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陕西省咸阳市2024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陕西省咸阳市2024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格式:pdf页数:13页大小:1.2 M上传日期:2024-02-03 08:19浏览次数:201 侵权/举报

咸阳市2024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要论及“书画”是否“同源”,不能回避的便是中国文字的起源问题。据考古学家目前所得的研究可见,文字雏形的产生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到商代晚期。此中,以出土的半坡陶文为最早,约在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4300年之间。大汶口、龙山、良渚文化时期也都有单个的陶文出现。它们或用于表现人的自身(身体的外形、手足器官等),或是描摹自然环境(如山川、草木、鱼虫、鸟兽、气象等)。后来,这些文字雏形才慢慢转化并发展成为一些抽象的符号。文字最早用于象形或记事,是一种图画文字,即从图画中分支出来的一部分。这便是“书”之源与“画”之源。②如果把书与画的概念放在同一艺术范畴讨论,我们便不能单单从考古学角度研究“书画同源”中“源”的含义。它之所以产生于书画家口中并成为术语,足见此“源”并非仅指“起源”这一释义,而应充分考量中国传统书法和国画的关系。③以下从三方面阐述画与书所同之“源”。④首先,中国书法与中国画使用工具“同源”。中国书法的基本使用工具为文房四宝,同样也是中国画的必需品。如果你了解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你会沉醉于毛笔的柔韧性、宣纸的渗透性、墨与砚台摩擦时可变的效果,并体会到此四种材质相辅相成的妙处。正是因为它们的缺一不可,才形成了中国艺术的特殊魅力。⑤其次,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用笔用墨“同源”。中国书法的气势韵律和意态之美可纳入“抽象艺术”,而中国画更是充分运用了此中奥妙。书写性用笔是中国画线性语言的基础,若弃之不谈则将难言中国画。书家之感悟必然直接对画家产生一定的影响,书法也成为作画者用笔的基石。故而中国画“血脉”中强烈的书法意趣,笔线与墨韵间无不透露着书法艺术的抽象之美,且各具审美价值与精神内涵。明代文人王世贞在《艺苑厄言》中以画竹为例:“画竹,干如象,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便点出了其间本质。郭照画树之法、文同之写竹之的很有草书意境,而张旭的草书则被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称赞颇具“神虬腾霄”“夏云出岫”的画意境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⑥最后,中国书法在审美上、意境上与中国绘画的追求是一致的,这也是“同根同源”的本质所在。中国书法与中国画在艺术上不仅共同追求形式上的美,更追求蕴含于其中的意境美、精神美。即书画所同之“源”不仅是笔墨语言及表现形式上的,更是刻入“骨髓”的,它们具有相同的意境表现与精神追求的“源”。⑦中国画“以形写神”“遗貌取神”的造型观重点在于“神”而非“形”,如东坡所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若画无法体现主体与客体的精神气韵,则无论工写之形式或山水花鸟之题材,皆仅为一纸水墨或色彩,难称艺术。而书法艺术的创作也常需借物象,抽象其精神与形质,通过构建笔画、间架与章法来实现意境的表达,以达到“得意忘形”、成就抽象艺术之美的目的。⑧以上便是中国式“书画同源”中的“源”。现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写道:“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书画同源”被一代又一代的书画家、评论家不断提及,正是有它存在的缘由与意义。而如今,它依旧值得我们去考究、领悟与发展。(摘编自《须知书画本来同——也说“书画同源”》,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画同源”不能回避中国文字起源问题,因为文字作为抽象符号都是从图画转化发展而来。B.“书画同源”作为书画家口中的术语已不属于考古研究的范畴,而是指书法和国画的关系。C.“书画同源”首先是指书法和绘画的使用工具都是毛笔、宣纸、墨与砚台,它们缺一不可。D.“书画同源”还包含书法和绘画在气势韵律、意态之美和审美意境、价值理念上的一致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②段从考古学研究“书画同源”中“源”的含义过渡到中国传统书法和国画关系所同之“源”,使论述重点自然转移,不显生硬。B.文章第⑤段在论述书法和绘画用笔用墨“同源”时,援引王世贞对画竹的分析,形象地印证了二者本质上的共通性,从两幅插图中也可直观感知。C.文章第⑦段在阐述绘画与书法三个方面“同源”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画与书法都重在追求“神”“意”之美,与前面的论述形成层进关系。D.文章将“书画同源”这一艺术观用平白浅显的语言加以分析,多处引用古今文人大师的评价,再附以绘画书法名作欣赏,非常简明易懂。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在书法和绘画上都有精深造诣,可以支撑“书家之感悟必然直接对画家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观点。B.竹干如篆书则劲挺;竹枝如草书则交错;竹叶如楷书则藏锋,竹节如隶书则顿笔,可见书画运笔相同。C.欣赏张旭草书时,我们更容易被其潇洒的气韵所吸引,而非局限于识别字形,即“得意忘形”的境界。D.很多国画作品都会配以题画诗作,二者相得益彰,都在努力追求笔墨语言及表现形式的抽象艺术之美。(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地球实际上是一个水球,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但如果把深度也考虑进去,海洋的占比其实更大。那么,为什么对我们这些居住在陆地上的人来说,海洋好像属于另外一个世界呢?大自然里的一切都处在不断运动中。鸟儿在春天迁徙,飞越海洋,它们投在海面上的倒影就像银色的鱼群。鲑鱼漂洋过海,只为回到童年的小溪里嬉戏,它们借助地球磁场、信息素和水流的特殊味道为自己导航,在路途中也能敏锐地感知温度和压力的微小变化。它们都在记忆的指引下抵达终点。声音在水中传播得更快更远,尽管我们在海面上完全听不见——海面就像一堵无形的墙,将水上和水下两个世界分隔开来。直到20世纪40年代,研究者们才开始尝试聆听大海的声音,结果他们大为震惊。他们几乎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那些五花八门的声音。水下有嘎吱嘎吱声,有略咯声,有噼里啪啦声,有嘎嘎声,有鼓点一样的咚咚声,还有嚎叫声、哀鸣声、口哨声,等等。这些声音都来自哪儿?原来,一些鱼的下巴在一张一合,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一些鱼在吐泡泡,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还有一些鱼的鱼鳔在特定肌群的作用下梆梆作响。鲱鱼能发出非常奇特的声音,瑞典海军就曾追踪过它们,满心以为那是一艘潜艇。亚里士多德曾猜想,鱼儿间可以相互交谈。事实证明,人类完全忽视了居住在海洋中的生物的交流方式。薄薄的一层海面将我们与海洋世界隔绝开来:海面之下是一个庞大的声波网络,这些声波类型丰富,从独唱到二重唱再到大合唱。同鸟儿们一样,在黎明和黄昏时分,雄性鱼儿也喜欢为雌性歌唱。幼年鳕鱼赖以为食的虾虎鱼,甚至只有在为雌鱼一展歌喉后才能与之交配。白鲸明快的叫声可以穿透船体,直达人们的双耳,因此它们被称为“海上金丝雀”。相比之下,座头鲸的歌声要沉闷得多,它们的“圣歌”能持续数小时,其中还夹杂着一些重复的段落,就像副歌。和鸟类一样,鲸鱼似乎也是通过歌声来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那么,人类凭什么认为海里的生物就不能创造美呢?在海底,人们看到一只小河豚用它的鳍在沙子上画出美丽的图案。最后,它还会衔来贝壳,装饰在这幅大沙画上。这一艺术品,会吸引一只雌河豚前来赴约。驯兽师们常试着教海豚说人话,尽管它们并没有喉咙。不过,在教海豚手语时,它们能看懂约60个代表名词和动词的手势,并在这些手势的帮助下理解约1000个句子——我曾在海豚馆目睹了这一切,事后感到相当压抑。人类是如此自私自利。毕竟,这些把戏怎可与海豚在野外生存时所需的智慧相比?当然了,海豚的交流系统与人类的大不相同,是根据其自身需求量身打造的。因此,我们很难掌握它们的语言。一只海豚每秒能发出700次咔嗒声,并能根据回声传递的信息,构建出100米外物体的形象。凭借这种能力,海豚不仅能够区分不同的材料,例如铜和铝,还能辨别出某物是不是活物,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如果是活物,那么它是友善的还是有攻击性的。亚里士多德描述过一群小男孩骑在海豚身上的情景,而我也曾在一次希腊之旅中,亲眼看到它们在我们的船头前欢快地跳跃,就像在为我们拉船。它们与我们嬉戏,并很快摸清了我们的航线,就好像它们早就知道了一样。在海豚的大脑里,是否真的留存着一些与人类有亲缘关系的古老记忆?虽然系谱图在后来发生了某些复杂的分化,但我们的确源于共同的祖先。5000万年前,鲸鱼还是生活在陆地上的两栖动物,那么,为何后来鲸鱼选择回归大海呢?是出于对大海的忠诚,还是说它们预见到了什么?(摘编自妮娜·波顿《大海的声音》,薛荷仙等译,有删改)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居住在陆地上的人来说,海洋仿佛属于另一个世界,说明我们对海洋生物知之甚少,也包括它们的交流方式。B.研究者被“大海的声音”大大震惊,是因为那些声音五花八门而且难以描述,突破了人们对海洋世界的原有认知。C.海洋中的鱼儿同鸟儿们一样,也喜欢用歌唱的方式表达情意,雄性鳕鱼也只有在为雌鱼一展歌喉后才能与之交配。D.海豚的交流系统与人类差异很大,但它能像人类一样区分不同材料,辨别某种物体是否有生命甚至是否有攻击性。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瑞典海军将能发出奇特声音的鲱鱼当作一艘潜艇进行追踪,作者借此证明了“声音在水中传播得更快更远”这一观点。B.为了说明海里的生物也能创造美,第五段举出小河豚在海底沙子上画出美丽图案,并衔来贝壳对沙画进行装饰这一例子。C.第六段运用四个数据进行阐述,使读者对海豚的语言能力有了清晰全面地了解,诠释了“大海的声音”这一标题的意义。D.文中前后两次提到亚里士多德,一方面通过这位伟大先哲的思考和观察使论述更有力,一方面也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6.有人说:“人类面对自然和万物时,总是显得既狂妄又无知。”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7~9题。采浆果的人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雪让山峦穿上白衫时,他们拉着爬犁去拾烧柴;暖风使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时,他们赶紧下田播种、山峦一层一层地由嫩绿变得翠绿、墨绿时,他们顶着炽热的太阳,在田间打垄、间苗、锄草和施肥;而当银光闪闪的他充当了染匠,给山峦罩上一件五彩的花衣时,他们就开始秋收了。金井是个小农庄,只有十来户人家。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从来没有事情能阻止得了秋收,但今年例外,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他从怀中掏出两摞钱来,夹在指间,把它们当竹板一样敲打着,以说书人的口吻说:“话说这秋果要是晚收一天它呆在土里也飞不了,可是这浆果要是晚采一天,拿现钱的就是别人了!”他这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的镐、铁齿、镰刀、耙子等农具。他们纷纷回家拿起形形色色的容器,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已是中年人了。他们的父母,也就是老鲁夫妇,是一对表兄妹,这使得他们生出的孩子言语木讷,思维迟钝,严重智障。老鲁夫妇几年前先后去世了。他们临终留给这对兄妹的遗言:春天播完种,别忘了秋天下了霜就秋收。大鲁二鲁牢牢记住了这点。他们不像其他人家喜欢用日历,金井的山峦,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巨大的日历。翻动这日历的,就是风霜雨雪。当暖风让这日历透出隐隐的绿色时,他们就去播种了,而当秋霜将这日历点染得一派绚丽时,他们准时地去秋收了。金井有个老女人,她男人在她三十岁时就瘫倒在炕上了,她自此白了头发,人们就不叫她的本名了,而叫她“苍苍婆”。采了三天浆果的苍苍婆终于想到该叫大鲁二鲁也去挣点现钱。这样的好事把他们落下了,叫她心里不忍。苍苍婆就在这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