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考试理科语文试卷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考试理科语文试卷
格式:pdf页数:8页大小:7.1 M上传日期:2024-04-25 00:48浏览次数:398 侵权/举报

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2024届(下)“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试卷共22题,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谬误”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有“阴谋”“欺骗”等意,现发展为我们今天所普遍理解的意思。它不是指一般的虚假、错误、荒谬的认识、命题或理论,而是指推理或论证过程中所犯的逻辑错误。“谬误”一词广泛存在于中外学者的著作中,汉代王充《论衡·答佞》有:“聪明有蔽塞,推行有谬误,今以是者为贤,非者为佞,殆不得贤之实乎?”“谬误”一词在西方逻辑学的著作中出现也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逻辑学著作中便有所提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许多论述谬误的著作,他在《谬误篇》中说道:“谬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赖于语言的谬误,一类是不依赖于语言的谬误。”当代瑞士哲学家波亨斯基认为亚里士多德《谬误篇》中提到的谬误理论是其第一个关于谬误的学说,其后亚里士多德又相继提出了其他关于谬误的观点。“谬误”在中国古代的逻辑学中被称为“悖”,有“惑、违背道理”的意思,那些有意识地用谬误的推理形式来证明某个观点的正确性被叫做诡辩。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诡辩的记载。“诡辩”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汉代刘安《淮南子·齐俗训》中“诋文者处烦扰以为慧,争为诡辩。久积而不决,无益于治”。其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又有“(靳尚)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诡辩的例子“白马非马”。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的提出者是公孙龙,他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食客,此人被称为诡辩之祖。《公孙龙子·白马论》这样记述道:“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大意是说:“马”是对物“形”方面的规定,“白马”则是对马“色”方面的规定,对“色”方面的规定与对“形”方面的规定自然是不同的。所以说,对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规定的结果是:白马与马也是不同的。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黑格尔的这段话,清晰地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诡辩在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但实际上是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理,是一种“逻辑谬误”。(摘编自明道《什么是逻辑谬误》)第1页/共8页{#{QQABZQYQogCoAJBAARgCEQWQCkGQkAACAIoOAEAIMAAByRFABAA=}#}{#{QQABZQYQogCoAJBAARgCEQWQCkGQkAACAIoOAEAIMAAByRFABAA=}#}范和人们自身逻辑能力的有效方法。3.根据材料关于“谬误”的论述,不存在逻辑谬误的一项是(3分)A.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可见是个谬种!”(《祝福》)B.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C.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D.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4.白居易《夜雪》一诗主要表现出一种间接推知的逻辑形式,请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4分)5.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如何避免日常生活中的逻辑谬误。(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文本一:守翻口①孙犁那天我们正吃早饭,听见外面一声乱,中队长就跑进来说,敌人到了村外。三槐把饭碗一抛,就抓起我的小包裹,他说:“还能跑出去吗?”这时村长跑进来说:“来不及了,快下洞!”我先下,三槐殿后,当我爬进横洞,已经听见抛土填洞的声音,知道情形是很紧的了。爬到洞的腹地的时候,已经有三个妇女和两个孩子坐在那里,他们是从别的路来的。过了一会儿,三槐进来了,三个妇女同时欢喜地说:“可好了,三槐来了。”三槐告诉女人们不要怕,不要叫孩子们哭,叫我和他把枪和手榴弹带到第一个翻口去把守。爬到那里,三槐叫我闪进一个偏洞,把手榴弹和子弹放在手边,他就按着一把雪亮的板斧和手枪伏在地下,说:“这时候,短枪和斧子最顶事。”不久,不知道从什么方向传过来一种细细的嘤嘤的声音:“敌人已经过村东去了,游击组在后面开了枪,看样子不来了,可是你们不要出来。”这声音不知道是从地下发出来的,还是从地上面发出来的,像小说里描写的神仙的指引一样,好像是从云端上来的,又像是一种无线电广播,但我又看不见收音机。三槐告诉我:“抽支烟吧,不要紧了,上回你没来,那可危险哩。“那是半月前,敌人来‘清剿’,这村住了一个营的治安军,这些家伙,全是汉奸汪精卫的人,可凶狠哩。一清早就来了,里面还有内线哩,是我们村的一个坏家伙。敌人来了,他装着被敌人追赶的样子,在这个洞口去钻钻,在那个洞口去钻钻,结果叫敌人发现了三个洞口。“最后也发现了我们这个洞口,还是那个家伙带路,他又装着蒜,一边嚷‘哎呀,敌人追我!’,一边往里面钻,我一枪就把他打回去了。这是什么时候!不管谁来搞破坏,我都得把他打回去。“他跑出去,就报告敌人说,里面有八路军,开枪了。不久,院子里就来了很多治安军,一个自称是连长的在洞口大声叫八路军同志答话。“我就答话了:‘有话你说吧,听着哩。’治安军连长说:‘同志,请你们出来吧。’我说:‘你进来吧,炮楼是你们的,洞是我们的。’治安军连长说:‘我们已经发现洞口,等到像倒老鼠一样,把你们掘出来,那可不好看。’我说:‘谁要不怕死,谁就掘吧。我们的手榴弹第3页/共8页{#{QQABZQYQogCoAJBAARgCEQWQCkGQkAACAIoOAEAIMAAByRFABAA=}#}全拉出弦来等着哩。’治安军连长说:‘喂,同志,你们是哪部分?’我骗他说:‘十七团。’”这时候三槐就要和我说关于十七团的威望的事,我说我全知道,那是我们冀中的子弟兵,使敌人闻名丧胆的好兵团,是我们家乡的光荣子弟。三槐就又接着说:“当时治安军连长说:‘同志,我们是奉命令来的,没有结果也不好回去交代。这样好不好,你们交出几支枪来吧。’我说:‘八路军不交枪,你们交给我们几支吧,回去就说叫我们打回去了,你们的长官就不怪罪你们。’治安军连长说:‘交几支破枪也行,两个手榴弹也行。’我说:‘你胡说八道,死也不交枪,这是八路军的传统,我们不能破坏传统。’治安军连长说:‘你不要出口伤人,你是什么干部?’我说:‘我是指导员。’治安军连长说:‘看你的政治,不信。’我说:‘你爱信不信。’那小子恼了,他命令人掘洞口,有十几把铁铲掘起来。我退了一个翻口,在第一个翻口上留了一个小西瓜大小的地雷,炸了他们一下,他们才不敢往里掘了。那个连长又回来说:‘我看你们能跑到哪里去,我们不走。’我说:‘咱们往南在行唐境里见,往北在定县境里见吧。’大概他们听了没希望,天也黑了,就撤走了。“那天,就像今天一样,有我一个堂哥给我做帮手,整整支持了一天工夫哩。敌人还这样引诱我:你们八路军是爱护老百姓的,你们不出来,我们就要杀老百姓,烧老百姓的房子,你们忍心吗?“‘我能上这个洋当?’我说:‘你们不是治安军吗?治安军就这样对待老百姓吗?你们忍心吗?’”最后三槐说:“我们什么当也不能上,一上当就不知道要死多少人。那天钻在洞里的女人孩子有一百多个,听见敌人掘洞口,就全聚到这个地方来了,里面有我的母亲、婶子大娘们,有嫂子侄儿们,她们颤抖着对我讲:三槐,好好把着洞口,不要叫鬼子进来,你嫂子大娘和你的小侄儿们的命全交给你了。“我听到这话,眼里出了泪,我说:‘你们回去坐着吧,他们进不来。’那时候我在心里说,只要有我在,他们就进不来,就是我死了,他们还是进不来。”(节选自孙犁《游击区生活一星期》)【注】①翻口:地道中可供人上下的横洞。文本二:记得我初入新闻记者行列时,喜欢以第一人称写稿,却常常受到批评。当时的编辑一见到稿子中有“我”,皆悉数删去。我不服气,曾拿孙犁先生的《游击区生活一星期》这篇文章来“举证反驳”。而编辑却说,孙犁写的是散文,不是新闻通讯,两者不可比!而今,当我重读孙犁的早期作品,并将孙犁还原为一个“战地记者”时,视角为之一变,再辅之以“时髦观念”,重新审视这篇名作,不禁豁然悟到:当年孙犁先生所写的,不是一篇典型的“沉浸式报道”吗?(节选自侯军《“沉浸式”战地体验》)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有名的“地道战”场景,反映了人民军队保卫家园、保护群众的斗争精神。B.“可好了,三槐来了”既体现了群众对三槐的信任,也从侧面表现出三槐是一个经过战争锤炼的英雄人物。C.作者通过语言和肖像描写来刻画敌人“内线”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却神形兼备,对三槐形象起到衬托作用。D.从文中来看,冀中的地道设计精巧,规模宏大,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7.请简要概括三槐的形象特征。(6分)第4页/共8页{#{QQABZQYQogCoAJBAARgCEQWQCkGQkAACAIoOAEAIMAAByRFABAA=}#}8.文本二中所说的“沉浸式报道”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材料一: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观于《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也。极卑极贱,极远极劳。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则是国可寿也。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材料二:成王处襁褓..之中,朝.诸侯,周公用事也。武灵王五十而弑于沙丘,任李兑也。齐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为义主;失管仲,任竖刁,而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具施焉者,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而削地复;赵任蔺相如,而秦兵不敢出;由此观之,无贤佐俊士,能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之有也。是以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者。得民心而民往之,得贤者而贤者归之。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弥子瑕不肖而任事。史蝤患之,数言蘧伯玉贤而不听。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吾生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暇,是不能正君也。生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死而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灵公往吊,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灵公戚然易容而寤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进之,召弥子瑕而退之。徙丧于堂,成礼而后去。卫国以治,史蝤之力也。夫生进贤而退不肖,死且未止,又以尸谏,可谓忠不衰矣。纣杀王子比干,而箕子被发而佯狂。陈灵公杀泄冶,而邓元去陈以族徙。自是之后,殷并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与泄冶而失箕子与邓元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自齐、魏至,于是举兵而攻齐,栖闵王于莒。燕度地计众,不与齐均也,然而所以能信意至于此者,由得士故也。故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显昌,失贤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节选自贾谊《新书·卷十》)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自鲁隐公A以至哀公B十有二C世D其所以得E之F所以失G之H其术一也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王,用来称呼已故的君王,也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