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联考卷(三)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华的先祖既重视“记言”即记录人们的语言,也重视“记事”即记录人们的行为,而语言与行为正是人类故事的两大要素。汗牛充栋的中华典籍中记载着中华先祖的嘉言与懿行,它们构成了意义深远的中国故事。试看“记言”:中华民族有无数的思想结晶载于典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学原理,“民贵君轻”的政治学原理,“和为贵”“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准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观念,“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乃至“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环境保护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的战争思想,都是具有普适价值的可贵思想资源,尤需深入研究,准确阐释,广泛宣扬。再看“记事”:中华传统文化素有“信而好古”“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倾向,在讲故事的维度上同样如此。神话是早期人类最流行的故事,但中国神话的虚构程度远低于“两希”文化。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后羿、大禹等人物的英雄事迹都是除害安民,而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希腊神话的情节更加丰富生动,而中国神话则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前者的情节大多发生于虚拟的天庭,而后者的背景却是真实的人间。古希腊人说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的先民却认为这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自己发明的。尧、舜、禹是史家用“信史化”的方式记载的上古贤明君主,他们的英雄事迹皆有详细生动的记录,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诸如此类神话故事,对后代的志士仁人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堪称古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摘编自莫砺锋《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2023年1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网)材料二: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解锁分离,轨道器按计划完成轨道规避机动。13时41分许,嫦娥六号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10.9km/s的速度在大西洋上空第一次再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之后在深入大气层60公里处开始反弹上升,爬升到100公里到140公里的高度后,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直至降落。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就如同在空中“打水漂”,这一返回过程也被人们称为“太空打水漂”。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六号任务自发射后历经53天、11个飞行阶段,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摘编自喻思南《越星河,携月壤,嫦娥六号逐梦归》,2024年6月26日,《人民日报》)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既是深刻的思想理念又是务实的工作方法,体现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朝龙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把握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必要性:“第一,通过话语权的建构来把中国故事传播出去,把成功经验、故事中的道理传播出去。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背后深层次的价值观同西方有所区别,价值观的传播需要一套系统的话语体系。最后,话语权对凝聚人民共识、增强‘四个自信’是重要的力量和途径。”由此,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是顺应时势的科学战略谋划。一个世界性大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甚至不能没有引领时代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权,否则在世界政治中必然处于守势。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在把握话语体系一般共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话语体系的独有“个性”,通过不断增强和彰显中国特色,才能使话语体系保有源源不竭的活力。(摘编自李文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2023年11月2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思想也适合中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值得大力宣扬。B.尧舜禹的英雄事迹能够对后代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因而史家选用“信史化”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故事。C.中国探月工程的名称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这样命名契合国人对月球的美好想象,也彰显出中国特色。D.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仅能传播成功经验,促进中西价值观的交流,还能凝聚人民共识,增强自信。2.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B.C. D.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将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进行对比,意在强调中国古代神话的真实可信,也表明古代神话故事可以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B.材料二中嫦娥六号返回器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方式,达到了充分利用大气层进行减速的目的,这直接反映出我国航天技术之高超。C.材料三引用“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表明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国家话语权不足的体现。D.从过去先人对“记言”与“记事”的重视,到今天中国探月工程的完美收官,这些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有着丰富且值得传播的经验与智慧。4.材料二的语言既有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又有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国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村西的小河李骏虎对于在晋南农村长大的我来说,汾河曾是一个传说,就像黄河和长江一样。小孩子们经常听长辈说起,刚刚赶着马车从河西拉了一趟炭回来。“水可大啦,望也望不到边!”他们不住赞叹。小孩子们在不远处玩耍,①看似不经意,实际上支棱着耳朵一字不落都听进了心里。但我们不羡慕,因为有村西的那条小河就够玩了。对于我们来说,十里之外的汾河太遥远了。直到十年后,我到了省城太原求学。有一天,我忽然就明白过来,原来我们村西的那条小河就是汾河的支流。它向西流淌,是因为汾河在西边,它要投入汾河的怀抱。并且,②在回忆祖母的讲述中,我对那条小河的感知更加清晰——那条小河流经宽阔的河谷底部,与地面有十多米的落差,河谷两岸遥遥相望,足有一二百米远。祖母讲过,我们的村庄最初就建在河边,周围垒着一圈又高又厚的石头墙。到了汛期,汹涌的河水在围墙外不断上涨,眼看快要跟墙头齐平,却很神奇地不再上升。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奇景:村墙外是汪洋大水,村墙里鸡鸣犬吠、烟火照常。回忆让我无法平静。试想如果村西那条作为支流的小河都曾经奔腾咆哮,冲刷出一二百米宽的河谷,它所注入的汾河该是何其浩大啊!汾河绵延七百多公里,有一百多条大小支流,号称“百纳汾水”,这是怎样壮阔的一条大河啊!很快,我就从史料中领略到了汾河的气魄。史料记载,距今两千一百多年前,汉武帝刘彻的船队由黄河河口进入汾河,来到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祭祀后土,之后乘坐高大的楼船泛舟汾水,饮宴中流。时值秋后,洪波涌起,烟水浩渺,汉武帝诗兴大发而作《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这就是汾河“棹歌素波”美誉的由来。作为这样一条浩瀚大河的支流,我们村西那条小河曾经应该也是可以行舟走船的吧。而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它是连名字也没有的。它是沿河各个村庄的天然界河,流经上游杜村时就叫杜村河,流经我们李村时就叫李村河,而村里的人们谈起它时只叫它“河”。两个下地干活的人碰上,一个问:“到哪里干活去呀?”一个回答:——“河里。”——不是下河的意思,是把河谷和河岸上的土地统称为“河里”。河里实在是我们这些放牛娃的乐园。夏天的时候,浅浅的河水被阳光晒得像温暖的被窝,我们在水里欢快地扑腾,大呼小叫打水仗。岸边露出水面的石头上,③婶子大娘们把泡好的皂荚裹在粗布床单里,抡起捣衣杵使劲儿地砸,“嗵嗵嗵”此起彼伏响彻河谷。说笑声中,婶子大娘们揉搓好衣物,抖起来铺在水面上拽几下,衣服就被水流冲洗干净了。再叫个同伴合力拧干,抖开铺到岸边的草地上,小风儿吹着,不消一会儿,衣服就干了。离我们游泳的地方不远的下游,大人们说那里有一眼深井。那里是小孩的禁区,却是个至关重要的地方。因为水深的地方正好下水泵,所以经常会有一辆拖拉机开过去,用车头发动机上的皮带带动抽水机,通过一条黑色胶皮管把河水扬到十米高的河谷上去,灌溉方圆数百亩土地上的庄稼。高处看守水渠的叔伯们不时发出憨厚而响亮的笑声,很宽容地任由我们拿着一块破窗纱接在水龙头下面,捉那些在抽水机中幸存的小鱼小虾。那可真是一幅其乐融融的田园图景啊。浇灌过的玉米地和高粱地,伴着静夜的虫鸣声,发出清晰而嘈杂的“吱吱”声。那是无数庄稼一起拔节的声音。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讲到“天籁之音”这个成语时,我无端地就会想起跟随父亲在墨黑的田野里听到的庄稼一起拔节生长的自然之音。夕阳压山,庄稼地也快浇完了,童心未泯的叔伯们玩兴大起,跳下水去把河道上下游的泥坝口子都堵起来。柴油机的油门加到最大,一会儿工夫,被隔绝的河段就渐渐露出黑亮的河床。那些躲在水草和淤泥里的大鱼小虾们惊慌地跳跃起来,一片银光闪闪。所以就算是在黄土高原上的北方乡村,我小时候也经常吃到鱼,虽然只是很普通的被我们称作“梆子鱼”的白鲢。而我最喜欢吃的,是游泳的时候从岸边的水草里捞回的河虾,它们是水晶般半透明的。母亲炸完鱼,会就着锅底那点热油把河虾倒进去稍微翻炒一下,瞬间河虾就变成红色。这时候撒点盐巴放进碗里,就是最美味和富有营养的小吃。那条无名的小河,它灌溉庄稼、提供水产,养育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也给我们留下无尽的乡愁。我在太原求学那些年,坐着绿皮火车往返故乡。我在南同蒲铁路沿线上看到汾河断流,萎缩成一条细细的黑线,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晃三十多年过去,汾河公园太原段已经建成四十多公里长的景观长廊,各种珍稀的鸟类回归草木葳蕤的河畔,汾河重现“山衔落日千林紫”“沙际纷纷雁行起”的晚渡盛景。在我女儿眼里,汾河一开始就是一个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相谐的景区,她没有经历过我与这条河流还有那些无名的支流的生命故事。在汾河公园,我很想给她讲讲村边那条小河的故事,却发现无从说起。因为那条小河连个名字也没有,就像祖祖辈辈生活在河边的人们一样平凡。④汾河的一百多条支流里,有多少是这样无名的河流,它们又养育了多少代平凡的人们,谁也不知道。(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先言“我”心中传说般的汾河,由此自然引入作为其支流的村西的小河这个对象。B.作者通过讲述史料,后又引用《秋风辞》,既写出了汾河的气魄,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C.在“我”儿时记忆里,村西的小河连名字都没有,可见这种小河太过常见,不受当地人重视。D.从求学时看到的汾河断流,到如今汾河重现盛景,汾河的变化体现了国家近些年生态建设的成就。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支棱着耳朵”生动表现了孩子们对汾河的好奇之心,符合孩子的天性。B.句子②可以看出作
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题 政治
2024-11-21 17:15
14页
-
历史A-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
2024-11-22 21:49
4页
-
物理-辽宁省丹东市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
2024-11-22 21:49
8页
-
地理-辽宁省丹东市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
2024-11-22 21:49
9页
-
化学-辽宁省丹东市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
2024-11-22 21:49
6页
-
英语-辽宁省丹东市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
2024-11-22 21:49
13页
-
数学-辽宁省丹东市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
2024-11-22 21:49
7页
-
【金太阳】河南省开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11月期中联考地理答案
2024-11-23 20:21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