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陕西省十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陕西省十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docx页数:20页大小:1.2 M上传日期:2024-11-30 00:41浏览次数:112 侵权/举报

2025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检测卷生物学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S蛋白是新冠病毒识别宿主细胞受体的一种关键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ACE2蛋白表现出较强的结合能力,其以三聚体形态存在,其中的部分氨基酸序列构成了“受体结合结构域(RBD)”。下列关于新冠病毒侵入细胞的推测,不可能的是()A.新冠病毒识别宿主细胞,未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B.部分新冠病毒突变株的RBD不变,S蛋白结构可能改变C.宿主细胞内形成S蛋白以宿主细胞的DNA为模板D.各国大多是针对S蛋白进行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究【答案】C【解析】【分析】新冠病毒外有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的包膜结构,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其遗传物质是RNA。新冠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可以进行R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详解】A、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其识别宿主细胞,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B、分析题意可知,S蛋白中的部分氨基酸序列构成了“受体结合结构域(RBD)”,故若部分新冠病毒突变株的RBD不变,S蛋白结构可能改变,B正确;C、宿主细胞内形成S蛋白以新冠病毒的RNA为模板,C错误;D、S蛋白是新冠病毒识别宿主细胞受体的一种关键蛋白,其以三聚体形态存在,其中的部分氨基酸序列构成了“受体结合结构域(RBD)”,故各国大多是针对S蛋白进行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究,D正确。故选C。2.核糖体RNA(rRNA)能够催化肽键的形成。下列关于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的氨基酸R基不同,不同的核苷酸仅含氮碱基不同B.某种氨基酸与其参与组成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可能不完全相同C.rRNA能够降低氨基酸脱水缩合所需的活化能并与mR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D.DNA分子中嘧啶数等于嘌呤数,在DNA—RNA杂交区段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答案】B【解析】【分析】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详解】A、不同的核苷酸可能是含氮碱基不同,还有可能是五碳糖不同,A错误;B、某种氨基酸的元素组成一般是C、H、O、N,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可能含有Fe、S、Cu,与其参与组成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可能不完全相同,B正确;C、rRNA能够催化肽键的形成,因此能够降低氨基酸脱水缩合所需的活化能,但是不与mR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C错误;D、DNA分子中由于嘌呤和嘧啶之间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因此嘧啶数等于嘌呤数,在DNA—RNA杂交区段中也存在嘌呤和嘧啶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因此嘧啶数也等于嘌呤数,D错误。故选B。3.内质网上的跨膜蛋白TMCO1可以“感知”内质网中Ca2+浓度变化。当内质网中Ca2+浓度过高时,TMCO1会形成四聚体离子通道转运出Ca2+,当内质网与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接近时,四聚体离子通道解体并失去转运活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TMCO1蛋白感知到Ca2+浓度变化后会改变自身的空间结构B.内质网中Ca2+浓度失衡可能会影响蛋白质加工过程C.Ca2+以协助扩散的方式由内质网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D.敲除控制合成TMCO1的基因会导致内质网中Ca2+浓度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1、内质网功能:内质网与蛋白质、脂质、糖类的合成有关。2、协助扩散的运输方向是顺浓度梯度高浓度→低浓度,该过程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详解】A、由题干信息“当内质网中Ca2+过高时,TMCO1会形成四聚体离子通道转运出Ca2+,当内质网与细胞质基质中Ca2+接近时,四聚体离子通道解体失去转运活性”可知TMCO1蛋白感知到Ca2+变化后会改变自身的空间结构,A正确;B、内质网可在分泌蛋白的形成中发挥作用,所以内质网中Ca2+失衡可能导致内质网的功能改变,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功能,B正确;C、内质网中过高的Ca2+浓度通过钙通道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该过程顺浓度梯度进行,需要通道蛋白,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C正确;D、敲除控制合成TMCO1的基因,当内质网中Ca2+浓度过高时Ca2+不能运出内质网,会导致内质网中Ca2+浓度上升,D错误。故选D。4.观察3H标记核膜的变形虫,发现分裂期形成许多带放射性的单层小囊泡。变形虫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核大小与母细胞核相近,每个子细胞核放射性强度基本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核膜是由四层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 B.核膜在分裂前期裂解为许多小囊泡C.子细胞核膜形成时伴随着丝点分裂 D.细胞中囊泡都具有运输大分子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核的结构:1、核膜:(1)结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2)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3)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详解】A、核膜是双层膜结构,由2层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A错误;B、分裂期形成许多带放射性的单层小囊泡,说明小囊泡是核膜裂解形成的,应该是分裂前期,B正确;C、在分裂末期形成子细胞核膜,而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分裂后期,C错误;D、题干中单层小囊泡是核膜裂解形成的,最后单层小囊泡相互融合以重建核膜,不具有运输大分子的功能,D错误。故选B。【点睛】5.通道蛋白是一类跨越细胞膜的蛋白质,能使适宜大小的分子及带电荷的分子通过扩散作用,从细胞膜一侧转运到另一侧。下列有关通道蛋白的说法,正确的是()A.通道蛋白的合成需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参与B.大小相同的分子通过通道蛋白进出细胞时的速率相同C.通道蛋白具有ATP水解酶的功能,能为物质运输提供能量D.Na+借助通道蛋白进入神经细胞的动力是胞内渗透压【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内的核糖体分为细胞质中游离型核糖体和依附在内质网上的附着型核糖体。附着型核糖体合成的是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运输到溶酶体中的蛋白质以及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详解】A、通道蛋白的合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同时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A正确;B、通道蛋白对物质的运输速率取决于浓度差,而非分子大小,故大小相同的分子通过通道蛋白进出细胞时的速率不一定相同,B错误;C、通道蛋白不具有ATP水解酶功能,且不能为物质运输提供能量,C错误;D、Na⁺借助通道蛋白进入神经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其动力来自膜内外的Na+浓度差,渗透压是指溶质微粒对水分子的吸引能力,D错误。故选A。6.将圆形滤纸片放入新鲜马铃薯匀浆中浸泡约1min,用镊子夹起,沥干后放入注射器内,向注射器加入2mL3%的H2O2溶液后。立即加入缓冲液调节pH,本实验分4组进行。记录各组在不同时间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结果如下:组别pH12345.06.07.08.0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mL0.5min6.57.68.38.01.0min9.511.312.311.6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马铃薯匀浆中的H2O2酶只有在细胞外才能发挥催化作用B.实验中应该先加入缓冲液调节pH,再加入H2O2溶液C.马铃薯匀浆中所含有的H2O2酶的最适pH是是7.0D.若延迟记录时间,收集到的气体量最多的依然是第3组【答案】B【解析】【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因此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酶促反应速率,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为H2O和O2,可在不同时间收集到产生的氧气。【详解】A、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都能发挥作用,A错误;B、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马铃薯匀浆中所含的过氧化氢酶最适pH,因此应该先加入缓冲液调节pH,再加入H2O2溶液,确保实验是在预设pH条件下完成,B正确;C、根据表中数据可知:pH值=7.0时,单位时间内收集到气体体积最多,可见pH值=7.0是酶的较适宜温度,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介于6.0~8.0之间,C错误;D、由于各组所加H2O2溶液的量是相同的,只要H2O2全部被分解,各组收集到的气体量就是相等的,若延迟记录时间,可能多组试管内的H2O2都被分解了,D错误。故选B。【点睛】7.人体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可以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进程。下图是导致正常细胞成为癌细胞的三种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机体清除癌细胞的过程不属于细胞凋亡B.防癌疫苗可预防物理、化学致癌因子引起的细胞癌变C.癌细胞的出现一定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变异的基因不再表达D.癌细胞表面会出现异常的抗原,且在某部位发现的癌细胞可能并不来源于该部位【答案】D【解析】【分析】1、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2、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详解】A、机体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清除癌细胞,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A错误;B、防癌疫苗主要预防生物致癌因子对人体的影响,如宫颈癌疫苗等,不能预防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引起的细胞癌变,B错误;C、分析图示可知,癌细胞的出现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且变异的基因表达出高活性蛋白,也可能是基因多拷贝或基因移位导致的,C错误;D、细胞癌变后,细胞内特定基因表达产生异常抗原,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且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扩散和转移,即某部位发现的癌细胞可能并不来源于该部位,D正确。故选D。8.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并不是简单地平行靠拢,而是在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某些部位因交换形成清晰可见的交叉,下图为某细胞中交换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此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在减数分裂Ⅰ前期能观察到B.一般情况下,染色体越长可形成的交叉数目可能越多C.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可产生AB、Ab、aB、ab四种配子D.染色体互换是一种常见现象,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答案】C【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会导致基因重组,染色体交叉互换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A正确;B、一般状况下,染色体越长,说明染色体上基因片段越长,可交叉的基因数目就越多,B正确;C、题图中,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的片段在A和B,a和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