弟的被捕更有意义。冠家父女的下狱,在他看,不过是动乱时代的一种必然发生的丑剧。而一号院的男人被调去当炮灰却说明了侵略者也须大量地、不断地投资——把百姓的血泼在战场上。随着士兵的伤亡,便带来了家庭的毁灭,生产的人力缺乏,与抚恤经费的增加。侵略只便宜了将官与资本家,而民众须去卖命。在平日,他本讨厌那两个男人。今天,他反倒有点可怜他们了。他们把家眷与财产都带到中国来,而他们自己却要死在异域,救女人们抱一小罐儿骨灰回去。可是,这点惋惜并没压倒他的高兴。不,不,不,他不能还按照着平时的,爱好和平的想法去惋惜他们,不能!他们,不管他们是受了有毒的教育与宣传,还是受了军阀与资本家的欺骗,既然肯扛起枪去作战,他们便会杀戮中国人,也就是中国人的仇敌。枪弹,不管是怎样打出去的,总不会有善心!是的,他们必须死在战场上;他们不死,便会多杀中国人。是的,他必须狠心地诅咒他们,救他们死,救他们家破人亡,救他们和他们的弟兄子侄朋友亲戚全变成了骨灰。他们是臭虫,老鼠,与毒蛇,必须死灭,而后中国与世界才得到太平与安全!他看见了那两个像瓷娃娃的女人,带着那两个淘气的孩子,去送那两个出征的人。她们的眼是干的,她们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她们全身上下都表示出服从与由服从中产生的骄傲。是的,这些女人也该死。她们服从,为的是由服从而得到光荣。她们不言不语地向那毒恶的战神深深地鞠躬,鼓励她们的男人去横杀乱砍。瑞宣知道,这也许是错怪了那两个女人:她们不过是日本的教育与文化制成的瓷娃娃,不能不服从、不忍受。她们自幼吃了教育的哑药,不会出声,而只会微笑。虽然如此,瑞宣还是不肯原谅她们。正因为她们吃了那种哑药,所以她们才正好与日本的全盘机构相配备。她们的沉默与服从恰好完成了她们男人的狂吼与乱杀。从这个事实——这的确是事实——来看,她们是她们男人的帮凶。假若他不能原谅日本男人,他也不便轻易地饶恕她们。即使这都不对,他也不能改变念头,因为孟石,仲石,钱太太,小崔,小文夫妇,桐芳,和他的父亲都千真万确地死在日本人手里。绕着弯子过分地去原谅仇敌便是无耻!立在槐树下,他注视着那出征人,瓷娃娃,与两个淘气鬼。他的心中不由地想起些残破不全的、中国的外国的诗句:“一将功成万骨枯;可怜无定河边骨;谁没有父母,谁没有兄弟……”可是,他挺着脖子,看着他们与她们,把那些人道的、崇高的句子,硬放在了一边,换上些“仇恨,死亡,杀戮,报复”等字样。“这是战争,不敢杀人的便被杀!”他对自己说。(有删改)【注】①《四世同堂》是一部表现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