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一)语文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向往和平、追求和睦、保持和谐,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鲜明思想导向、坚定价值追求,对包括和平性在内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形成发展具有奠基性的推动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和”的价值观念:“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状态:“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只有“和”才能促成“和乐如一”的和谐局面。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进一步将“和”的观念从处理日常伦理关系提升为协调民族、国家间关系的准则,也就是《尚书》所说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维护民族、国家的内部和谐,再进一步协调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和谐关系,这就是中国古代向往的“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理想天下场景,它成就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讲求调和、保持谦和、崇尚平和的民族性格,也成就了大一统王朝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价值观念,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也正因此,大一统王朝的核心使命就必然是维护长治久安的和平局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格局,就必然是巩固防守、抵御入侵,而绝不是主动进攻、向外扩张、对外殖民。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价值观,必然不是以奴役、殖民其他文明为前提的,而是与其他文明和谐共生、和平相待,在平等互鉴中共同发展的。(摘自康震《古代中国尚和传统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性》)材料二:距今80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的聚落内部房屋排列整齐,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等的墓地内部墓葬秩序井然,可见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就有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强烈追求。当然,中国各地区多支系人群和文化频繁交往交流,免不了碰撞冲突的一面,但和平发展始终是主流。西亚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许多城堡,城墙、马面、塔楼等一应俱全,显示了较强的军事防御功能,与西亚城邦之间长期频繁的战争背景有直接关系。后来巴比伦、亚述、希腊、波斯、罗马的情况也莫不如此。比较而言,中国从距今8000多年开始的多数时间里,大部分地区目前尚未发现坚固的城堡,常见的环壕聚落军事防御功能有限,一些地区环壕聚落沿用到后期,并不存在必然演化为城堡的趋势。距今五六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城如石家河、良渚等,堆筑城垣宽而低矮,主要功能应是防水而非军事防御。距今5000年前后出现的石城、夯土城等倒是有较强的防御功能,但主要出现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些大型都邑并不都有外城垣,比如南佐、二里头、殷墟等。中国新石器时代专门武器种类很少,最常见的武器只有弓箭和钺两种,并且都是由生产工具改进而来,夏代晚期以后出现的剑、战斧等武器都源自西方。青铜在亚欧草原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传到中国以后则变为主要铸造象征社会秩序的鼎等青铜礼器。中国夏代以后的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国的范围,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极少见跨越文化上中国的范围而大规模对外扩张的现象。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向外传播的主要是粟、黍、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等农作物、生活用品和民用技术。和谐稳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和平共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处世之道,积淀形成中华文明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及敬畏、和合、仁善等文化基因。可见,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与其广大深厚的农业基础相关。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大河地区,气候适中,土壤肥沃,有着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农业生产周期较长,育种、施肥、轮作,工具制备、农田和水利设施维护,以及生产经验的传承等,都需要很稳定的社会秩序,这就是中国人“故土”情结的由来,长此以往就会积淀出追求秩序、稳定内敛、爱好和平的文化特质。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中国古代有世界上最大范围的农耕区,加上“南稻北粟”二元农业体系的互相补充,以及小麦等农作物的传入,基本能够保障中国大部分地区人民的食物来源,为定居提供条件。中华先民当然也有移动迁徙,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表现为农人对附近新耕地的不断开垦,开发在不知不觉当中缓慢进行,中国文化圈的形成过程主要就是农业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华文明与生俱来的和平性,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文明“多支一体”格局的形成和连续发展。(摘自韩建业《先秦考古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尚书》进一步将“和”的观念从维护民族、国家的内部和谐提升成为了协调民族、国家间关系的准则。B.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大一统王朝的价值观念、和平理念均受中国古代向往的理想天下场景的影响。C.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处世之道是中华文明宇宙观、国际观、社会观、道德观以及文化基因的基础。D.古代大部分地区的中华先民不必为了食物长距离迁移与我国古代有世界最大范围的农耕区密切相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一统王朝的核心使命决定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和平关系,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将在平等互鉴中发展。B.西亚拥有较强的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堡,城墙、马面、塔楼与西亚城邦之间长期频繁的战争背景密切相关。C.多支系人群和文化频繁交往交流,免不了碰撞冲突,导致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有较强防御功能的建筑。D.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的青铜传入中国后,因为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则变为主要铸造鼎等青铜礼器。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和”的价值观念的一项是(3分)A.《墨子》中的“兼相爱、交相利”。B.《韩非子》中的“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C.《论语·颜渊》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孟子·滕文公上》中的“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4.材料二作为社科文,具有严谨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请结合材料说说有哪些依据。(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982年的风车黄爱华①那架风车搁在屋角,已闲置了很多年,虽然没用,但母亲还是发现风车的拉栓坏了。②母亲说,这个栓坏了,装粮食的斗板就关不住,车风车时粮食瘪的满的都跑到前风口来,换个栓就能管住粮食。母亲说话的口气,像极了正值当年在场坝车风车时的情形,一手摇风车把,一手薅着风车口前堆满的谷子,漫天灰尘里的母亲,握着她的权仗,如同女王般威严。③我们都认为没必要修了,反正好多年都没用了,但母亲很固执,就像固执于她种了一生的菜园,不容我们有丝毫半分的反对。④见我们沉默,母亲拢了拢花白的头发说,这是82年的时候,我们家打的一架风车。母亲停了停,幽长的声音,如同一根绵长的丝线,在拉扯着我们。⑤秋收时节,这架风车几个月不落屋,打着圈的在村上车粮食,今天这家,明天那家,没有半分二心。帮忙从不偷奸耍滑,有好大的力就使好大的劲,帮忙不分彼此。自家农具放在坡里,三五天不归屋都没人拿,这是村庄的魂和骨,一代一代传下来。⑥同样虚怀若谷的还有风车,它把二十四节气装在肚里,一个时令一个时令地车,春种时分,风车把那些经不住风吹雨打而干瘪的、意志不坚而被虫蛀了的种子,一一淘将出来,在风车口里将它们吹出自己的视线,留下的,都是最诚实、最坚强的种子,为农人们把好春种的关口。这些种子不辱使命,一到田间地头,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将丰收的芳香送回农人的怀抱。你可以瞧不起风车的样貌,但你得敬奉它的操守。⑦丰收本身就是一首喜悦之曲,也是村庄与田野的一场狂欢。秋收时,就是风车大显身手的时候。风车嘎吱嘎吱地响到半夜。苞谷、谷子满撮箕满撮箕往风车里倒。风车口有两个,前口和后口,颗粒饱满的粮食从前风口落下,瘪颗半粒,秕谷稗子,假冒的草籽,烂的坏的,风车肚里经纬分明,一清二楚,谁该去,谁该留,风车心里明白的很,那些被剔除的粮食,就灰溜溜地从后风口落下来,声名狼籍,栽在土里再也爬不起来。周围灰尘四起,在风车口打滚过的粮食格外饱满光鲜,黄金亮色,一个个都是从泥土捧出的珍宝。⑧正是秋收时节,五哥哥考取兵了,这消息如同一枚重型炸弹,“哄”地一声就把村庄炸开了,男女老少都欢喜的不得了,我们家的风车又忙起来,在村上打着圈,各家各户的麦子、苞谷、谷子,整得亮堂堂的。送粮食是庄稼人最深的情谊,民以食为天,他能把天送给你,这是一份泼天的情,十斤、二十斤,夹篮、背篓,包袱,全都是满满当当的。⑨我坚信,如今闲置在屋角的风车,一定记住了当年那欢快的场景,要不然,我打开风车把时,它的叫声一如当年那般欢快,竟丝毫未变。当然,也有风雨叵测的时候。⑪记得那天一大清早,三奶奶拖着浓浓的哭腔,站在我家场坝坎上,整个人凌乱成了一只筛子。气力满壮的三叔早晨起来,倒在了厕所里。三爷爷半边身子动弹不得,三奶奶没人搭一把手,拖不起抱不起三叔,慌乱中只好跑出来喊人,待大家赶到,三叔早已断了气。⑫三奶奶家七口人吃饭,三爷爷无法动弹,前两年二叔得病,二婶撇下年幼的女儿出门打工,老的小的,家里家外全凭三奶奶一个妇道人家。那日子过得,按村人的话说就是:摘叶叶儿包杆杆儿,一年糊不到一年。⑬村里人每家每户凑,有钱的凑钱,有粮的凑粮。风车抬到场坝中间。父亲拿着笔,一户一户地勾着,母亲摇着风车,每勾完一户,将粮食倒上风车,整得干干净净。初秋时节,苞谷还未老好,谷子也只成熟了一半,还有一半是谷浆。那也没办法,紧急的事半分耽搁不得,好多人家的苞谷都还是从青苞谷杆上直接挎下来的。粮食还是湿漉漉的,风车叶子也就转得格外晦涩,全无往日半点欢畅的样子。母亲摇摇停停,卡卡抠抠,整了大半天,饭都没顾上吃。⑭一篮一篮的苞谷送进了三奶奶家,那老崖上的风,呼呼地刮地三尺,恨不得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撕扯得皮毛不剩。⑮村上有种猪草,状如现在的多肉,长在庄稼地里,我们嫌它抢了庄稼的肥,用锄挖,用刀割,然后把它连根拔起,将它晒得皮枯肉腐,焦黄根烂。可是,来年,一场场的春风春雨浸润,它又慢慢变得嫩油油,肥硕,照旧趴在那。⑯三奶奶随了猪草的气性,我们再见到她时,她依然活气满满,打着响亮的哈哈。⑰再以后,村上人家不管哪家有事,三奶奶是跑得最快的那个。那些土生土长的情份,在这村里,如同那一片片落地生根的庄稼,风雨与共,阳光共欢。⑱绕着风车转了一圈,我发现,除了我的记忆有些苍老,风车倒是一如既往,不悲不喜,转动风车把,它一如从前欢快地唱起来,从容自然,怀里依然装着节气、时令、种子、庄稼,好像那勤扒苦做的妇人,毕生操劳一家人的柴米油盐。⑲一颗种子,怀揣使命出征,一路摸爬滚打,历经风雨霜雪,生根发芽,抽穗开花,结果成熟,然后变成一粒沉甸甸的粮食,又回归于风车前,揣着满身的荣誉与伤痕,在这里接受检验,如同离家出走的游子,接受着母亲渴盼而又审视的目光。⑳而今,这架风车,如同老母亲的怀抱,迟钝、老迈。种子与粮食的来去,庄稼与生命的成长,仿佛只是在她这里举行了一个短暂的仪式,而这仪式,却透着万丈光芒。(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描述风车的闲置,既暗示了风车在现代生活中被很多人遗忘,又为后文抒发怀旧情感作铺垫。B.风车在秋收时大显身手,帮助人们筛选出颗粒饱满的粮食,故作者说风车是村庄代代相传的魂与骨。C.状如多肉的猪草被村民用挖、割、拔等措施清理后却能顽强复苏,衬托出三奶奶顽强不屈的品质。D.结尾”这架风车,如同老母亲的怀抱,迟钝、老迈”,既体现作者对风车的依恋,又表现风车的老旧。7.关于文中第⑥⑦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将颗粒饱满的种子比喻成最坚强、最诚实的人才,风车凭借智慧筛选这些种子。B.风车在春种和秋收时筛选种子和粮食,暗含了作者对时间流转,生命循环的思考。
广东省韶关市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 (一)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广东省韶关市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一地理试卷( 含答案)
2024-11-15 18:22
8页 -
广东省韶关市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一生物试卷(PDF版含答案)
2024-11-15 18:22
13页 -
广东省韶关市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 (一)政治答案
2024-11-15 18:22
3页 -
广东省韶关市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 (一)数学答案
2024-11-15 18:22
15页 -
广东省韶关市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 (一)物理试卷
2024-11-15 18:22
6页 -
河北省邢台市质检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
2024-11-15 20:21
13页 -
河北省邢台市质检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答案
2024-11-15 20:21
1页 -
河北省邢台市质检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答案
2024-11-15 20:21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