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精品解析: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大同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精品解析: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大同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格式:docx页数:8页大小:43.6 K上传日期:2024-10-08 11:10浏览次数:403 侵权/举报

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二次学情监测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科学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摘自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有删改)材料二: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功利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选自朱良志《真水无香·生命的态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同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分别采用的是实用、科学和审美的态度,三种态度其实都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B.实用的态度往往和生活经验有关;科学的态度更看重对事物的抽象思考,但很少融入科学家的情感和意志。C.审美态度对对象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不关注对象的实用性。D.“真、善、美”分别是科学、实用、审美三种态度的最高目的,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一棵松树的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但二者论述的目的不同。B.“生命的态度”截然不同于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C.在“生命态度”观照下,古松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和“我”构成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D.在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中,人对对象都是有一定态度,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一项是()A.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B.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C.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D.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4.《人民日报》撰文,提倡“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审美教育。5.王维的一些小诗,如《竹里馆》《鸟鸣涧》极其简单却千古传诵。请用材料二的观点分析它们广为流传的原因。二、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10小题,4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材料一:李斯问孙卿子①曰:“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女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故曰:‘凡在于君,将率,末事也。’秦四世有胜,偶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故汤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②?,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谓仁义之兵也。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纣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杀戮无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繁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节自《荀子·议兵》)材料二: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胜者用事。人曰“蚩尤作兵”,虽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家无怒答,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故怒答不可偃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节自《吕氏春秋·孟秋纪》)【注】①孙卿子,即荀况的尊称。②传说汤在鸣条打败了桀,周武王在甲子日打败了纣王。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标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杀戮无A时B臣下C懔然D莫必其命E然F而周师至而令G不行乎H下I不能J用其民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用法相同。B.一,全、完全,与《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意思相同。C.用事,掌权,执政,与2024年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中“单于以女妻(李)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中“用事”意思相同。D.偃,止息,其义由《项脊轩志》“偃仰啸歌”中“偃”这一本义引申而来。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主张实行霸道,认为秦国四代以来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威力盛行在诸侯中,不是靠仁义来形成这种局面的。B.荀子反对李斯的观点,认为李斯说的并不是真正的便利,真正的便利是抓住使国家强盛的根本,避免世道混乱。C.材料二以炎黄、共工、五帝、蚩尤等都曾发动战争为例,证明战争的由来、兵器的发明已经相当久远,无法禁止。D.材料二用家庭中废除责打就会出现过错、诸侯国中缺少刑罚就会引发侵夺等事例类比出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2)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长。(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10.对于战争,两则材料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昔我先君(郑)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选自《左传·昭公十六年》)材料二: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选自《左传·停公三十三年》)材料三:秦穆公使孟明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叕。(选自《淮南子·人间训》)1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标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凡袭A国者B以为C无备也D今E示F以知G其情H必不敢进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贿,指财物,与《诗经·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的“贿”词义相同。B.淹,指停留,与屈原《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中的“淹”词义不同。C.闲,指让……清闲下来,与《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中的“利”用法相同。D.绝:指穿越,与“绝云气,负青天”中的“绝”意思相同。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军路过周都城北门的时候,只有战车左右的士兵脱下头盔步行,且不久又跳上车子,可谓轻狂无礼,王孙满预测秦军一定失败。B.郑穆公接到弦高报信后,先去查看杞子等人住的地方,接着让皇武子下达逐客令,杞子等人知道事情败露,分别逃到齐国和宋国。C.材料二写外交辞令有特色,弦高的话谦恭有礼,弦外有音,有明确暗示;皇武子的话旁敲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