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长: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命题人:三人还行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是治乱的根本,即礼治主义。怎样叫做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于是渐渐就定出礼来,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儿,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份儿。这种礼,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这个天是上帝,管生杀,管赏罚。在地上的代表,便是天子。天子祭天,和子孙祭祖先一样。地生万物是个事实。人都靠着地里长的活着,地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起了信仰。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都是这个来由。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按儒家说,这些信仰都是“报本返始”的意思,庆幸生命的延续,追念本源,感恩怀德。但是这里面怕不单是怀德,还有畏威的成分。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日常生活都需要秩序和规矩。居丧、婚姻、宴会等大事,各有一套程序,不能随便马虎过去,这样是表示郑重,也便是表示敬意和诚心。至于对人、事君、事父母、待兄弟姊妹、待子女,以及夫妇、朋友之间,也都自有一番道理。这些个规矩也是礼的一部分,有些固然含着宗教意味,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王道不外乎人情,礼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说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但儒家所称道的礼,并不全是实际施行的。有许多只是他们的理想,这种就不一定通乎人情了。就按那些实际施行的说,每一个制度、仪式或规矩,固然都有它的需要和意义。但是社会情形变了,人的生活跟着变。那些礼的惰性却很大,并不跟着变。这就留下了许许多多遗形物,没有了需要,没有了意义;不近人情的伪礼,只会束缚人。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人人能够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天下就治了。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所以与政治是相通的。礼坏乐崩,政治一定不成,所以审乐可以知政。《礼记·乐记》有言:“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到了战国,新声兴起,古乐衰废,听者只求悦耳,就无所谓这一套乐意。(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材料二: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也就渐渐有了敬畏之感了。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的“法治”。(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图示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王道礼政治制度等的天地君师亲生命政教家族礼A.B.礼法道德传统经验特定权力社会舆论安土重迁信任经验不信经验照做有福不做有祸敬畏传统C.D.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材料中关联词的运用,如“于是”“不但”等,使语义关系更明确,体现了逻辑的严密性。B.材料一用了不少内容讨论祭祀的方式、信仰的内涵等问题,凸显出宗教仪式在礼治中的优先性。C.材料一引用《礼记·乐记》,是为了证明“审乐是可以知政的,乐与政治也是相通的”这一观点。D.材料二比较了“礼”、“法律”与“道德”,说明了“礼”的特殊性,它是经教化主动服膺于传统的。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新乐虽然悦耳动听,却不像古乐有“安民”之效,也无所谓有知政之用。B.经前人证明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尽可直接挪用来作当代生活的指南,敬畏传统是生活的保障。C.孔子称“为仁由己”,表明孔子非常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并印证了“礼可以为人所好”的观点。D.在乡土社会,传统尚可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但社会变迁加快会促使依托这一前提的礼治变化。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礼因无法应对时代变化而带来新问题的现象,二者的表达意图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我的文学我的梦铁凝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因为时局的不稳定,也因为父母离家随单位去作集体性的劳动改造,我作为一个无学可上的少年,寄居在北京亲戚家。革命正在兴起,存有旧书、旧画报的人家为了安全,尽可能将这些东西烧毁或者卖掉。我的亲戚也狠卖了一些旧书,只在某些照顾不到的地方遗漏下零星的几册,比如床缝之间,或角落里的一张桌子腿儿底下……我的身高和灵活程度很适合同这些地方打交道,不久我便发现了丢落在这些旮旯里的旧书,既有《支雷洛夫寓言》《静静的顿河》、电影连环画等等,还有一本书脊破烂、作者不详、没头没尾的厚书,在当时的我看来应属于长篇小说吧。我胡乱翻起这本“破书”,不想却被其中的一段叙述所吸引。也没有什么特别,那只是对一个农村姑娘出场的描写。那姑娘名叫双眉,作者写她“哧哧的笑声”,写她抱着一个小孩用青秫秸打枣,细长身子,乌黑明亮的头发披在肩上,红线白线紫花线合织的方格子上衣,下身是一条短裤,光脚穿着薄薄的新做的红鞋。她仰头望着树尖,脸在太阳地里是那么白,眼睛是那么流动……细看,她脸上擦着粉,两道眉毛那么弯弯的,左边的一道却只有一半,在眼睛上面,秃秃的断了……以我当时的年龄,还看不懂这小说的时代背景是土改时期,不知道这双眉因为相貌出众,因为爱说爱笑,常遭村人的议论。吸引我的是被描绘成这样的一个姑娘本身。特别是她的流动的眼和突然断掉一半的弯眉,留给我既暧昧又神秘的印象,便我本能地感觉这类描写与我周围发生的那场革命是不一致的,正因为不一致,对我更有一种“鬼祟”的美的诱惑。那年我大约十一岁。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本“破书”的作者是孙犁先生,双眉是他的中篇小说《村歌》里的女主人公。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我的家庭鼓励了我这妄想。父亲为我开列了一个很长的书目,并四处奔走想办法从已经关闭的市级图书馆借出那些禁读的书。在父亲喜欢的作家中,就有孙犁先生。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他的朋友、《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徐光耀老师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那年我十六岁。现在想来,以那样的年龄说出这样一番话,实在有点不知深浅。但能够说明的,是孙犁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的位置。时至今日,我想说,徐光耀是我文学的启蒙老师;而引我去探究文学的本质,去领悟小说审美层面的魅力的,是孙犁和他的小说。我像许多文学青年一样,迷恋孙犁的文字带给我们的所有愉悦,却没有去认识这位大作家的奢望。但是一个机会来了。一九七九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两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我带了信,在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狂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有删改)文本二: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任民铁凝高中毕业后就下乡插队,是因为对文学的热爱。铁凝说,她十几岁就下乡到农村,当时遭到母亲的反对,铁凝是有机会回到城市的,但她放弃了。“我觉得一个中国的作家,如果对乡村不屑于去了解,你可能会写出漂亮的小说,但是你不会真正刻骨铭心地了解中国这个民族和这个社会。”铁凝的早期作品多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铁凝说:“文学的终极目的不在个人的小悲欢,而是通过人物的悲欢反映现实。”她认为文学应该承担一种功能。她曾说她喜欢巴金先生的话:文学能给人光热和希望,能让人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从几百万的文字中,人们读到了一个铁凝。厚重的,锐利的,绵密的,甚至是沧桑的。“她关注人性细微处的变化,不是很尖锐;但温润且坚强。”评论家如是说。作为一个小说家,铁凝酷爱读书。她的心得是,读书不能带有太强的功利心和太具体的目的,特别是一个小说家,除了小说之外的一些东西也要读,它可以开阔你的视野,可以使生命双倍延长,从小说以外的书籍里你可以获得另外一种生活,这样你的生命也就丰富了。所以,阅读在铁凝的个人生活里是非常重要而且很愉快的一部分。铁凝认为,读书得从兴趣出发,不喜欢的书不要去硬读。“读不下去,你怎么获得营养啊?对一个小说家来说,读得越杂越好。毕竟任何一本好书给读者的营养是缓慢渗透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文本首段都交代了时代背景,文本一意在强调自己在这种环境下孤单的生活状态,文本二意在强调铁凝下乡起源于其对文学的热爱。B.文本一讲述当时有旧书、旧画报的人家把书等烧毁、卖掉是社会的形势,目的是为亲戚卖旧书做辩解,并引出自己能读一些书的原因。C.铁凝对作家重要作用的理解,以及对巴金的“文学能给人光热和希望”观点的喜爱等都体现了她作为一位作家的精神追求和文学追求。D.借助台儿沟表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发展中经历的痛苦和喜悦的小说《哦,香雪》,与铁凝“通过人物的悲欢反映现实”的思想完全一致。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介绍“破书”中的人物双眉时,作者通过乌黑的头发、红白紫合织的方格子上衣、红鞋、白脸等肖像描写,强调了双眉的美。B.“现在想来”,是用成人的眼光审视过去与徐光耀对话时自己回答欠缺的地方,体现出了“我”对少年时代自己的一些反思。C.文本一以“我与孙犁”作为行文线索,涉及阅读孙犁小说、徐光耀推荐孙犁小说、面见孙犁、孙犁推荐“我”的小说等内容。D.作为作家的铁凝是矛盾的,具有厚重锐利、绵密沧桑、温润坚强等性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试卷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答案
2024-10-31 18:43
1页 -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数学 Word版含答案
2024-10-31 18:43
6页 -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英语 PDF版含答案(可编辑)
2024-10-31 18:43
18页 -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2024-10-31 18:43
5页 -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卷
2024-10-31 18:43
9页 -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生物试卷
2024-10-31 18:43
13页 -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化学 Word版含答案
2024-10-31 18:43
9页 -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物理 PDF版含答案(可编辑)
2024-10-31 18:43
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