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精准教学2024年12月高三联考语文内容板块选材题序考点题型分值难度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客观题3中蔡华玲《共建2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客观题3中“熟人社会”》信息类陈丹、杨峥威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客观题3中阅读《如何打造4分析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主观题4中“熟人社区”》5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观题6中难6分析文章内容客观题3中李青松《一株7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客观题3中难文学类古树的背后阅读(杂记)》8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主观题4中9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主观题6中难10文言文断句客观题3中《史记孔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世家》11客观题3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文言文《史记·老子阅读韩非列传》1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客观题3中难《韩非子·用1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主观题8中难人》14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主观题3中古代诗歌吴儆《寓壶源15鉴赏古代诗歌客观题3中阅读僧舍三绝》16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观题6中难陆游《临安春名篇名句雨初霁》17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填空题6中默写《论语·泰伯》语言文字18变换句式主观题5中与树木相关运用Ⅰ19语言表达综合分析主观题4中20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客观题3中语言文字与河水相关21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主观题4中运用Ⅱ22辨析并修改病句主观题4中与阅读Ⅰ关写作联,“附近”23书面表达作文题60中难的消失第1页共9页{#{QQABAYaEoggoABJAAQgCEwUyCEGQkhCCASgOhEAIsAAAyRFABAA=}#}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不同主体的共同……的首要前提”错误。由材料一第5段“找到不同主体利益诉求中的最大公约数,是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前提”可知,共同利益诉求是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前提而非首要前提。B项,“无法产生基于地缘……的熟人”错误。由材料二第2段“但在一些特殊的小区,如老城区平房区、回迁房社区、单位家属院等,也有不少基于地缘、血缘、业缘等关系组成的熟人”可知,城市社区中有基于地缘、血缘、业缘等关系组成的熟人。C项,“就能走出……这一困境”表述过于绝对。由材料一第3段可知,仅通过数字社区、“网上的熟人”,无法走出“附近的消失”这一困境。故选D。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保持居住空间和结构秩序的稳定”错误。由材料一第2段“在城市社区中创设熟悉空间,将一致的价值目标、相互认同的社区精神、稳定的结构秩序贯穿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全过程”可知,“保持居住空间的稳定”理解有误,应是“创设熟悉空间”,打造“稳定的结构秩序”。故选A。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都提出要从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中汲取优质元素共建当下‘熟人社会’”错误。材料二并没有提出要从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中汲取优质元素。故选A。4.句子①形象生动,“失去了灵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独自打保龄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城市社区的主体之间缺乏交流、信任、合作的特点,引出后文对“附近的消失”的论述。句子②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将城市社区与农村的“熟人社会”进行比较,突出了城市社区有别于农村“熟人社会”的特殊性,即缺乏血缘纽带联系、人口流动性强、生产生活中的互动需求较少。(每点2分,效果和解说各1分,答对两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画线句子①,“失去了灵魂”赋予了城市社区人的情感状态,以“独自打保龄球”喻指彼此陌生的现代城市社区居民之间的相处模式,说理形象生动,描述了城市社区居民之间缺乏信任和合作的状态。画线句子②将城市社区与农村“熟人社会”进行比较,让二者之间的差别更加明显,突显出城市社区有别于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5.①具备情感认同:社区主体之间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彼此信任,有一致的价值目标、相互认同的社区精神,对社区有归属感。②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社区发展:能够用多种技术手段打造数字社区,为居民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社区服务,实现居民间的有效沟通、资源共享。③持续交往互动:通过巩固扩大熟人圈子、组建网络社群、参与社区活动等,社区中不同层面的居民能够互相认识,互动互助,并拥有持续交往的意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两则材料都是在讲如何构建、打造城市社区的“熟人社会”,可以结合两则材料中构建城市社区的“熟人社会”的措施会得到怎样的成果来归纳其特点。由材料一第2段可知,城市社区的“熟人社会”有“一致第2页共9页{#{QQABAYaEoggoABJAAQgCEwUyCEGQkhCCASgOhEAIsAAAyRFABAA=}#}的价值目标、相互认同的社区精神、稳定的结构秩序”并“以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整体推进社区持续发展”。材料一第6段中“面对现代社会……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社区服务”论述了信息技术推进下社区发展的特点。综合材料二的内容可以归纳出城市社区的“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相对密切和稳定的互动关系,并能够持续交往。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这些措施彻底解决了古柏衰弱的问题”错误。这些措施为古柏腾出了空间,改善了它的生长环境,但不能说这些措施彻底解决了古柏衰弱的问题,该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D项,“文章的语言平实自然”以偏概全。文章在描写古柏和介绍古树文化时,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古柏树冠巨大,密叶浓郁,如天然华盖聚气巢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松’的构成为什么是‘木’和‘公’;比如……天坛里为何多为侧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富有文采。此外,“展现了古柏的历史文化背景”说法错误,该句主要说明了古柏西北面的环境状况。故选D。8.①职业责任感:胡玉民作为新城子镇林业站站长,保护古树是他的职责所在,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责任感。②对古树的热爱:他多年来一直关注着九搂十八杈古柏,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它能健康生长。③意识到古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他深知这株古柏历史悠久,是活着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④重视古树的科研价值:他认为古柏体内存在着没有被破译的生命密码,因此捡拾柏籽交给林业科研部门研究。(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对胡玉民保护古柏这一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答题时需要从文本中寻找具体的事例,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胡玉民是新城子镇林业站站长,自1986年工作起就坚守岗位,一遇恶劣天气就惦记着这株古柏,这表明他的职业责任感很强。胡玉民多年来一直关注着九搂十八杈古柏,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参加工作第一天就与古柏合影,并且在古柏出现问题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他对古柏的热爱不仅仅是因为工作要求,更是出于对这株古树的珍视和喜爱。他深知古柏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因此努力保护古树,使其能够继续见证历史的变迁。同时,他捡拾柏籽送给林业科研部门,这是因为他认为古柏体内存在着没有被破译的生命密码,他希望繁育出更多的小苗为古柏研究做贡献,这体现出他对古柏科研价值的重视。9.①树根深藏地底,人的眼睛看不见,(1分)但树根的生长状况决定着树的生长和健康,古柏能存活三千五百年,且至今仍焕发勃勃生机,离不开其强大的根系在地下的支撑。(2分)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基础往往决定着其外在的表现和发展,(1分)就像古柏潜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让它被人们保护着健康生长,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也得以延续。(2分,答出“保护”“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第3页共9页{#{QQABAYaEoggoABJAAQgCEwUyCEGQkhCCASgOhEAIsAAAyRFABAA=}#}对“正是看不见的东西决定着看得见的东西”这句话进行理解,需要从文章中寻找具体的事例和相关表述,然后分别从树的生长角度以及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关系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从树的生长角度进行理解:文中提到树根深藏地底看不见,但九搂十八杈古柏能存活三千五百年且生机盎然,靠的是强大的地下根系的支撑;虽然我们看不到树根的具体形态和生长过程,但它们在地下不断延伸、扩张,为树提供了稳定的支撑和充足的养分,使得古柏能够茁壮成长。从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关系角度进行理解:这句话可引申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基础往往决定着其外在的表现和发展。九搂十八杈古柏承载着诸多的信息,是活着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它的这些内在本质和价值虽然肉眼不可见,但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古树的认知和态度。如人们拆除影响古柏生长的道路和建筑物、制定养护方案等都是出于对古树的保护。而古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也通过人们的保护措施得以延续。10.BE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今王不用”是主谓结构,意思是“如今大王不任用(他)”,句意完整,所以应在B处断开;“久留而归之”意思是“(让他)在秦国留的时间长了,再放他回去”,“而”表顺承,C处不能断开,“归之”是动宾结构,应在宾语“之”后,即E处断开;“遗患”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是断句的标志,所以应在G处断开。故应在B、E、G三处断开。1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的能力。B项,“意思不同”错误。《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的“疾”也是“痛心”的意思,两句中“疾”字的意思相同。故选B。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韩非迫不得已只好请求出使秦国”错误。根据“乃遣非使秦”可知,是韩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并非他自己请求出使。故选C。13.(1)把他从监狱中解救出来并举用他,和他交谈了三天后,把掌政大权交给了他。(译出大意给1分;“起”“累绁”“授之以政”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用存在隐患的臣子去侍奉孤立的君主,这就叫作危险。(译出大意给1分;“隙穴”“事”“独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起”,举用,征聘;“累绁”,监狱;“授之以政”,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政授之”,意为“把掌政大权交给了他”。(2)“隙穴”,比喻隐患;“事”,侍奉;“独立”,孤立。14.①李斯与韩非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韩非,对他怀有嫉妒之心,并在秦王面前诋毁他。②李斯诋毁韩非最终会助韩而不助秦,认为韩非为客不忠,建议秦王处死韩非,不留遗患,并最终毒死韩非。③李斯和韩非同为客卿,李斯为自己能留在秦国而上《谏逐客书》,却谋害韩非。(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第4页共9页{#{QQABAYaEoggoABJAAQgCEwUyCEGQkhCCASgOhEAIsAAAyRFABA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题干共有三句话,可分为两个层次。第1句话提示考生联系教材,回顾李斯《谏逐客书》的相关内容,第2句话和第3句话提示考生从“同为客卿”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结合材料二中李斯嫉妒、诋毁、毒死韩非的行为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二第1段中“韩非者……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可知,李斯与韩非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韩非。根据材料二第3段中“李斯、姚贾害之,毁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可知,李斯认为韩非为客不忠,认为韩非最终会助韩而不助秦,建议秦王处死韩非,不留遗患,并最终毒死韩非。根据李斯写《谏逐客书》的目的以及他对待韩非的做法可知,李斯为了自己能留在秦国而上《谏
东北三省精准教学2024年12月高三联考 语文 答案(详解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东北三省精准教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2024-12-05 18:18
8页 -
东北三省精准教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英语试卷
2024-12-05 18:18
4页 -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2024-12-05 18:19
6页 -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2024-12-05 18:19
4页 -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2024-12-05 18:19
7页 -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2024-12-05 18:19
5页 -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12-05 18:19
5页 -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2024-12-05 18:19
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