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度河南省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前四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则转为诸侯;诸侯国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别子另封;别子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依此类推,每一个梯次对其下都是“大宗”,对其上都是“小宗”,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这表明西周宗法制A.强化了社会伦理规范B.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能力C.确立了皇权至上原则D.加强了天下共主和同源的观念2.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写道:雅典执政官需要在卫城与广场两处进行就职宜誓,在誓言中,他们需要向神明表明自己将公正执法,严肃从政,且绝不因职务方便而谋私利,若有违背,则需立一座金像献给神明,以赎罪过。如此宣誓之后方能上任。雅典这一做法A.有利于捍卫民主政体B.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C.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D.可保证公职人员的廉洁3.1940年3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讲道:“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共产党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这一言论A.旨在构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B.推动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代表了边区全体民众意志4.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孝文帝诏令,官员上朝时不准使用鲜卑语,若有违者,免其官,后来考虑到年龄已经较大的大臣学习汉语比较困难,故又作一规定:“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这表明孝文帝改革A.具有坚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B.借鉴了中原先进的政治文明C.消除了朝廷内部保守派势力的阻碍D.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5.汉武帝时,设立十三州部刺史,后又设立司隶校尉负责京畿七郡的监察事宜。起初,这些地方的监察官员由丞相府司直节制,武帝晚期至昭帝、宣帝时期则逐渐转归御史府管辖,诸多事宜具体由御史中丞执掌。这反映了A.监察机构职能弱化B.官员选拔标准提高C.专制集权体制强化D.中枢决策权力转移6.唐代科举考试人员来源主要有“生徒”(学馆生源)和“乡贡”(社会自荐考生)。前者必须先经过学馆考试,后者须经过乡试,合格者才能参加“省试”(尚书省组织的复试),“省试”合格者再经过吏部的“铨选”才能被正式录用。这表明唐代科举制A.选官具体程序比较复杂B.排斥士族阶层C.主要用于选拔高级官吏D.便于澄清吏治7.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考试法规中都设有不得应考的条款(其相同部分见表1)。对此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表1违反法作规定,如概夺公权、令攻产宣告二品行不端,如亏欠公款、吸食鸠片、因赃私父处可三身体原因,如有精种病、年力衰弱A.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B.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平等性C.呈现因时而变的特点D.反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8.1983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简称中组部)出台文件改革干部管理队伍。改革打破了过去干部管理统得太死的局面。1984年7月,中组部印发新修订的《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中央直接管理的干部人数由原来1.3万多人减少到4200多人。这些做法主要是为了A.提高高层干部法治意识B.调动中管干部民主建设积极性C.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的需要9.清代戏曲中塑造了一大批忠于国家、敢于谏诤、智勇双全的忠臣,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光宗耀祖的孝子,坚贞不屈、聪慧贤达的节妇,以及侠义相助、信义行善的义夫。这反映出清代A.官方社会教化异变B.主流伦理观念的影响C地方社会教化变迁D.封建君主的固步自封10.查士丁尼即东罗马皇帝位(公元525年)后,成立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领导的罗马法编纂委员会。在随后的三年时间中,该委员会几乎搜罗了罗马史上所有的法律条文,经过系统的筛选整理之后,将其汇编为《民法大全》。由此可见,该法典A.集中体现君主意志B.体系完备且具有百科全书性质C.是罗马法的集大成D.体现了罗马帝国对外扩张诉求11.1517年,德国的马丁·路德针对教皇发售赎罪券的行为发表了宗教史上有名的“九十五条论纲”。他在论纲中指出:教皇没有赦免任何罪恶的权力,因为免罪权属于上帝,赎罪券只能增加对钱财的贪欲。这表明他A.树立起新的宗教信仰权威B.公开反对罗马教廷权威C.将上帝作为宗教改革领袖D.否定了基督教宗教信仰12.表2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部分代表人物及其精神内涵。这些代表人物表2代表人物精神内涵王进喜心甘情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杨善洲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黄文秀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A.弘扬了真善美人生价值追求B.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传承了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D.展现了爱国奉献的社会风尚13.据图1可知,这一时期唐朝A.藩镇割据愈演愈烈B.对西域的控制加强C.疆域达到最大范围D.管理边疆方式多样14.1794年7月,法国国民大会上宣读的《消灭方言的必要性及手段与普及使用法语的报告》声称,“在当时的两千五百万法国人口中,母语是法语的只有三百万人,比例是12%”。有鉴于此,报告人提出必须强制学习法语。这反映了当时法国A.民族国家意识高涨B.下层人民权利无法保障C.社会秩序十分混乱D.革命成果被反动派践踏15.1950年4月,周恩来对藏族干部研究班学员指出,维护民族团结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0年7月,邓小平转达毛主席对西藏问题指示时说,“第一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第二是进军西藏‘不吃地方’”。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决定在西藏建立第一个省级的自治区B.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制定了西藏和平解放之后的基本方针D.明确扩大民族地区自治的权限16.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它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基于此,中国A.外交原则发生根本转变B.深化对外开放政策C.外交摆脱意识形态束缚D.实行不结盟外交政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荀子是推崇孔子、重视礼义的,但荀子的礼和孔子所主张的宗法制的礼是不同的。荀子认为礼是“人道之极”“强国之本”,但“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在重礼的同时,荀子也重视法的作用,他认为“礼,法之大分也”,“法者,治之端也”,“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以法数制之”。这种礼法并重的“礼治”理论,用法家的法治思想去充实、发展了孔子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思想。——摘编自李天石等《中国古代史教程》材料二汉代统治者实施“礼法并重”的统治理念来治理国家,逐步建立了以儒家礼制思想为基础的法律体系,并为以后的王朝一直沿用。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主张,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天人合一,天常有仁德之心而以刑罚为辅。这种思想在东汉时确立了在统治阶层的正统地位,中国的法律也开始了儒家礼制化运动。——摘编自赵芃、吴志宏《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与宗教》(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对孔子“礼治”主张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发展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礼法并重”统治理念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820—1883年,美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这场改革使联邦文官远离政党和意识形态的制约,把文官制度建立在道德基础上。为了落实道德标准,美国政府还逐步设立监督执行道德标准的机构,其主要关注点在于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惩罚。美国国会通过的《政府道德法》成为对政府道德的法律约束。大多数国会议员认为,防止腐败不能仅限于完善官员的个人道德,更重要的是依赖法律和规章。——摘编自张宇燕等《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材料二1853年,英国财政部授权诺斯科特和屈维廉拟订并提出了《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中对当前文官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文官制度缺乏合理、适当的分工,高级文官苦于日常琐事,多数文官庸碌懒散;文官候选人的年龄没有统一限定,各部级别划分不等;文官录用和晋升考试科目多寡不等,难度不一;试用期短则3个月,长可达3年;多数部门沿袭恩赐制,任用亲信,买卖官职,一旦录用,即可终身任职;晋升只看资历年限,不论业绩能力,部门之间缺少经验和人才交流,导致文官缺少竞争意识,部门偏见滋长。——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近代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文官制度的弊病。(4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从17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到《战争与和平法》一书出版时的1625年,正是荷兰从海上贸易大规模转向陆地殖民的关键时期。荷兰殖民者逐渐成功地把欧洲其他国家的商人排除在高级香料的直接交易之外。此时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1618—164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后牵涉到欧洲多国的战争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而告终,各缔约国确认了国家主权、国家独立、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执等一系列国际法基本原则。这宣告了近代国际法的产生。摘编自章永乐《格劳秀斯、荷兰殖民帝国与国际法史书写的主体性问题》材料二近年来,围绕西亚北非局势、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局势、安理会改革、南海争议、中美贸易摩擦等热点和难点问题,相关各方均十分注重以法律为抓手谋划应对之策、抢占道义高地,国际博弈中的法律战更趋激烈。即使美国政府大肆推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措施,表面上也打着维护世界贸易组织“公平”贸易体制的旗号,并在世界贸易组织内娴熟地玩弄“法律牌”。法理之争成为塑造国际秩序、赢得制度性权力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视参与修改、调整国际法内容,利用国际司法和仲裁程序谋利或造势。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坚决维护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法体系,运用法律手段应对和化解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摘编自黄惠康《国际法的发展动态及值得关注的前沿问题》(2019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国际法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年来”国际法发展的主要特征。综合以上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国际法发展趋向的认识。(8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影响中国近代政治体制演变的因素很多,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表3为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情况。表3阶段政治体制发展情况第一阶段:从1840年至1912年2月的晚清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治制度开始形成的时期第二个阶段:从1912年1月至4月的中华民国南京中国政治体制发展史上破天荒的变革时期临时政府时期第三个阶段:从1912年3月至1928年6月的北洋北洋军阀实行封建军事专制政治体制政府时期第四个阶段:从1927年4月至1949年4月南京(重国民党蒋介石专制独裁统治逐渐走向灭亡、共产庆)国民政府时期党建立的人民民主政体走向胜利的时期——摘编自焦铮铮《中国近代对政治制度的探索》围绕“近代中国政治体制演变”这一主题,从材料中任选一阶段及两种或多种影响因素(可补充其他因素),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①论题须包含所选阶段、影响因素;②阐述时,所举史实须与所选阶段密切相
河南省金太阳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河南省金太阳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题
2024-10-30 13:42
6页 -
河南省金太阳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解析版)
2024-10-30 13:42
16页 -
河南省金太阳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4-10-30 13:42
12页 -
河南省金太阳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英语答案
2024-10-30 13:42
10页 -
河南省金太阳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原卷版)
2024-10-30 13:42
7页 -
河南省金太阳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2024-10-30 13:42
6页 -
河南省金太阳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2024-10-30 13:42
11页 -
河南省金太阳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英语试题
2024-10-30 13:42
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