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广西2024届高中毕业班5月仿真考 历史试卷(解析版)
广西2024届高中毕业班5月仿真考 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docx页数:15页大小:356.4 K上传日期:2024-05-27 17:55浏览次数:234 侵权/举报

广西2024高中毕业班5月仿真历史注意事项: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诸子”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诸子掌国子之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辨其等,正其位。”其中认为职掌教导诸侯、卿、大夫、士之子的官员,是“王官之学”的重要参与者。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并纷纷著书立说,相互辩难,“诸子”逐渐成为他们的代称。“诸子”内涵的变化反映了()A.政府职能的不断优化 B.传统秩序的逐步瓦解C.华夏认同感日益增强 D.官僚政治的迫切需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诸子”一词指的是官员,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解体,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官学逐渐向私学演变,“士”阶层崛起,“诸子”成了知识分子的代称,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宗法分封政治秩序逐步瓦解,B项正确;材料中“诸子”内涵的变化不能体现政府职能的优化,排除A项;华夷关系是指华夏与四夷关系,与材料中“诸子”内涵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诸子”内涵的变化是传统政治秩序逐步瓦解的表现,并不是官僚政治的迫切需求,排除D项。故选B项。2.如表为西汉惠帝至景帝时期,中央政府选任的诸侯国相身份背景。由此可知,诸侯国相的选任旨在()时期担任武将或有带兵经历无武职或未有带兵经历无明确记载汉惠帝时期至吕后时期吕更始(楚相);齐受(齐相);朱进(吕相);王恬启(梁相);许厉(常山相)吕胜(淮阳相);召平(齐相)文帝时期蔡兼(常山相);窦婴(吴相);袁盎(齐相、吴相、楚相);苏意(楚相)景帝时期冯唐(楚相);栾布(燕相);程嘉(江都相);苏息(赵相);灌夫(代相)田叔(鲁相);张释之(淮南相)建德(赵相);张尚(楚相)A.削弱地方诸侯力量 B.提高地方治理效能C.强化边疆治理职责 D.协调宗室内部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年(中国)。中央政府在选任诸侯国相时,特别注重国相具有担任武将和带兵的经历,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诸侯王拥有较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中央集权产生一定威胁。中央政府此举意在通过诸侯国相削弱地方诸侯王的武力,控制诸侯王的力量,A项正确;提高地方治理效能不是中央政府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诸侯国并非全都分布于边疆地区,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协调西汉宗室内部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3.“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该史料述及的这一举措()A.因侨居人口增多而实施 B.按职业对户口进行分类C.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可知,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使得大量隐匿的户口暴露出来,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C项正确;隋朝属于大一统王朝,不存在因躲避战乱而侨居的人口,排除A项;该史料述及的这一举措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没有强调户口分类的依据,排除B项;这一举措有利于打击豪强世族的势力,并不会直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4.宋代,苏州蚕桑业以太湖洞庭山一带最为兴盛,蚕桑生产者主要以购买商品粮为生。此外,江西蚕桑业也有发展,大部分州、军都有蚕桑,鄱阳湖一带、临江军、建昌军及筠州等地蚕桑业颇为兴盛。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蚕丝生产地位超过粮食种植业C.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D.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代苏州、江西大部分州、军都有蚕桑,鄱阳湖一带、临江军、建昌军及筠州等地蚕桑业颇为兴盛,体现了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特点,说明传统经济结构有所突破,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材料没有表明是北宋还是南宋,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宋代蚕桑业有发展,但没有与粮食种植业比较,不能说明蚕丝生产地位超过粮食种植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海外贸易,不能得出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排除C项。故选D项。5.乾隆帝上谕写道:“沿边省分,与蒙古地界相连者,夷民杂处,互相贸易耕种,闻地方官凡遇夷民交斗事件,心存袒护,并不秉公剖断,兼以口外之事,无足轻重,不肯加意办理,实为向来积弊。”这一上谕有助于()A.促进汉蒙之间民族交融 B.遏制分裂势力的壮大C.推动边疆治理的内地化 D.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夷民杂处,互相贸易耕种”“兼以口外之事,无足轻重,不肯加意办理,实为向来积弊”可知,乾隆皇帝主张将蒙古等边疆的很多事务按照内地的方式来处理,据此可知,这一上谕推动了边疆治理的内地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清朝对边疆省份的管理,不是汉蒙之间的民族交融,排除A项。“夷民交斗”不等于分裂,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边疆治理的内地化,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1876年,郭嵩焘奉派为第一任驻英公使。他看到在英国的日本留学生多讲求法律经济,学兵者绝少,感叹到:“盖兵在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其观点反映了()A.顽固派的基本立场 B.对器物变革的反思C.洋务派的核心观点 D.对西方模式的盲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6年(中国)。根据材料“盖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可知郭嵩焘认为西方的立国之本是“各种创制”,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是末,洋务派“中体西用”认为西方的先进科技是末,中国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是本,郭嵩焘的主张是对器物变革的反思,B项正确。顽固派不主张向西方学习,排除A项;洋务派的核心观点是“中体西用”,郭嵩焘冲破了这一观点,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郭嵩焘的本末思想,说明其认识到了洋务运动的弊端,并不是对西方模式的盲从,排除D项。故选B项。7.1914年,《中国学会报》发文称:“革命乃吾中国最寻常之事。革一朝之命可也,奈之何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亦革之乎?今也教化革命,纪纲革命,道揆革命,法守革命,礼俗革命,人心革命,国魂革命……如大火焚室,空空无依”。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革命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基本失败C.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必然 D.帝制复辟危险加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年(中国)。根据材料“革一朝之命可也,奈之何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亦革之乎?今也教化革命,纪纲革命,道揆革命,法守革命,礼俗革命,人心革命,国魂革命……如大火焚室,空空无依”可知,该作者希望利用传统文化来稳定秩序,体现了传统文化在一些国人思想上仍然根深蒂固,这说明新文化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C项正确;材料中恰恰表明革命共和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有成功之处,不能说基本失败,排除B项;材料仅仅说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并不代表要帝制复辟,排除D项。故选C项。8.如表是近代中国轻工业产品和重化工业品进出口比重(%)表。据此可推断出,民国时期() 进口轻工业产品进口重化工业品出口轻工业产品出口重化工业品1912年54.713.710.93.61936年14.34725.26.5A.中国工业布局得到了改善 B.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C.中国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D.社会经济结构渐趋失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知进口轻工业产品的比重下降、出口轻工业产品的比重上升,表明中国轻工业生产能力提高,重化工业品进出口比重的增加和轻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反映了中国工业化规模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C项正确;仅根据表格内容不能得出中国工业布局情况,排除A项;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不完全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排除B项;材料强调经济的进出口比重,并未涉及各行业的比重,不能得出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失衡的结论,社会经济结构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导,排除D项。故选C项。9.“这场战役,既打破了日军打击中国第二战区部队,从右翼配合日军华北主力在平汉路作战的战略企图,又顿挫了日军向山西腹地深入的进攻势头,挫伤了日军的锐气,使之再不敢贸然深入,从而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这场战役()A.彻底遏止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 B.较好的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C.迫使日军放弃对华北的正面进攻 D.是八路军主动对日出击规模最大的行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第二战区”“平汉铁路”“山西腹地”等信息可知,这是发生在1937年的平型关战役,这场战役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太原会战,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不同力量协同抗战的重要体现,B项正确;这次战役没有达到“彻底遏止”侵华日军、使其放弃“对华北的正面进攻”的效果,排除A、C两项;D项是相持阶段百团大战的作用,排除。故选B项。10.毛泽东在评论某次会议时指出:“我们几个国家,苏联、中国,还有朝鲜和越南,是团结得很好的,方针是正确的,活动是有成绩的。……我们要跟一切愿意和平的人合作,来孤立那些好战分子,就是孤立美国当局,主要还是那里头急于要打仗的那一派。”这次会议()A.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成功缔结了《朝鲜停战协议》C.增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D.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据材料“我们几个国家,苏联、中国,还有朝鲜和越南,是团结得很好的,方针是正确的,活动是有成绩的。……我们要跟一切愿意和平的人合作,来孤立那些好战分子,就是孤立美国当局,主要还是那里头急于要打仗的那一派。”可知,这次会议为日内瓦会议,在这次会议中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做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树立了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形象,D项正确。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1953年7月26日,历时两年之久的朝鲜停战谈判完全达成协议,排除B项;1955年万隆会议增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排除C项。故选D项。11.考古学家在两河流域出土了约4000年前的碳化小麦,而罗马北部的一座古城中也挖掘出一幅公元前4世纪的壁画,画面上描绘着和面、擀面、切面的场景。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A.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 B.各地饮食习惯趋同C.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发源地 D.早期文明的相似性【答案】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