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三5月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题
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三5月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题
格式:docx页数:8页大小:66.8 K上传日期:2024-05-30 16:45浏览次数:297 侵权/举报

镇海中学高三模拟考语文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写到元妃省亲,宝玉应命作诗,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一眼瞥见,便劝他改去。且不说宝玉胶柱鼓瑟地有些学究气,也不说宝钗自呈才博地把钱翊的诗张冠李戴地算到了韩翊名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论里尽管有那么多对用典的讽刺贬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却依然那么喜欢用典。②一般说来,中国诗,尤其是山水诗乃是一幅幅“以文字构成的图像”的有意味的缀合。读诗的人在接触这些文字的时候,脑荧屏出现的不是文字而是直接出现了一组组连续不断的流动图像,在这组图像的依次流动中,它所伴生的情感内核也随之凸现,而诗的韵律及内部节奏又调节与控制着这些意象的流动频率。这种象、意、节奏乃是融于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视境流动与心理快感。如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头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在读者的视境中立刻凸现出的就是乌云、乌云翻滚、(未)遮住山头这样一幅连续呈现的动态画面。这种节奏流畅的视境依次呈现——尤其是全诗引起的连续流动的视觉呈现——在引起读者心理快感上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看电影正看到赏心悦目时突然灯光大亮,屏幕上打出“片子未来,请稍候”,或者吃饭吃得正香时忽然来个石头硌牙,必然令人大为扫兴。事实上读诗也是如此,视境有节奏地连续,就令人感到自然、轻松,就容易“神入”诗境,而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令人感到别扭、难受,也就无法很舒适地进入境界。③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便常常造成了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比如李贺《感讽五首》之二中有四句: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寒食摇杨天,愤景长肃杀。在“合格的读者”的脑海里,依次呈现的是郊外——贾谊墓——无人凭吊(荒草衰飒)——清明时节白杨却在风中摇曳——一种悲愤的情绪、一种肃杀的情景,人们可以由此而联想到贾谊墓前过去曾有过络绎不绝的凭吊者与连绵不断的香烟,而如今却冷落荒疏,就是踏青扫墓的时候,也那么冷冷清清,因而引发一种久远的惆怅。然而,在并不具备这种“认知能力系统”的读者那里,“青蝇”这个典故便使得中间断开了,缺少了这个中介环节,不仅大大降低了诗歌的整体可感性,造成了节奏失调,甚至连诗意都会误解。像那个清代最博学的注释家王琦,就把“青蝇”按照《诗·小雅·青蝇》的意思理解为“谗谮之人”,“青蝇久断绝”就变成了“昔时谮言之人亦归乌有”这种大快人心的好事,但既然是好事又何必“愤”“肃杀”,于是王琦只好硬着头皮把它扭成“盖妒能嫉贤虽只在一时,而千载之下犹令人恨恨而不能释”,因此李贺对今世的感慨变成了替古人生气。④但是,在熟悉典故的那些读者的眼里,这种“视境中断”便不存在了。在他们读诗时,这些深奥而有来头的典故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困惑而只是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遐想。这种遐想所引起的暂时停顿,并不是录音机突然断电式的中止而是交响乐曲谱中有意识的暂时休止符号。这短暂的休止实际上成了一种更深刻、微妙的连续,正如______。⑤前者是节奏的打乱而后者是节奏的延绵,具有“认知能力”的读者读到这种用典的诗句时,他在瞬间里就理解了典故的涵义。再进一步,他又能从中更多地体会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并由典故为联想的契机,在脑荧屏上浮现出用过这一典故的诗句,这样,诗句的内涵顿时便丰富了许多,层次也增加了不少。这种诗歌语言现象,西方新批评派文论家阿伦·泰特称之为“张力”,它借助读者的知识使一个意象的外延与内涵迅速膨胀,在宋人杨亿看来,就叫“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换句话说就是典故像个橄榄,入口之初不觉如何,但越嚼就越有味儿。或者说诗中用典如造院“借景”,园内只有曲栏池水,但借着游人的目光,却使远山、蓝天、飞鸟都齐汇小院,使小园平添了许多景致。在“合格的读者”面前,典故已不再包裹着生涩坚硬的外壳而呈露了它的内核,而它的原型及其使用史又引起了一连串的联想,使它具有了极大的“张力”。(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材料二: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摘编自王国维《人间词话》)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宝玉应命作诗,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一眼瞥见,便劝他改去。材料一引用这一内容的目的是批驳宝玉的学究气和宝钗的张冠李戴。B.读诗的人在接触中国诗的时候,脑荧屏不仅出现了文字,而且直接出现了流动图像,如读者读“黑云翻墨未遮山”时,视境中会出现乌云、乌云翻滚、(未)遮住山头的画面。C.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常常造成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因而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虽喜欢用典,但中国古典诗论对于用典却多有讽刺贬斥。D.宋人杨亿认为“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这一说法与西方新批评派文论家阿伦·泰特提及的“张力”有共通之处,他们都肯定了读者有丰富诗歌内涵的作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清代注释家王琦把李贺《感讽五首》之二中的“青蝇”理解为“谗谮之人”,把李贺对今世的感慨变成了替古人生气。由此可见,读者即便极为博学,也会误读典故,对于多意的典故,还需结合上下文理解。B.“‘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是指这两句词中运用了谢灵运、江淹等人的典故,在不熟悉典故的读者那里,阅读节奏就被迫暂时中止了。材料二中的“隔”与材料一中的“视境中断”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C.王安石诗云:“萧萧搏黍声中日,漠漠舂鉏影外天。”这两句本不失为一组声色俱佳、动静相生的好诗句,但“搏黍”(黄鹂)和“舂鉏”(鹭鸶)横亘其中,必然会造成“视境中断”,降低诗歌的整体可感性。D.材料一中出现了“合格的读者”、具有“认知能力”的读者、熟悉典故的读者,这几个词在语境中的意思是相同的,这些读者能读懂典故在诗歌中的意思,典故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困惑,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遐想。3.下列选项,最适合出现在材料一第四段划线处的一项是()(3分)A.阿恩海姆说:“由声音突然的中止所产生的那种死寂的静止与充满着生机的安静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B.朱光潜说:“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C.美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如果我们把一个静止的镜头插入到影片的连续系列中,它就会呈现出一种呆板僵化的姿态。”D.刘勰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则馀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4.材料一的作者曾表示,他写书奉行“让人爱看的原则”,“总想把文字写得轻松些”。文中多处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深入浅出地论证观点,请结合文本,完成填空。(3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论证观点看电影正看到赏心悦目时被迫中断吃饭吃得正香时石头硌牙①录音机突然断电式的中止交响乐曲谱中的暂时休止符号②造院“借景”,园内只有曲栏池水借游人目光,使小园平添了许多景致③5.面对善用典故的中国古典诗词,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读者”?请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孙权”的典故为例,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庙宿陆鑫“冷庙茶亭,街头路尾,只有要饭叫化的人,只有异乡流落的人,才在那里过夜。有个草窝的人任凭是三更半夜,十里廿里,总得回自己的窝里去睡,何况有高床板铺的人家!”一个夏天的清早,我还阖着眼睛睡在床上,就听见父亲这样大声地申饬着。这话是对我的表弟而发的。“舅父,我和邻哥儿到沙滩上捉蟋蟀,直到夜深,便和他们在茶亭里睡了一觉,天一亮我便跑来这里了。”说着颇带得意的神色,却不料遭了一顿斥骂。听了这隔面的教训之后,我益发不敢自由放肆了。虽则我渐渐地不满意起我所处天地的狭小。①我幻想,假如我能睡在溪边的草地上过夜,可以任意眺望,草地上到处长满了花,红的,白的,紫的,十字形的,钟形的,蝴蝶形的……我在父母的卵翼底下度过了平安的童年,我第一次觉得人生的旅途并不如幻想那般美丽,是我十八岁的一个夏天。我从K地回家去。到了一个叫作长毛岭的地方,走到岭脚的时候,突然一种晕眩攫住了我。“休息一回罢。”我想。附近没有人家,离大路五十步远一株大枫树底下有一座庙。案前烛台上亮着几双蜡烛,炉里香烟绕缭着,这倒不是冷庙呢。一阵沁人的香气在风中送来。抬头一看,庙前的照壁上攀满一墙的忍冬花。我便倚在香案的脚上假寐着,养着神。太阳西坠,人归,鸟还林。②暮色好像悬浮在浊流中的泥沙,在静止的时候便渐渐沉淀下来,也如沙土的沉淀一样,有着明显的界层。那时我所坐的庙位在山麓当然是暮色最浓最厚密的地方,岭腰是半明半暗,而岭的上面和远山的顶则依旧光亮,透明。一只孤独的鹰在高空盘旋着。那儿应该是暮色最稀的地方,也许它的背上还曝着从白云反照下来的阳光呢。看看这庙里并不肮脏,看看这一墙的忍冬花清香可喜,一种好奇的心突然牵引着我:“既然走不动,便在这香案底下睡他一宵,且看他怎样?”庙宿虽是初次,我也不胆怯。明天,病好了,天未明前便起身走,一口气跑到家……忽然我记起从前父亲责骂表弟的话。当时他这样大声地呵叱是故意叫我听见的么?是预知我有一天会在外边逢到山高水低,为免却这“迟行早宿”的嘱咐,便借着发怒的口吻,寓着警戒之意么?世间的父母,辛勤劳苦地为他们的子女都预备了一个家,犬的小的,贫的富的,希望子女们不致抛荒露宿,而世上栖迟于荒郊冷庙中者,又不知有多少人!“咦,你是×镇来的么,天黑了,坐在这里做什么?”一位中年妇人拿了一个香篮踏进庙来,熟视我的脸,惊讶地问。“是×哥儿吗?”这种不意地直呼我的奶名怔住了我。我想否认,但说不出口。“你认不得我,难怪,十多年头了。我是你的堂姊。小时候我时常抱你的。”她急促地把自己介绍出来,毫无疑义地她的眼睛不会看错。我知道这位姊姊的名字,我也知道这位姊姊的命运。小时候我确是晨夕不离地跟着她的。她抱我,挽我到外边去采野生的果实,拔来长在水边的“千斤草”编成胡子,挂在我的耳朵上。端午时做香袋系在我的胸前。抱我睡的时候也有。有一次还带了一只大手套,在黑夜里把我吓得哭起来,那时我已有牢固的记忆了。在她出嫁的一天,好像并不以离开我为苦,在我哭着不给她走的时候分明地嫣然笑了……看我一声不响,大概知道我有不得已的情形,便不再追问,只是热情地说,“天黑了,到我家去过夜,脏一点。”接着连推带挽地把我拉进她的家。这不是家,这是庙左旁的一间偏屋。刚才我从右边进来,所以不曾留心到。③屋里面只有一张床,一个灶,没有鸡,没有猫,没有狗,没有孩子,也没有老人,这不像家。我在床沿上坐了下去并且回答她我是她的堂弟,她好像异常高兴似地问我:“你为什么不雇把轿子呢?你在外面读书的,像你这样真有福气。你们是选了又选、挑了又挑的人。”接着答我的问句,话便川流似的滔滔地流出来。她诉出了她一生的悲苦,在弟弟的面前诉说悲苦是可耻的呀,以前不是我每逢受委曲的时候跑去诉给她听的么?但是她还得这样地诉说着,世上她已无可与诉的人了。她说到她如何受丈夫的摈弃,受自己同胞兄弟的摈弃,受邻里叔伯的摈弃,如何失去她的爱儿,如何成了一个孤独伶仃的人。她年纪仅三十左右,但望去好像四十的老人了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