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5届九师联盟高三10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025届九师联盟高三10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格式:docx页数:6页大小:300.9 K上传日期:2024-10-30 12:25浏览次数:205 侵权/举报

高三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至四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姜寨(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区)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早期聚落的房屋布局呈现出凝聚式和向心式的分布特征(如下图)。这反映了该时期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B.社会组织较为紧密C.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D.阶级对立较为普遍2.《诗序》云:“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序》列举众多西汉赋家之后总结道:“(赋)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这反映出汉朝A.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融合B.取士政策调整影响文学发展C.士人思想中传统意识浓厚D.开疆拓土推动了汉赋的传播3.“唐立都于长安,政之重心居西北,而其要地乃在东南八道,是以南北之途为主,东西之径为副焉。”长安一洛阳一扬州一江南道路,实为多数唐朝文人的成名路线,与其旅行路线、诗文传播路线是重叠的。这可用来说明唐朝 A.科举制下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C.区域差异充实文人创作素材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4.明后期,农田经营方式出现了自营到佃耕的趋向。至清前期,江南地区的地主甚至产生了“良田不如良佃”的认识,清政府和地方官员也发布调整主佃关系的措施,促进了农业中租佃关系的发展。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高产作物的广泛传入B.个体农耕的长期延续C.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动D.赋税制度的不断调整5.海外关于中国近代转型的研究,有流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费正清“冲击一反应”模式,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学者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余英时等人的“近代思想发展之内在理路”等观点。对这些学者的观点解读合理的是A.不同的研究视角影响对历史的解读B.相互矛盾的史料均不足为信C.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的认同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6.1917年4月,李大钊指出:“国家必有其中心势力”,“由中级社会之有恒产者自进而造成新中心势力,以为国本之所托”才能谋统一与发展;1921年3月,李大钊又提出:“我们要考求俄罗斯革命的中心势力何在”,“要推动中国社会的改革事业,我们需迅速行动起来,建立‘共产主义’的‘C派大团体’”。李大钊的这一转变A.表明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B.说明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出现分化C.深受国内外政治形势的较大影响D.体现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已明确7.下图为1941年中国著名画家特伟创作的一幅漫画《搁浅》。该漫画A.体现了中国政治动员存在独特优势B.重塑了国民党政府的良好形象C.助推了国共联合抗日局面最终形成D.利于鼓舞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8.马克思认为,“在唯物主义理论中,国家不被视为人们故意建立的有目的的组织,当然也不应该被理解为‘共同利益’的体现,而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统治与剥削关系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这一理论的践行体现在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②确立依法治国方略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实行人民民主专政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9.考古学家在北叙利亚入海口的阿尔米纳考古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古希腊古风时代的陶器。阿尔米纳出土的石板首饰铸模具上的短桑葚式吊圆形耳环是叙利亚式的,这种耳环在公元前7世纪流行于克里特、塞浦路斯、腓尼基和叙利亚,此类装饰也出现在亚述、巴比伦和基泽。材料可用于说明 A.叙利亚是各区域文明的源头B.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开辟成效显著C.和平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D.古代地中海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10.公元前23年,奥古斯都屋大维辞去执政官职务的同时,推荐了两位共和派领袖为执政官,元老院则颁布特别法令,授予奥古斯都屋大维与执政官享有同等的权力。随后,其终身保民官的职务又再次得到确认。这一系列操作A.协调了不同政治势力的利益B.表明法律维系着帝国的兴衰C.扩大了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D.凸显帝国权力构建缺乏制衡11.腓力四世即位初期(1285年),便计划将神职人员排除出国家司法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出生于市民群体、具备罗马法知识的世俗法学家。这反映出当时法国A.教会法体系被废除B.王权开始高于教权C.城市利益受到重视D.城市自治运动兴起12.下表为1550~1750年西属美洲白银产量及流向表(单位:百万银元)。这可用于研究年份西属美洲白银产量运抵欧洲数量经欧洲运到东方的数量运入东方的白银占欧洲白银比(%)155033(2~3)67%~100%160011~14104.444%165010~138~9667%~75%17001210~128.570%~85%175018~2018~2512.249%~67%A.自由主义政策在欧洲的实施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最终形成C.西班牙成为商业强国的原因D.欧洲与亚洲之间经济的交流与互补13.1641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游历英国时,被当时英国书籍出版数量以及书店的数量震惊了,他看到英国宗教布道的集会上人们奋笔疾书的壮观景象。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曾说过,那个时候,许多男孩和女孩已经可以阅读一两次宗教经典。当时英国这一氛围A.表明妇女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B.有利于推动社会思潮的进步C.体现出神学已被人文科学替代D.促进了西方科学革命的开始14.18世纪,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借助牛顿归纳法,提出对自然世界深入探究时,可靠的实验、精确的观察和具体的事实材料缺一不可,反对将人的感觉置于客观的自然世界之上。据此可知,狄德罗A.坚持实用主义科学思想B.认识到自然和人类社会存在相同规律C.强调科学方法的综合性D.认为理性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决定作用15.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宪法、国会立法和对外条约是“最高法律”,这就是著名的“最高条款”。美国宪法学家凯思琳·沙利文认为,“只要它们(州)不从事签订条约、铸币、授予贵族称号,制定剥夺公民权的法案⋯⋯可以以它们认为合适的任何方式规范它们公民的健康、安全、道德和福利”。这可用来说明美国A.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缺陷B.宪法着眼于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C.宪法实践面临艰巨挑战D.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职权呈现张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中国古代的“中国观”](14分)材料一据统计,载有“中国”一词的先秦典籍有25种,共出现178次。在这些使用中,其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类:作“京师”义,即指周天子所居的都城,出现9次;作“国境内”义,指国家的境内区域,共17次;作“诸夏领域”义,与“四夷”对称,即华夏民族所居的中原核心地带,出现次数最多,达145次;作“中等之国”义,有6次。“中国”一词在秦汉时期最普遍的用法是与“四夷”并称。关于“中国”和“四夷”,在秦汉史料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书写模式”。第一种书写模式是“或在中国,或在夷狄”,此种模式多见于《史记》;第二种书写模式是“夷狄通中国”,《史记》《后汉书》中皆有表现。以地理范围而论,“中国”或指“京师”,或指“十二州”,但主要指“中原”或者“北方”。至汉代,“汉”作为“领有天下之号”的王朝之名,其统治的合法性不仅囊括了整个华夷,而且在超越了“汉国”的同时,也高居于“中国”之上。同时在“中国”内部的逐鹿天下过程中,受到“天命”眷顾的“国”才能“领天下之号”,以此由“国”晋升成为“王朝”。虽然王朝的实际统治范围是“有限领域”,但作为“领有天下之号”的“王朝之名”,其合法性所笼罩的却是“无限领域”,故而“王朝”在超越了“国”的同时,也高居于“中国”之上。——摘编自刘洁《秦汉时期的“中国观”》材料二在对“何以中国”这一问题的追问中,对“中”字的探究始终是一个重要理路。阿城先生通过比对汉代画像砖上的种种图像造型、解读“宅兹中国”的相关理论,从而提出“中国”是一种“宇宙观”“世界观”“哲学观”,或可概括为是一种超越地理概念的“文明观”。——摘编自姜岑《“何以中国”:建鼓释“中”说的共建价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与先秦时期“中国观”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选取关于中国的任一观点,并结合汉朝以后的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8分)17.[近代以来上海的城市建设](14分)材料一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四次辩论年份辩论参与者辩论要点辩论大背景辩论结果1843~1845中英官员议定界址,不许逾越鸦片战争华洋分居,租界形成1853英国领事和西方商人华洋杂居太平天国(小刀会)运动华洋杂居,租界几度扩张1890~1912地方士绅上海城墙清末地方自治、辛亥革命城墙拆除,上海旧城边缘化1928~1932中外政府与社会各界治外法权与租界的法律地位北伐与国民政府成立“大上海计划”及其部分实施——摘编自[美]卢汉超《不得已的变革: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几次重大转折和辩论》 材料二1950年,解放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上海解放一年》的序言中提到“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一切的困难而建设起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上海和新中国。”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光明灿烂的新上海”到“五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再到“人民城市”的生成,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本质意义上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念相吻合,更是对上海乃至全国城市治理实践经验的历史回顾与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与上海共成长,带领着人民以实践品格和理论创新回应着上海如何发展,走何种现代化道路的问题。正如学者郑崇选所说:“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虽然可以在客观形态指标上借鉴发达国家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的经验,但上海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上海,不可能成为中国的纽约、伦敦或巴黎”。——摘编自郭思恒《从城市到精神——上海城市现代化道路与理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城市发展四次辩论的共同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18.[古代、近代西方的体育教育](15分)材料一在古代希腊,斯巴达的孩子七岁后就要离家进行艰苦的军事生活,他们必须学习投枪、掷铁饼、跳跃、角力、赛跑、游泳、游戏、音乐舞蹈,并进行一些兵器和拳击练习。雅典的孩子七岁后就要在体育学校接受初等教育,如轻微的体操、玩球和游戏,到十二三岁后开始竞技训练,雅典青年通过参加公共集会、庆典、法庭、神庙、体育场、人民大会等各种社会组织,受到政治、道德、传统以及美的教育,在18到20岁接受国家军事训练后,他们成为全权公民。文艺复兴时期,新型城市的一些教育家们试图以现代人的发展为基础重建体育教育体系,康帕内拉认为“美是由内而外的气质表现,思想的美要靠科学文化知识,而外形的美要通过体育来打造。”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将体育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中,如在绘画、雕塑等作品中出现了运动员的形象和体育场景,这不仅展示了人体的力与美,也进一步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们开始研究人体运动的原理,对人体的解剖学、生理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为后来体育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体育活动的开展也为科学实验和观察提供了实践机会,促进了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摘编自罗善瑜《人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