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5届广东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5届广东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docx页数:14页大小:41.8 K上传日期:2024-11-24 23:54浏览次数:415 侵权/举报

☆启用前注意保密广东2025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共10页,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处”。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农业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基本格局。但后来粟在北方农业中的主导地位被小麦取代,从而形成了南稻北麦的新格局。这种南北农业格局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北方主粮由粟到小麦的变迁上。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记载春秋时期史事的《左传》中有多处关于小麦的记载,这至少透露了两点重要信息:一是北方地区已有相当范围的小麦种植;二是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左传》中鲁宣公十二年传文有“麦麹”一词。杨伯峻先生注:“麦麹即今之酒母,用以酿酒者,盖蒸麦以为之,故曰麦麹。”这说明在东周时期,小麦是作为比较主要的粮食作物存在的。小麦在古代中国北方农业中的重要性究竟何时开始凸显,尤其是小麦何时取代了粟的主粮地位,以往学者主要从文献和植物遗存的角度进行考察,存在争议。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人骨和动物骨骼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被引入到考古学研究中,为研究中国古代先民的食谱提供了新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我即我食”。通过研究这些人类遗体或遗骸,可以让古人“开口讲话”,“告诉”我们他们的食物结构以及与食物相关的信息,从而复原古代社会生活。北方传统主粮粟和后来居上的小麦,具有截然不同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其中粟属于C4类作物,平均δ13C为-12.5‰;小麦属于C3类作物,平均δ13C为-26.5‰。按照碳同位素从食物到消费者胶原蛋白的分馏原理,消费者胶原蛋白中的δ13C值要比食物高出5‰左右。植物中的碳经过人的消化、吸收会转化为骨胶原中的碳。学者对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小麦传入中国的年代范围)的不同中国北方遗址人骨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数据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δ13C值均在-6.3‰到-10.1‰之间,这表明当时人们显然是以粟为主食。因此,当具有较低碳同位素比值的小麦开始被大量引入北方先民的饮食之后,相应人群的δ13C值必然会出现明显的下降。以此为原理,通过对北方不同时期的人骨进行稳定同位素数据对比,就能够发现小麦开始被大量食用的时间点。虽然水稻也属于δ13C值较低的C3类作物,但是因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其在我国北方并不能大规模种植,所以不可能对北方先民的食谱特征产生明显的影响。讨论小麦重要性的一个重要时间段是在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和汉代,针对中原地区东周和汉代人骨遗存进行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东周先民的δ13C值相比之前数千年首次出现下降趋势,说明中原地区先民的饮食在东周时期开始明显发生变化,这一趋势在汉代仍然持续,小麦的比重继续上升。食物中的同位素积累到消费者骨骼中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偶尔或者少量食用某种同位素特征不同的食物,并不会影响消费者整体的同位素特征值。东周时期观察到的这种同位素值明显降低的现象,说明此时人们食用小麦的比重和频率已经非常高,小麦开始步入主粮行列。(摘编自田成方、周立刚《古代中国北方粮食种植的历史变迁——基于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的视角》)材料二:距今约10000年前,浙江出现了上山文化,植物学家从遗址里仅仅筛出两粒炭化的米。在当时古人制作陶器的陶土里还发现了掺入其中的稻壳,把稻壳加入陶土中,可能是为了减小陶土的黏性,以免烧制时陶器破裂。上山文化之后,距今7000—6000年前,浙江河姆渡文化兴起,植物学家对发现的水稻籽粒进行了鉴定,发现在距今6900年前,栽培水稻所占的比例不到30%;到距今6600年前,栽培水稻所占比例接近40%。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努力提高水稻的种植水平,但是在当时,栽培水稻还无法取代野生水稻。中华大地什么时候才算真正进入水稻社会呢?浙江余杭发掘出了巨大的良渚文化古城,古城内外共有三层:外郭面积达8平方千米;内城面积约3平方千米;中心是宫殿,基址是一个长方形高台,东西长达670米,南北宽达450米。在这座城池外面,古人还构筑了大型的水利工程。考古学家估计,仅修建古城中心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周围的大型水利工程,就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如果简单地以每人每天1立方米的土方工作量计算,大约需要3.3万人不间断地劳作一年。如果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整个工程建设时间需要6年多。一个5000年前的古代社会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必须有足够多的劳动力,而且还要有大量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的供给。只有发达的农业,才能支撑良渚文化和良渚古城崛起于东方。植物考古的新发现证实了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生产水平的高速发展。如属于良渚文化的茅山遗址古稻田,由灌溉水渠和田埂分割成长条形田块,每个田块面积1000~2000平方米不等,古稻田总面积达56000平方米,折算为84亩。再如,人们在莫角山高台边缘发现了一个大型灰坑,坑内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炭化稻米,估计灰坑原本是一处储存粮食的粮窖,后来发生了火灾。经过测算,粮窖内的稻米总质量约13吨。良渚文化的繁荣,表明中华大地经过漫长的水稻筛选和栽培过程,终于进入了稻作农业阶段,水稻成为当时良渚社会的主导粮食品种。南方古人以稻米作为他们的主粮,并辅之以其他动植物食物。(摘编自波音《无字史记:基因里隐藏的祖先秘史》)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传统主粮粟不同,小麦和水稻作为主要粮食都经历了长达数千年时间的驯化。B.文化的发展需要人口大量增长,进而需要大量的粮食,从而催化了农业的发展。C.小麦在古代北方农业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何时取代粟的主粮地位曾有争议。D.从时间先后来看,传统主粮粟出现在中国先民的餐桌上应早于小麦而晚于水稻。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材料一可知,小麦在传入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很快得到中原先民的青睐,在东周前小麦的重要性并不突出。B.东周时,小麦大量进入北方先民的饮食中,反映了其在农业中的地位上升,开始了中国北方主粮格局从粟到麦的变化。C.由材料二可知,在万年之前水稻就已经参与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先民们既可能会采集水稻籽粒,也会对稻壳加以利用。D.对浙江多处远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可知,通过栽培水稻获取粮食是南方古人一直赖以生存的保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通过综合分析,论证了我国北方主粮开始由粟变迁成小麦的时间段是东周。材料一引用文献典籍的相关记载,说明春秋时北方地区已有相当范围的小麦种植。C.材料二运用大量相关具体数据,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水稻在我国古代南方发展的历程。D.材料二通过与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的比较,意在说明良渚文化时期的生产力更发达。4.请根据材料概括考古学研究中“我即我食”这一基本原理的内涵。(4分)5.两则材料都以中国古代主粮的发展变迁为研究对象,二者所用研究方法有何异同?(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在寻找那颗星江宛柳假如不是她那双忧郁的大眼睛,我也许不会去注意她。我在西藏军区招待所的餐厅里见到了她,她的眼睛里藏着一汪泪水,泪水很深,里面不知包容了多少痛苦。这双眼睛使我不安和好奇。很快我便知道,原来她就是刚刚因公牺牲的西藏军区边防二团团长高明诚的妻子。那死而撼动了这古老高原的人,竟是她的丈夫。我找不出更好的言辞去安慰,我提议她谈谈自己的生活。①沉默了很久,她才用手背抹去泪水,笑笑说:“没什么可讲的,真的,没什么。只是想起那些,就觉得他还活着,就在我身边。”她流着眼泪给我讲述了她和他认识后二十多年来的经历。他是班上的学习尖子,这个学习好又善良的穷孩子,身上有一种很特别的东西,让人总想去接近他。有一天晚上,我们俩并排躺在火车顶棚上,看着满天繁星,他问我:“你喜欢哪颗星?”我说:“当然是那颗最亮的。”执行巡逻任务,在他十八年的戍边生涯中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了。但这一次,他却感到任务比以往艰巨。他已经一个月没有好好休息了。这最后一次出巡,本来决定是副参谋长带队,可是副参谋长不如他对地形熟悉。他坚持要去。又因为考虑到频繁的巡逻使战士们过于疲劳,于是他决定只带一个连长、一个参谋、一个警卫员。1972年,他参军四年,终于盼到他带着盖了部队大红印章的结婚证明信回家来。可是那年,我的工作单位推荐我去上大学。就这样,他又等了我四年。十年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们走过来了。不过,要说我们总算盼到了头,那就错了。那种盼望和等,还只是个开始。我慢慢体会到,②当个军人家属是多么难……6月30日早晨八点,四个人的小分队从边防点出发了。蒙蒙雨幕罩着山林和峡谷,云雾裹着山峰,天地间一片浑沌。他们沿着湍急的河水朝山上攀登。没有路,所到之处全是杂木、灌木组成的原始丛林。脚下是砺石和泥泞,身上背着武器和其他军用仪器,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到达预定地点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原始丛林就像是迷宫,亮光很快就从浓雾中消失了。他们迷路了。他们手拉着手,凭着记忆往回走,几乎是摸索着下山。晚上10点,他们仍然在海拔4500米的山顶上。饥饿、寒冷、疲劳,不可那是一片被杜鹃花林覆盖的洼地。他们互相紧紧地抱在一起,以彼此的体温来度能再继续走下去,只得宿营。过寒冷的高山之夜。雨越下越大,身子下面淌着水。每个人的牙齿都拼命地发出响声,每个人的身体都在颤抖。没有人睡得着,却也没有人呻吟。和他脸贴脸抱在一起的张参谋忽然感到对方的脸很烫:“团长,你是不是发烧了?”“不要紧,有点感冒,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可是……”“你看,我这有个好东西。”他突然从兜里掏出一根五六厘米长的人参,那是他为了防止胃寒,常常装在兜里的。“来,咱们四个人分着吃了吧。”说着,他把人参撅成了四段。小伙子们哪肯分吃团长治病的药呢,谁都不接。他强行把人参分别塞进了三个小伙子的嘴里,“好好给我含着,一会儿身体会热的。”结婚十年,我们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两年多一点,孩子长大了都不认得爸爸。上学后,有时候哭着回家来,说:“他们都瞧不起我,说我爸爸不管我。”我就安慰她说:“等你爸爸回来,叫他送你去上学,让他们看看你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安慰孩子,也安慰我自己。我常常很欣慰地想,那颗最亮的星星是属于我的。第二天早上7点,天还漆黑,雨没有停。他们醒来的时候,腿像木棍子一样僵硬。没有食物,他们嚼了一大把野草后又开始出发。中午12点,他们过一条小河的时候,团长突然跌倒了,“我的眼睛怎么有点模糊?”说着,他就晕了过去。“团长未归!”这个消息当天晚上就传遍了边防连队,传到了团里。大家都为找不到团长而焦急。自打团长到二团以来,三十三个月,在我们一线连队就蹲了六百多天。你和我们一起洗澡,你指挥我们唱歌,你和我们一起下棋,和我们吃一样的饭菜,和我们一起摸爬滚打……有人说你“抠”,可是炊事班的小徐去年7月母亲病重,家里还有四个年幼的弟弟,是你找小徐谈心,给小徐家寄去了50元钱……高原寒冷,可有你在,我们心里温暖。其实,你给我们的何止这些,你让我们懂得了“军人”这两个字有那么丰富的含义。③如今你在哪里呢,团长?你可有地方避雨?你带的干粮可够吃?你的胃病没有犯吧?两天两夜了,团长仍无音讯。去寻找的人一批又一批,就连驻地附近的藏民也主动帮忙寻找。太阳出来了,严寒的山顶上几天来第一次有了暖意。浓雾从杜鹃花林中飘散开来,阳光缓缓地照射到团长身上。然而,团长感受不到这来得太迟的温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