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5.本试题卷共9页。如缺页,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跨媒介阅读”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我们目前面临的阅读是多种媒介融合的,当我们还在感慨数字化的阅读方式已经悄然超越传统方式时,似乎忽略了这种跨媒介阅读其实已经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跨媒介阅读改变的是阅读习惯。现在我们生活在多屏的富媒体时代,几乎可以算得上“数字化原住民”了。读者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阅读时眼球转动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当读者去阅读传统文字印刷的文本时,就无法快速地进入文本,感受阅读的快乐。跨媒介阅读形式越来越协同化。所谓协同化,实质就是从个体阅读越来越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我们说阅读是很个体化的,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在一个地方读。但是随着技术越来越进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总会先上网翻看网友的评价。也就是说今后看书,如果在某一个平台上不推送的话,你还会不会关注?是不是会影响到你的阅读习惯?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要想通过跨媒介阅读,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是如何转化的。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成为跨媒介的首选。阅读文本本身就是一种画面一词语之间互为转化的实践,这就是一种跨媒介阅读的思维表达,是用文字表达影像,用文字翻译影像语言。因此,实现“跨”的基础是不同媒介语言的相互转换。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要知道,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个人阅读知识。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戏剧有戏剧表现语言,绘画有绘画表现元素,数字艺术更是元素众多,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的。这种分拆和关联背后,实际上是分类思想,先分类再建立关联,然后重新将关联以后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一种思想,让阅读成为一个体系。跨媒介阅读不止于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阅读知识图谱。(摘编自吴钟铭《跨媒介阅读改变了什么》,有删改)材料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网络微视频将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占满,人们似乎不愿拿出完整的时间正式地阅读一本书。而中学生也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不愿阅读经典名著,更热衷于休闲娱乐的动漫或综艺节目等。但是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面对新媒体的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及我们被逐渐改变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想要继续发展经典名著的多重教育价值,就不得不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经典名著寻求新的理解媒介。传统媒介下的经典名著通常以印刷文字为载体,有一定优势,如阅读印刷文字能够赋予人们想象力,能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但在自媒体和“互联网+”的时代,经典名著想要经久不衰就要不断寻求新的理解媒介。我们应该了解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介。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亡,而是会将传统媒介变为它的内容。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所以经典阅读在新时代下寻求新的理解媒介并不是要完全抛开传统媒介。用跨媒介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但是经典名著教学在其实施过程中尚存一些问题,使学习陷入了简单化和碎片化的困境。所以经典名著需要通过跨媒介实现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有其独有的优势,“跨媒介”是将不同的媒介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活动,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高参与、多样、快捷等特点。将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发挥两者优势。经典名著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演绎成不同形式的作品,方便师生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到不同形式的经典名著。(摘编自张砚妮《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处于数字阅读的多媒介时代,因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而无法感受传统文本阅读的快乐。B.在跨媒介阅读中,只要注重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形成图谱化个人阅读知识,就能体现思维之美。C.跨媒介阅读具有协同化的阅读形式,其实质是从个体阅读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读者的阅读习惯一定程度上受到网上评价的影响。D.麦克卢汉强调新媒介兴起背景下的阅读不会完全抛弃传统媒介,更不会使其消亡。2.结合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跨媒介阅读的思维表达,是用文字表达影像,用文字翻译影像语言,用来实现“跨”的基础是不同媒介语言的相互转换。B.跨媒介阅读除了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要注重阅读元素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个人阅读知识。C.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具有高参与、多样、快捷等特点,在经典名著阅读活动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D.传统纸质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能更好地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发掘名著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3.下列学习过程中,不属于跨媒介阅读的一项是()A.观看完电影《长津湖》后,学生在班级开展观后感分享活动,交流观后心得。B.观看电影《阿Q正传》后,学生用漫画的方式描绘阿Q的形象。C.学习辛弃疾《念奴娇·京口北固亭怀古》后,学生将这首词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D.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宝玉挨打》片段后,学生按事件发展顺序写剧本大纲。4.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5.经典名著《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有着多重的教育价值。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在跨媒介阅读的背景下,如何激活《红楼梦》的新生命?【答案】1.B2.C3.C4.①论证结构严谨。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跨媒介阅读的概念及内涵,接着从改变阅读习惯、阅读形式协同化、思维表达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强调跨媒介阅读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知识图谱。②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了举例论证,如“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如“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③概念界定清晰。对“跨媒介阅读”的“跨”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④语言表达准确。如“几乎可以算得上‘数字化原住民'了”“读者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等表述准确地描述了跨媒介阅读的相关特点。5.①寻求新的理解媒介。《红楼梦》可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在自媒体和“互联网+”的时代,将传统媒介变为它的内容,同时保留其传统媒介的独特价值。②利用跨媒介阅读的优势。《红楼梦》可通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高参与、多样、快捷等特点,实现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摆脱经典名著教学中简单化和碎片化的困境。③与不同媒介形式整合。《红楼梦》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演绎成不同形式的作品,可方便师生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到不同形式的《红楼梦》,如电影、电视剧、漫画等,将这些不同媒介形式整合在一起进行阅读和教学活动。【解析】【导语】材料一探讨了“互联网+”时代多样化媒介对阅读习惯、形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强调跨媒介阅读通过整合不同媒体形式,丰富语文教育的内涵。材料二聚焦于经典名著在数字化时代中受新媒介影响的境况,指出跨媒介手段能为经典作品赋予新的活力,强调传统阅读与现代媒介结合的必要性。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新媒体对传统阅读和文学教育的冲击与潜力。【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只要注重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就能体现思维之美”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是如何转化的……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可知,思维之美的体现不仅包括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和形成图谱化个人阅读知识,还包括阅读习惯的改变、阅读形式的协同化和社交化、思维表达的体现等。因此,仅注重语言转化和知识图谱,不足以全面体现跨媒介阅读的思维之美。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能力。C.“在经典名著阅读活动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介”“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可知,传统媒介有一定的优势,经典名著阅读并不是要完全抛开传统媒介选择跨媒介阅读,所以并不能得出跨媒介阅读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的论断。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C.错误。跨媒介阅读通常涉及不同媒介,如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影视或声音等其他形式。将诗词用散文化语言表述只是文字形式内部的转换,不涉及不同媒介的结合,不属于跨媒介阅读。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从论证结构方面分析:第一段先提出跨媒介阅读的概念及内涵,跨媒介阅读通过不同媒介形式呈现文本内容,丰富了语文学习内容,加强了语文学习与时代、社会的联系。第二段“跨媒介阅读其实已经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引出下文对“改变”的论述,第三四五段分别从改变阅读习惯、阅读形式协同化、思维表达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文本最后强调跨媒介阅读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知识图谱。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过程清晰且相互关联。②从论证方法方面分析:举例论证,如“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通过举例论证不同媒介语言的转化,易于读者理解,增强说服力;对比论证,如“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通过对比论证突出说明“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材料一运用的论证手法多样,论据充分,易于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③从概念界定方面分析:第一段通过对“媒介”“阅读”概念的描述以及对“跨媒介阅读”中“跨”的准确的界定,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用词严谨,利于读者的准确理解。④从语言表达方面分析:第三段“几乎可以算得上‘数字化原住民'了”“读者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中“几乎可以算得上”“多种”“同时”等修饰语的运用,准确地描述了跨媒介阅读跨媒介的特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内容,提出见解的能力。①结合材料二第二段“经典名著寻求新的理解媒介”“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等内容分析,在自媒体和“互联网+”的时代,激活《红楼梦》的新生命要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保留传统媒介的独特价值,寻求新的理解媒介。②结合材料二第三段“用跨媒介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跨媒介阅读具有高参与、多样、快捷等特点”内容分析,激活《红楼梦》的新生命要将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起来,利用跨媒介阅读的优点,实现传统名著阅读与时代、与社会的融合,摆脱“简单化和碎片化的困境”。③激活《红楼梦》的新生命既要注重跨越媒介,更要注重与不同媒介形式整合,《红楼梦》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演绎成不
精品解析:湖南省郴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精品解析:湖南省郴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解析版)
2024-10-31 16:52
14页 -
精品解析:湖南省郴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原卷版)
2024-10-31 16:52
7页 -
精品解析:湖南省郴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政治试题(原卷版)
2024-10-31 16:52
8页 -
精品解析:湖南省郴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政治试题(解析版)
2024-10-31 16:52
17页 -
精品解析:湖南省郴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数学试题(原卷版)
2024-10-31 16:52
4页 -
精品解析:湖南省郴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2024-10-31 16:52
19页 -
精品解析:湖南省郴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4-10-31 16:52
24页 -
精品解析:湖南省郴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
2024-10-31 16:52
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