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贵州省六盘水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监测历史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监测历史
格式:docx页数:5页大小:105.9 K上传日期:2024-12-05 17:09浏览次数:61 侵权/举报

六盘水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监测历史试题卷(考试时长: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考号等相关信息并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良渚文化莫角山遗址是一座人工填筑起来的矩形土台,仅土台的台基,估计总土方量至少在30万立方米以上,土台上有大面积夯土建筑基址,是一片规模巨大的宫殿建筑群。据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A.筑造工艺显著提升 B.社会组织能力得到提高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大型工程建造较为集中2.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要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墨家把“私利”作为人的自然权利:“故衣食者,人之生利也”。《商君书·刑法》说:“民之欲富贵也,其阖棺而后止。”材料反映了()A.追求功利成为主流价值取向 B.经济发展促使观念更新C.平民利益受到社会广泛重视 D.国强民富成为共同追求3.秦刻石曰:“普天之下,搏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材料体现了()A.中央集权体制建立 B.文字度量衡的统一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大一统国家的初创4.宋朝制定法典约二百四十多部,其中涉及民事的经济法律就有很多种,并都有详细的规定。如,仅对户绝财产的管理就必须明确管理机构、制定专项条例、明晰流转程序、加强权益保障等。材料说明宋朝()A.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 B.民事法体系趋于完备C.社会经济关系的规范 D.传统门第观念的淡化5.明人吕坤在任山西巡抚时,颁布《乡甲约》规定:如遇民间纠纷,“如事情稍重及不服处断者,不问告何衙门,约正、副分别是非,补呈子一张,递于问官,以凭从公究处”。这一规定说明()A.乡约被赋予基层司法职能 B.基层治理体系化的发展趋势C.社会教化与社会控制并存 D.政府倡导民众加强自我管理6.唐代留下很多写舞马的诗词,张说的《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描写了唐玄宗生日宴会时舞马拜寿的情景,马头衔酒杯成为舞马贺千秋的高潮。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了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如下图),证实了关于舞马的记载的真实性。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文献史料是历史解读的重要依据 B.文献记载依据考古发掘才能证实C.原始史料能准确地再现历史真实 D.考古发现与文献史料可互相印证7.19世纪末,洋货在中国的倾销更加畅通无阻,已深入到广大的中小城镇。即使是在云南昭通偏僻之区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包括各种哈刺呢、哔叽、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一应俱全,而且其售价能够为普通民众所接受。据此可推知()A.民众的消费水平有大幅提高 B.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已经解体C.一定程度刺激民族工业发展 D.西方国家改变了侵略的方式8.1898年,清朝总理衙门向英国提出:“中国政府希望修改税则和条约中的通商各款。”1902年进行的中外商约谈判,则初步达成了裁厘加税的协定,英、美、日等国同意在清政府裁厘之后,进口税增加至12.5%。这一举措反映了清政府()A.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的态度 B.统治危机得到缓解C.与西方国家交流日益密切 D.关税主权意识增强9.1901年7月,刘坤一和张之洞联衔具奏《湖广、两江总督会奏三疏》,提出“育才兴学之大端”四项:“一曰设文武学堂;二曰酌改文科;三曰停罢武科;四曰奖励游学。”该主张()A.冲破了科举制度的束缚 B.顺应了近代教育理念C.扫清了新政实施的障碍 D.开辟了新的选官途径10.1933年7月,《申报月刊》发表“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有观点认为:结合民族文化传统、考虑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民族心理记忆,走一条非全盘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为当时诸多有识之士的普遍共识。这表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B.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C.革命斗争的策略发生了转变 D.有识之士对道路选择的理性思考11.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了新生活运动,这场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体格健壮者接受军事训练和在学校开设军训科目等。据此可知,新生活运动旨在()A.塑造国人精神风貌 B.提高民众身体素质C.推崇传统价值观念 D.革除社会陈规陋习12.1945年10月,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三级普选,选举结果如下表:组成数量与比例边区议员总数共产党员国民党员救国会员无党派人士数量(单位:人)1706119189所占比例100%35.88%11.18%0.59%52.35%据表可知()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B.人民民主专政已建立C.中共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 D.各阶层利益获得保障13.1952年3月的《淮海报》,报纸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有“最可爱的人”“帝国主义细菌战”“互助组定丰产计划”“农业生产”等等。这说明()A.社会生产关系需要变革 B.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C.国家治理能力面临考验 D.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14.1979年,连续9年亏损的广东省清远县氮肥厂实行上交利润承包后,实现全县工业生产值增长12.2%,利润增长2.5倍,是广东省利润增长最高的一个县。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国企改革的局部试验和探索C.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推动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释放活力15.恰塔尔·休于遗址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人口可能有5000—10000人。除房屋外,还有神庙之类的建筑。一些建筑的墙上有描绘狩猎的壁画。城内的居民主要是农民,饲养牛羊,种植小麦、大麦等农作物。由此可知,恰塔尔·休于遗址时期()A.社会分工初步发展 B.游牧经济占据主导C.文明国家已经形成 D.贫富差距日益扩大16.有学者认为,“这个时期的交流绝非是希腊文明单纯的影响东方文明,恰恰相反,东方各种文明对希腊文明都有较大的贡献。希腊文明一方面具有希腊文明为基础的统一性,也具有地域特色的差异性。”这反映了()A.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B.文明多元发展格局的形成C.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D.统一性与差异性辩证结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明代在贵州设置卫所,大力推行军屯、民屯、商屯等举措,在“移民实边”“开中”,以及“调北征南”等行动中,大量的中原汉族人口移居贵州。清初推行“奖励开垦”和“与民休息”政策,对移居贵州的人口进行照顾和优待。从总体上看,贵州移民主要有仕宦任职、军事镇戍、流放滴迁、商屯募集,以及民间的自由流动等,在民族构成上,官方组织的移民主要以汉族人口为主,同时也包括部分少数民族人口。——摘编自敖以深《外力植入与内生发展》材料二正是这些卫所、驿站和众多汉族移民的进驻,保障了明王朝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统治及贵州改土归流的顺利进行。迁来的汉民不仅带来大量的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和耕作技术。以众多的卫所府县为中心,形成许多集市,贸易活跃。到贵州任职的流官,大都是科举出身,受到儒家教育的长期熏习,到任后即把“用夏变夷”视为己任,大力发展教育。贵州当地的土著少数民族受中原强势文化的熏染,风俗渐同中华。如石阡府“悉被华风”,黎平府“衣冠习尚一同华风”。——摘编自吕善长、张明《明代贵州的移民及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贵州移民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贵州移民的历史影响。(9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中国古代的社会秩序被看作是道德秩序,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就建立在仁义观的基础之上。从仁义出发,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主张实行“为政以德”的“德治”和“仁政”,认为道德教化比政刑压制有更大更好的社会效果,因为政令法律虽然可使百姓不敢犯罪,但并不能使他们知道犯罪可耻,用道德教化和礼仪约束,就能使百姓知道犯罪可耻而不愿犯罪。由此,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反对“以法为本”“不教而杀”。但并不否定法律的必要性,当道德教化不起作用时,就要诉诸法律使用刑罚。法律只是实行道德教化的辅助手段,即“德主刑辅”。从仁义观出发中国传统法律思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重义轻利”,主张节制,甚至消灭物质利欲。所以古代中国的法律是实现道德价值的手段和途径,法律的价值体现为道德价值。——摘编自李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礼的秩序》(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治理念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法治理念对当今法治建设的启示。(6分)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近代中国独特的社会救助思想与当时充满矛盾而复杂的社会环境紧密关联,随着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业逐步兴起,以地方乡绅和商贾为主的民族资产阶级成长起来,他们传承互帮互助的救济美德,推动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并涌现出一批慈善家,如熊希龄、郑观应、盛宣怀、张謇、经元善等。这些慈善家主张“实业救国”,并开创或参与慈善事业。其中经元善提出“救急不如救贫”,熊希龄重视灾后孤儿安置、创办香山慈幼院,这些举措扩大了慈善救助的影响,为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想的实践树立了典范。——摘编自曹述蓉、侯国凤《社会福利视野下的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研究》材料二张謇慈善公益思想最为显著的一大特点,是将慈善事业纳为整个改良社会的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视之为具有深远政治意义的一项活动。这种深刻的认识,应该说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张謇认为,慈善事业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等各项致强救亡的举措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903年他从日本考察回国以后,就开始将其以往所主张的村落主义与具有近代观念的地方自治结合起来,强调地方自治必须与发展慈善、实业、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社会救助思想产生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謇的慈善公益思想。(7分)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概念在近代提出并不断丰富发展,在现代史上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以下材料列举了近代以来部分时期中华民族的内涵。时间中华民族内涵1902年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华民族”概念。他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1912年孙中山明确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一经诞生,即迅速传唱于大江南北,警醒各族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内涵,阐释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形成、多元一体、独立自主、捍卫统一、内聚力强的民族实体。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将“中华民族”写入宪法。请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历史时期,结合中国近现代相关史实,围绕中华民族内涵,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12分)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