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重庆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格式:docx页数:6页大小:299.1 K上传日期:2024-12-05 16:50浏览次数:510 侵权/举报

2024年重庆一中高2025高三11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所示为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的碧玉龙,属红山文化,距今约5500年,是目前所知最早也是最大的玉龙形象,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玉龙通体圆润光洁,高26厘米。头部长吻修目,躯体卷曲若钩,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由此可知A.中华文明具有创新性B.玉文化发源于北方地区C.早期国家已初具雏形D.中华文明统一性源远流长2.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生活于“族”之中。到春秋时期,普通民众一般都同时有两种身份,一是某族之人,二是某国之人。战国中期的《包山楚简》,载有大量只以居住地为称的“人”,如“新都人奠逃”“东阪人登步”等。这一发展变化表明A.社会秩序出现转型B.列国纷争加剧人口流动C.经济发展人口增加D.户籍管理制度日益成熟3.汉惠帝元年(前194年),“始作长安城西北方”,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城长安,三十日罢”。五年春正月,“复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五千人……,三十日罢”,九月“长安城成”。长安城的修建反映了当时A.民众负担不堪重负B.国家治理关注民众C.建筑技术领先世界D.施行暴政巩固统治4.太和三年(229年),曹魏明帝下诏,“改汉旧律不行于魏者皆除之”,如“改《贼律》,但以言语及犯宗庙园陵,谓之大逆无道,要斩,家属从坐,不及祖父母、孙。……正杀继母,与亲母同”。这反映了当时A.法律儒家化倾向明显B.少数民族积极学习汉文化C.中华法系已发展成熟D.社会动荡致犯罪问题突出5.垂拱二年(686年),武则天下令置甌,“以收天下表疏”,并成立甌院,设知匦使,“阅其书奏,然后投之”,如“知朝廷得失,军国利害,……不得壅滞”。天宝元年(742年),陈留尉李揆,“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唐代投甄制度A.促进科举制趋于完善B.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C.有助于匡正时政之弊D.埋下了地方势大的隐患6.自秦以降,历代都实行过公私皆禁的禁酒政策。宋朝不仅没有禁过酒,而且鼓励酿酒、饮酒。北宋开封有72座大酒楼,南宋杭州也是官私酒楼林立,批发零售分店更是遍布大街小巷。宋朝实行这一政策,意在A.促进商品经济繁荣B.加强中央集权统治C.提高国家赋税收入D.丰富民众日常生活7.明清时期,福建棉布生产发展较快,其所需的棉花全部来自江南。在江苏太仓,“闽商大至,州赖以饶”。清初,一度出现福建棉商不至,苏松棉区农民“门里妻孥相向啼”,后闽中棉商又挟重资到太仓,“举州叹为祥瑞”。这可用于说明A.福建已成为棉纺织业中心B.江南地区农业结构出现变动C.跨区域长途贩运开始兴起D.福建地区孕育资本主义萌芽8.广州城厢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恩格斯称“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这场战争A.促使清政府启动近代化B.激起各阶层救亡图存潮流C.导致宗藩体系最终解体D.削弱了清政府的中央权威9.1904年4月,比利时世昌洋行投资的天津电车电灯公司成立,随即启动电车线路建设。很快有人发文,斥责电车公司雇用的西人蛮横无理、肆意欺人。“各脚行及拉东洋车人等,联名恳求……,饬将电车停止,以保生计”。1906年,天津第一条有轨电车正式开通运行。这一过程反映出A.封建保守势力阻碍发展B.社会发展进步艰难曲折C.天津近代交通发展迅速D.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10.1937年10月,重庆市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私股分别为35.6%、64.4%。1938年公司收入约68.4万元,日平均供水量约0.5万吨。两年间,公司向四大银行贷款两次,由经济部工矿调整处担保承还。到1940年,公司收入增长到约101.4万元,日平均供水量接近1万吨。由此可知,重庆自来水公司的发展①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支持②有助于坚持长期抗战、③满足了民众的生活需求④导致官僚资本主义膨胀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1.刘少奇指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边区之间所存在的分界线,严重妨害了经济、政治、军事及文化的发展。为此,两个边区应进行合并,两区统一后,可发动5000万人民的力量,去支援西北、中原和华东。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是A.工农武装割据发展迅速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国民党全面进攻解放区D.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12.1950~1952年广东粮食市场公私营占比表年份销售占市场总成交量收购占市场总成交量9个重点市场平均广州市9个重点市场平均广州市公营私营公营私营公营私营公营私营195033.89%66.11%8.15%91.85%195144.00%56.00%53.45%46.55%15.30%84.70%21.28%78.72%195277.26%22.74%80.43%19.57%68.42%31.58%48.43%51.57%据上表可知,广东地区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B.公有制经济确立主导地位C.调整生产关系条件成熟D粮食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1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受援国需要和自身实际情况,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援外方式,其中主要包括债务减免、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援外医疗队等。由此推知,这一时期的对外援助A.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B规模逐年持续上升C.旨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D.彰显大国责任担当14.在古巴比伦,国王是最高法官,但案件通常会交由地方法官审理。汉谟拉比就曾将案件交给拉尔萨地区的高官辛·伊狄纳姆,并明确指示要根据当地惯例进行审判。但《汉谟拉比法典》也曾提及处理一些案件需要参照国王的敕令。这些做法A.适应了集权政治的统治需要B体现了司法审判不严谨C.是国王与地方势力间的博弈D意在强化君权神授观念15.14世纪英国的富裕农民一般有大约60英亩到100英亩规模的土地,雇工劳动也日益增多。这类富裕农民还逐渐成为领主与一般佃户之间的“中介人”,是郡陪审团和治安法官的重要人选。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农村地区雇佣关系的普遍化B.经济发展影响乡村社会结构C.庄园剥削方式发生本质变化D.封建统治的基础进一步扩大二、非选择题(共计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在我国的佛教发展史上,佛经翻译占据重要地位。时期主要译者主要支持者翻译模式译经概况汉代多为个体独自翻译,偶有由两到三位僧人组成的译经团体。如安世高、安玄、严佛调等。商贾、民间地主阶级及知识分子信徒。多为“宣译/口授—传言—笔受”西域是译经中心,多是梵语译为西域胡语;译经规模较小,但仍有可观的译经数量,其中安世高译经达95部115卷。魏晋南北朝以竺法护为核心的传译团队,学者达千余人。还出现大量译场,如后秦时期的逍遥园、大寺等译场,译经人员达800余人。中下层士大夫、门阀士族,如王濛、谢安等。有可供参照的“胡本”。同时,增加了校订这一步骤。译经高僧辈出,足迹遍布西域、中原等地。僧官制度出现后,汉文译经占据重要地位。译经总量超800部,超2000卷。隋唐著名高僧玄奘、义净、不空等在他们自己主持的大型钦定译场中奉诏译经。国家(君王)以发起者、赞助者、翻译机构策划者的身份同时出现,如唐太宗李世民。译主、证义、证文、刊定等译场组织部门各司其职,严格遵守翻译流程。译经372部,2159卷。长安成出现大量国立译场。部分道教徒弃道为僧,研译佛经。—摘编自王娅婷、冯全功《从汉代到宋代佛经翻译赞助人的演变研究》等材料二明清之际,西方数理翻译成为中国士大夫们关注的焦点,出现了像李之藻、徐光启等著名翻译者。徐光启认为西方数学研究重视由算术转向几何、由感性直观转向理性演绎,“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把一切数据都纳入一个数学结构,才是科学知识的归宿。他与传教士利玛窦反复探讨,完成了对《几何原本》的翻译,指出“下学工夫,有理有事,此书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后来,他又以《几何原本》中的术语和数学原理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数学编译了许多其他数学书籍,包括《测量法义》《测量全义》《测量异同》《勾股义》等。—摘编自王宏超《翻译本<几何原本>与中西数理思想之会通》等材料三鸦片战争后,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译书机构开启了大规模的西学翻译活动。19世纪末,西学翻译活动迎来新的高潮,形成了近代晚期新兴的翻译群体。这一时期,刊载出版翻译作品的报馆有30余家,还涌现了专门为译书而成立的社团与机构,如维新派设立的强学会、译书公会、大同译书局等,进化论、天赋人权、民权等思想由此进入中国。据统计,仅1902~1904年间,翻译著述533种,60.2%译自日本,英美为16.8%,俄国只占0.7%;史地和社会科学分别占24%和25.5%,自然科学比例下降到21%,应用科学仅占10.5%。—摘编自肖开容《近代翻译对中国现代观念的塑造》(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佛经翻译的变化趋势。(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徐光启对西方数理的认识,并分析徐光启翻译西方数理的原因。(9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译书活动的特点,并说明翻译活动的历史作用。(11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我国东北,为了打消国人的“恐日症”,南京的日本问题专家龚德柏迅速写成了《征倭论》,龚德柏认为,日本侵占东北终将招致失败:一是因为在外交上,“其行动违反国际联盟规约,华盛顿九国协议及非战公约”。二是财政上,日本已出现“经济恐慌,赤字问题,举国骚然”。三是物资上,日本国土狭小,战争所必需之物资,“或产量甚少,或全不生产,苟一经国际封锁,不能由他国运入。不须半年,倭之大陆军大舰队大空军皆成废物矣”。同时,他还认为“和平统一实为救国御侮之要图。统一能成,虽有十倭何足惧哉”。书中他明确指出了“铲除恐外与苟安心理”的紧迫性。他认为“中国对倭作战,至少须有支持两年之决心”。“中国兵器虽不如日军先进,然兵数在二百万以上,战争经验之丰富,则远非倭军所能及”,特别是“兵士耐劳,耐苦,忍饥,忍寒,及行路之速,更非倭军可比”。—摘编自褚静涛《抗战前期中国社会各阶层对抗日必胜论的探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龚德柏关于抗日必胜理论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18.国债即国家公债,是以中央政府为债务主体,利用国家信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债权债务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时,百业待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于1950年发行一批“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各级政府深入宣传:“购买公债不但还本,而且付息……是争取人民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重要保证”,动员城市工商业者、城乡殷实富户等积极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不得代替货币进入市场流通,不得向银行抵押、贴现,不准进行债券买卖。这次公债实际发行9818万分,按当年每“分”实际折收现款计算,相当于人民币2.60亿元,1954~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又连续每年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合计实际发行数共为35.44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预算经济建设支出总额862.24亿元的4.11%。—摘编自杨大楷、李昆《新中国国债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材料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国债发行的主要大事年表(部分)年份国债发行概况1981为应对财政赤字,国务院恢复发行了48.66亿元国债,并规定:“国库券不得当作货币流通,不得自由买卖。”1988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柜台销售方式向广大城乡居民发行,并在上海、广州等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但在试点地区以外的二级市场,利用地区价差倒卖国债券的现象仍然严重。1990国家逐步放开了上市转让的国债券种,加强了国债流通转让市场管理,严打非法交易。同时,引导市场培育了一批国债交易中介机构。1991国债已在全国400个地市级以上的城市进行流通转让,证券中介机构也达到2000多家,国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