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素养检测(一)历史答案
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素养检测(一)历史答案
格式:pdf页数:17页大小:706.9 K上传日期:2024-10-14 11:32浏览次数:339 侵权/举报

高三年级素养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根据考古研究,如图中这些古城遗址规模庞大,动辄上百万甚至数百万平方米。城内有宫殿、祭祀、手工作坊、墓地等建筑遗址,墓葬品显示出明显的阶级差别,城外密集分布着村落文化遗址。材料信息能够表明当时的中国()育英学习站A.营建城市形成制度B.呈现邦国林立的局面C.开始出现阶级分化D.出现南北统一的趋势【答案】B【解析】第1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图下注释“距今5000—4000年”,图中古城遗址分布广大;材料中“古城遗址规模庞大”“分工明确”“明显的阶级差别”,综合以上信息可判断出当时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营建形成相应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阶级分化从无到有,“开始”一词不准确,排除C项;图中古城遗址涉及南北,虽有共同之处,但体现不出南北统一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2.图1、图2所示分别为甲骨文中的“众”和西周中期金文中的“众”,其形态构成均为“日下三人行”,被认为是集体劳作的一种体现。这种集体劳作的制度基础是()A.封建土地私有制B.奴隶主土地私有制C.封建土地国有制D.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集体劳作以井田制为制度根基,而井田制的性质属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D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没有奴隶主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均田制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认育英学习站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3.欲,而民自朴”。孟子提出“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认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可见,两人都倡导统治者()A.加强道德修养B.规范执政行为C.践行以农为本D.促进政治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无为而治”、孟子的“仁政”思想都是针对统治者提出来的,倡导统治者规范执政行为,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中老子和孟第2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子不是在要求统治者加强道德修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两者对农业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中老子和孟子只是强调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心,没有强调政治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4.公元前710年,晋国师服在晋国发生内乱后感叹:“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公元前559年,针对卫人驱逐卫献公一事,师旷表示:“天生民而立之君……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材料反映出当时()分封制度趋于瓦解晋国势力走向衰微A.B.C.变法运动蓬勃开展D.原始民主发挥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710-公元前559年(中国)。据题干时间可知位于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历史阶段,晋国内乱后师服认为现在的晋国,只不过是距离王城不足一千里的一个诸侯,居然也能建立国,国本较弱,认为他不能持久,但公元前559年师旷认为让君主替代上天管理民众,又为君主设置了辅佐,匡正他们的过失。从前710年到前559年,王室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等级严密的分封体制逐渐走向瓦解,A项正确;晋国势力走向衰微无法在材料中看出过程,且只能反应第一则材料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两个人物对本国内发生内乱动荡事情的看法,没有涉及到变法运动,排除C项。原始民主传统发挥作用仅适用于第二个师旷的表述,不能完整的概括材料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5.秦朝把全国分为36郡,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一郡之内辖若干县,设县令、县尉、县丞,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乡设三老、啬夫、游徼,乡之下有里、亭、邮等。据此可知,秦朝()A.机构设置繁杂导致效率低下B.注重机构间的分权制衡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育英学习站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C.D.【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在地方设立了郡、县、乡、里等机构组织,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机构设置情况,没有涉及其行政效率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各级机构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任免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6.从汉末直至两晋,原本地位崇高的太学博士、助教等学官地位一落千丈,被视为闲职,成为名士不耻为之的“浊官”,以至于“多使微人教授”,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B.选拔制度发生变异第3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文化教育水平的倒退D.军阀混战政局不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汉末至两晋时期,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施,选拔官员的制度发生了变化,不再完全依赖于学术成就或儒学知识。九品中导致了许多有才华的学者和知识分子无法通过传统的儒学教育途径获得官职,而那些通过九品中正制获得官职的人可能并不具备相应的学术背景或能力。因此,太学博士、助教等学官的地位下降,被视为闲职,不再是名士追求的目标,B项正确;在魏晋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的收到冲击,但是这对于政治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末直至两晋时期的政治变化,不是当时的文化教育水平现状,无法得出“文化教育水平的倒退”的结论,排除C项;军阀混战政局不稳是当时的社会现状,但是与“太学博士”地位下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7.唐朝载初元年,武则天亲策贡士,殿试自此开始,以后历代沿袭。殿试以一种制度形态昭显“君师合一”,由帝王亲任主考官,将录取最高一级知识官僚的命题权、评判权收归皇帝。殿试的设置()A.扩大了科举选官用人的范围B.避免了取士的主观随意性C.使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D.有助于防范官僚结党营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由于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将录取最高一级知识官僚的命题权、评判权收归皇帝,这有助于减少官僚在科举选拔中的干预和操纵,从而防范官僚结党营私,D项正确;殿试作为科举制度中的一个环育英学习站节,其主要作用是皇帝亲自参与并决定最高级别知识官僚的录取,而非扩大选官的范围,排除A项;虽然皇帝亲自参与殿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观性的干扰,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取士的主观随意性。皇帝的个人偏好、政治立场等因素仍然可能影响到取士的结果,排除B项;科举制度在唐朝之前就已经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而殿试的设立更多是强化了皇帝在科举选拔中的最终决定权,而非使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排除C项。故选D项。8.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于证明()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答案】C第4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其先出自中华”并结合所学可知,居于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的康氏家族,在墓志铭中强调其家世源于中华,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可以用于证明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C项正确;材料没有边疆开发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康延愿墓志强调了家世的渊源,没有涉及世族郡望观念,排除B项;材料仅有康氏家族的相关信息,不涉及“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9.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答案】D【解析】【详解】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皇姓“赵”字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项。10.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璃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育英学习站江台州南宋赵泊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是在福建、江苏、湖南、江西、浙江,这些地点都是在南方,说明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海上丝绸贸易,排除A项;宋朝的衣料材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无法得出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排除D项。故选B项。第5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1.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答案】A【解析】【详解】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的诉求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干预下未能满足,说明万历年间内阁权势较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任意妄为,A正确;明代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B选项中的“严重制约”不符合内阁这一机构的特征,排除;题干涉及的内容与朝廷中枢机制有关,此信息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情况,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C;内阁不是宰相,因此题干反映的现象不属于君权相权关系,排除D。12.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A.乡约与法律合流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C.保甲制形同虚设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博罗县下辖的村里面很注重乡约的作用,地方长官也很慎重选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育英学习站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说明该县很重视乡约在基层的教化和治理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法律的内容,无法得出乡约与法律合流,排除A项;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