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docx页数:7页大小:206.6 K上传日期:2024-11-30 00:20浏览次数:108 侵权/举报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2022级11月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4年11月26日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这表明: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C.分封制推动了文化传播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2.《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齐鲁人约占58.44%;《汉书儒林传》中,齐鲁人约占45.6%;《后汉书·儒林列传》中,齐鲁人约占36.36%导致齐鲁儒学学者比例持续下降的原因是:A.汉初统治者实行黄老之学B.儒学在各地的广泛传播C.齐鲁地区经济地位的下降D.汉代江南经济持续发展3.西汉的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的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汉高祖的分封建国B.汉景帝的削藩政策C.汉武帝的“推恩令”D.汉武帝的“附益法”4.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A.刺史制度渐趋完善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C.刺史监察范围扩大D.刺史职权有所异化5.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对“理”的阐述:①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②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③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④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6.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其内容多劝诫乡绅“不搀搭低银”、商贾“当银钱足其等色”及大众“不行使低假银”等。这些善书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A.农业生产不受重视B.白银大量外流C.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D.市民阶层兴起7.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佃,则力佣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8.下表是1840~1894年中国棉纱量消费情况统计表。据表可推知,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 1840年1860年1894年土布消用棉纱量620.9万担628.6万担612.4万担洋布消用棉纱量2.5万担3.5万担143.4万担A.洋布丧失了竞争力B.土布生产仍占主导C.传统经济解体缓慢D.自然经济优势明显9.下表是1600年前后中西方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论述和方法。由此可知,此时中国:科学家论述方法伽利略没有它们(数学),人们就会在黑暗的迷宫中徒劳的徘徊在比萨斜塔演示自由落体定律,伽利略利用望远镜观察天文朱载堉凡天地造化,莫能远其数依凭象器测验天文,治历之本徐光启盖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资于度数在上海试种甘薯,在天津种水稻A.孕育了近代科学精神B.固守了传统经学的藩篱C.徘徊于传统科学范式D.对外来文化的积极汲取10.1941年1月,以美国罗斯福总统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表明:“美国在国共纠纷为解决之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问题不能有任何进展。”由此可推知: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B.美国放弃反共政策C.中国战场日益重要D.蒋介石放弃抗日11.下面为1949-1952年中国私营工业产品的销售情况统计表(单位:%)。据表可知当时的中国:项目1949195019511952加工订货、统购包销比重11.8828.8342.7156.04自产自销比重88.1271.1757.2943.96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建立B.国家对国民经济影响力增强C.私营工业占据主导地位D.开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2.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图中文字:股金证(中间文字)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上面文字)1954年12月18日(下面时间)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D.手工业者以入股的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13.1984年,我国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各类商品实行计划内与计划外两种价格,即价格双轨制。8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先后出现两轮通货膨胀。这表明当时:A.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深化B.传统经济体制仍具优势C.国有企业制度根深蒂固D.市场经济体制弊端显现 14.195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指出社员可经营不超过人均占有耕地的5%的自留地;鼓励社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的零星闲散土地种植庄稼和树木,不征公粮、不派购任务。这一举措:A.停止了“三面红旗”错误指导B.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贯彻了党的“八字方针”精神D.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问题15.下图是20世纪80年代末个体户经营的情景(图中是理发场景)。这表明当时:A.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B.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迅速C.人们普遍崇尚艰苦朴素D.民工潮带动了服务业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题14分;17题16分;18题13分;19题12分;共55分)16.【中国古代南方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以吴地为中心的江南地区长期被中原人视为“蛮荒地带”,至公元1000年左右,中原文明仍处于主导地位。吴地加速开发的契机在安史之乱之后才出现,这一时期,人们大力发展丘陵地区的农业,使大片沼泽变为良田,全国的经济中心也开始逐渐南移。宋元时期,江南代替中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明清时期,吴地成为中国首富之区。明清时期,苏州地区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达到“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的水平。丝织业分工更加细密,绫、绢和罗等各种专门的织机出现,能制造各种复杂的花纹。苏州的水陆交通发达,“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绘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姑苏繁华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苏州工商业繁荣的盛况。-摘编自李晓燕《明清时期吴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市民文化的发展》材料二:华北和东南沿海区域发展的周期比较-据【美】施坚雅《中国历史的结构》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述以吴地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在古代中国经济地位的变化过程。(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两宋时期华北和东南沿海经济活动水平变化的总体趋势,分析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8分)17.【历史解释与历史评述】历史解释与历史评述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军费收入情况表(1874-1877年)项目协款洋款华商商款礼部拨款西北捐输其他总计数额2049万800万560万450万167万245万4271万注:清代对地方贫瘠、收支不能平衡的省份,规定由税收富裕的省份拨款协助称为协饷,晚清协饷主要来自东南省份和各海关。礼部拨款受到同光年间清朝各地督抚的本位主义影响,“不惟统兵大臣及粮台百呼周应,即奉谕旨严催,部文敦促,若用闻知”。-摘编自蒋致洁《左宗棠收复新疆战役军饷问题探讨》(1)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军费结构及成因进行合理解释。(8分)材料二:1932年11月初,上海《东方杂志》向国内知名人士征稿,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关于国家和个人的“新年梦想”,分“梦想的中国”和“梦想的个人”两大类。随后,杂志社第29卷公开刊载启事,其文如下:先生:在这昏暗的年头儿,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之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沉沦苦海之中。......但是我们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吗?我们绝不作如是想。......虽说是梦,但如果想到梦是代表“希望”与“未来”的这一点,就可见不是全然无益的事,它或者竟是能够鼓舞我们前进的勇气的,我们想。因此我们特发起,在一九三三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好梦。......是先生不把我们这个提议,当作“痴人说梦”,盼望先生不至拒绝我们这个琐细的请求。注:该活动的部分原稿因内容过于“敏感”未能照登。此后《东方杂志》办刊也遭遇了国民党当局的干预。(2)对《东方杂志》社发起的关于国家“新年梦想”活动进行简要评述。(8分) 18.【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分)材料一:1903年,陈独秀在《国民日日报》上刊登了许多激烈批判传统文化的文章,例如《箴奴隶》一文中指出:中国人不啻为奴隶,因为他们“感受了三千年奴隶之历史,薰染数千载奴隶之风俗,只领无数辈奴隶之教育,揣摩数千载奴隶之学派,子复生子,孙复生孙,谬种流传,演成根性”。陈独秀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过去的落后和今日的挨打之根本原因,是民族强盛之根本阻力。-摘编自周翠娇、陈光明《论陈独秀的早期民族文化思想》材料二:抗战时期,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空前发展,钱穆对中国民族文化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他不赞成五四以来所流行的那种“主张把中国传统全部文化机构都彻底放弃了,如此始好使中国切实学得像西方”的见解。他坚定地认为,中国文化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差,中国文化的未来决不能寄托在一切向西方学习这种幼稚的想法上面,而有待于中国文化能否进行调整和更新。他反复强调,这种调整与更新的动力并非来自西方文化,而必须来自中国文化系统内部。-摘编自左玉河《特珠性和化越性:钱穆的战时文化民族主义情结》(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初陈独秀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抗战时期钱穆对待民族文化的主张。(5分)19.【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而形成的成果,其演进的历史进程如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最初探索。(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拓展与调适。(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明确走“中国式的现代化”。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摘编自周方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三维探析》从材料中任选一个阶段(或这一阶段的某一时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围绕主题,自拟论题,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高三年级11月月考历史答案题号123-456-1-89101112131415答案C-B-CDDCDCAC-BDABA16.(14分)(1)变化过程:唐中期以前,被视为“蛮荒之地”(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唐中期安史之乱后,经济发展加速,逐渐摆脱边缘地区地位;宋元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的核心部分;明清时期成为国内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每点2分,任答3点6分)(2)总体趋势:华北区域整体呈下降趋势;东南沿海区域逐渐上升并超过华北区域。(2分)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海上丝路发展的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统治阶级的重视。(3点即可得6分)17.(16分)(1)协饷占比将近一半,原因是东南省份经济相对发达且对外贸易扩大,海关税收增加;洋款占比较大,原因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开办银行,实力雄厚;华商商款也有一定占比,是因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礼部拨款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太平天国运动后,中央权力下移,时常不服从中央指令;西北捐输极少,原因在于西北地区经济本就落后,加之战争的破坏。(任意回答出四点即可)(2)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加剧;国民党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民族危机面前,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2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