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高平第一完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答案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高平第一完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答案
格式:docx页数:20页大小:1.3 M上传日期:2024-10-24 14:54浏览次数:247 侵权/举报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考高三年级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础上,组成细胞的分子必须有序地组织成细胞的结构,才能成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下列有关细胞和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正确的是()A.多糖作为细胞内的储能物质,只能与膜蛋白质结合B.生物膜系统是由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构成C.自由水是良好溶剂的原因是水为非极性分子D.所有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宿主细胞中都含有磷脂【答案】D【解析】【分析】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详解】A、多糖作为细胞内的储能物质,能与蛋白质结合后进行识别,也能与脂质结合进行识别,A错误;B、生物膜系统是指细胞中的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构成的系统,B错误;C、水分子的空间结构及电子的不对称分布,使得水分子成为一个极性分子,C错误;D、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故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宿主细胞(含有生物膜)中均含有磷脂,D正确。故选D。2.用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1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1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该细胞可能是某种植物的种子细胞B.AB段曲线表明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下降,C点细胞液浓度大于A点C.BC段表明该细胞开始从外界环境中吸收乙二醇D.用一定浓度的尿素溶液,可得到类似乙二醇溶液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处于一定浓度的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后会自动复原,处于一定浓度蔗糖溶液中的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但不会自动复原。【详解】A、种子细胞无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B、AB段原生质体体积变小,液泡内失去水分,故细胞液浓度、吸水能力逐渐增大,B错误;C、细胞从一开始就从外界吸收聚乙二醇,只是B点开始,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C错误;D、用一定浓度的尿素(也能被细胞以主动运输的形式吸收,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溶液,可得到类似乙二醇溶液的结果,D正确。故选D。3.ATP驱动泵是指以ATP水解释放能量作为能源进行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家族。其中有一种位于溶酶体膜上的载体蛋白V-type,可将H+泵入溶酶体内(溶酶体pH为5左右,明显低于细胞质基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溶酶体在细胞凋亡和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B.ATP中的A代表腺嘌呤,其元素组成是C、H、O、N、PC.V-type每次转运H+时,自身构象均会发生改变D.细胞质基质中的H+通过主动运输进入溶酶体【答案】B【解析】【分析】1、被动运输:简单来说就是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是最简单的跨膜运输方式,不需能量;被动运输又分为两种方式: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氧气,二氧化碳;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2、主动运输:小分子物质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如:矿物质离子,葡萄糖进出除红细胞外的其他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3、胞吞胞吐: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能量。【详解】A、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消化被吞噬进来的病原菌、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等,在细胞凋亡和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B、ATP中的A代表腺苷,B错误;C、V-type是一种需要耗能的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运输物质时自身分子结构会发生变化,C正确;D、溶酶体pH为5左右,明显低于细胞质基质,说明溶酶体中H+的浓度高于细胞质基质,H+逆梯度进入溶酶体通过主动运输,D正确。故选B。4.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称为糖酵解,糖酵解时可产生还原型高能化合物NADH。有关糖酵解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ADH全部来自糖酵解的过程B.在有氧条件下,NADH在线粒体内膜与氧结合形成水C.酵母菌在通入氧气的培养瓶中,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D.可通过是否有气体产生来判断酵母菌发生的呼吸类型【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H](NAD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H](NAD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内膜,[H](NADH)与氧气结合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详解】A、酵母菌发酵过程中,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NADH还可来自有氧呼吸第二阶段,A错误;B、有氧呼吸,NADH和O2一起反应产生水,B正确;C、有氧呼吸中,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被分解为丙酮酸,并未进到线粒体,C错误;D、酵母菌的有氧和无氧呼吸均产生CO2,无法判断呼吸类型,D错误。故选B。5.研究人员对珍珠贝(2N=28)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图甲为其细胞分裂一个时期的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乙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珍珠贝若按图乙的方式进行细胞分裂,可以形成28个四分体B.若某细胞属于类型b,则来自卵巢,该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C.图乙中b、c细胞中所含有染色体组数相同D.图甲和图乙均有可能出现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答案】C【解析】【分析】图1中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为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成为独立染色体,为有丝分裂后期。图2中a细胞内染色体和DNA都是体细胞内的2倍,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末期分裂结束前;细胞b内染色体数等于体细胞,而DNA数等于体细胞的2倍,说明细胞已经完成DNA复制,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者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细胞c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都与体细胞相等,说明该细胞处于DNA复制之前的有丝分裂或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分裂间期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d内染色体数等于体细胞的一半而DNA数等于体细胞,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细胞e中染色体和DNA数均等于体细胞的一半,说明细胞为精细胞(精子)或卵细胞(第二极体)。【详解】A、若图乙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可形成14个四分体,A错误;B、细胞b内染色体数等于体细胞,而DNA数等于体细胞的2倍,说明细胞已经完成DNA复制,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者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该细胞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错误;C、图乙中b、c细胞中所含有染色体数都是2N,则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正确;D、图甲是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若图乙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可能出现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C。6.玉米籽粒其饱满程度由大到小有饱满、中等饱满、干瘪等性状,研究发现玉米籽粒的饱满程度由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3个基因(S、S1、S2)决定,科研人员分别利用野生型、突变体1、突变体2进行研究,实验步骤及结果如图所示。经测定突变体1基因型为S1S1,干瘪个体基因型为S2S2,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突变体2的表型为饱满,其基因型为SS2或SS1B.S、S1、S2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C.方框内中等饱满个体的饱满程度不同,说明S1、S2基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D.该玉米种群中相应的基因型有6种,说明控制籽粒饱满程度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突变体2的表型为饱满,根据图例说明与突变体1杂交后代出现两种进而根据F2代表现可知突变体2的基因型应为SS2,A错误;B、S、S1、S2属于复等位基因,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未体现随机性,B错误;C、杂交2中,子代中等饱满个体不同基因型的饱满程度不同,即S1S1与S1S2表现程度不同说明S1对S2是不完全显性,C正确;D、该玉米种群中相应的基因型有6种,属于复等位基因问题,说明控制籽粒饱满程度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而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故选C。7.石蝴蝶植物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在百万年间分化出五个支系成为不同的物种。推测造成石蝴蝶植物分化的关键是控制背部花瓣形状和空间结构的A基因发生变异,使得参与它们传粉的昆虫逐渐不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石蝴蝶一定经历了漫长的地理隔离才形成不同物种B.所有石蝴蝶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C.A基因的突变一定是由于高原气候等因素造成的D.传粉昆虫的差异可能会影响石蝴蝶的基因交流【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二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据题干信息可知,石蝴蝶分布于云贵高原,它形成不同物种并未发生漫长的地理隔离,A错误;B、所有石蝴蝶已非同一个物种,而基因库强调的是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B错误;C、能引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不一定是高原气候引起的,C错误;D、传粉昆虫因习性不同(如传粉时间)会影响石蝴蝶的基因交流,D正确。故选D。8.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再创辉煌为国争光。激烈比赛时机体会出现大量产热、出汗、肌细胞代谢产物增多等生理状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激烈比赛的运动状态下,运动员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B.剧烈运动时会生成乳酸,生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C.比赛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多,促进Na+的重吸收D.若运动过程中出现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应及时补充大量水分【答案】C【解析】【分析】醛固酮主要作用于肾脏,进行钠离子及水分子的再吸收,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强电解质代谢作用的盐皮质类固醇,其作用是促进Na+在体内贮留,同时排出K+。【详解】A、安静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运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A错误;B、肌细胞无氧呼吸生成乳酸,该过程发生在细胞中,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B错误;C、比赛时,由于大量出汗,钠离子流失较多,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C正确;D、比赛过程中若运动员出现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应及时补充生理盐水才可缓解症状,D错误。故选C。9.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纸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其原理如图所示。结合垫处含有足量的、可移动的、与胶体金结合的抗体1,T处固定有抗体2,抗体1和抗体2与新冠病毒表面同一抗原N蛋白的不同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呈红色。C处固定有抗体1的抗体,与抗体1结合也呈红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表现为C、T处均呈红色,此过程中共发生3次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B.新冠病毒表面抗原N刺激机体特异性免疫产生的浆细胞只有一种类型C.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和抗体结合物的吞噬消化属于特异性免疫过程D.若C处红色T处无色说明检测无效,若C处无色T处红色或C、T处均呈无色说明结果为阴性【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意,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纸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其该过程所利用的原理是抗原-抗体杂交,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新冠病毒表面抗原N蛋白的结合位点会先与结合垫处的可移动抗体1结合,随着抗体1移动到T线处,新冠病毒表面同一抗原N蛋白的不同位点在T线处与抗体2结合,呈红色,结合垫处未与新冠病毒表面抗原N蛋白结合的抗体1在移动到C线处会与抗体1的抗体结合,也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