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中2024-2025-1高三年级历史学科二月考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规定的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第Ⅰ卷(44分)一单选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1.下图是仰韶文化的船形彩陶壶。壶口呈杯状,壶身造型像一只小船,且两侧都画有类似鱼网的图案,给人一种正在撒网捕鱼的画面感。这体现了()A.长江流域先民以捕鱼为生B.陶制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D.原始文化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公元前312年,燕昭王曾筑“黄金台”,以真金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燕昭王此举()A.为争夺春秋霸主创造了条件B.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D.保障了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3.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A.有利于国家的大一统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4.明嘉靖(1522—1566)后期,官方调查了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有学者据此统计出当时沿海各地卫所军队实际人数占应有员额的比例,如图所示。该图反映的现象主要缘于()A倭寇问题严重B.户籍制度缺乏弹性C.卫所管理混乱D.沿海经济发展不均5.清朝调度国计民生,常从有余省份的银两中指拨一部分解运到不足省份,名曰“协济”。‘1861年之后“惟山西年清年款,他省多不能依限报解,且有逾限不解者”。这反映当时()A.国家权力下移B地方经济发展失衡C.中外关系紧张D.太平天国运动发展6.下图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A.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C.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D.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7.1942年9月,毛泽东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借用孙行者化身小虫战胜铁扇公主的故事强调:“目前我们须得变·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其目的在于()A.开展大生产运动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C.贯彻“三三制”原则D.落实精兵简政政策8.1946年8月至10月,解放区有30万翻身农民为保卫土改果实、保卫家乡而参军,出现了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争先、村干带头踊跃参军的感人景象同时,民兵也有很大发展,各解放区有300万至400万农民参加了民兵。这()A.得益于《中国土地法大纲》实施B.反映了国民党重点进攻失败C.说明国共两党军事实力趋于平衡D.体现了解放区建设效果显著9.1949年,我国政务院明确了在国庆、建军纪念日等节日的放假规定,以利人民开展纪念活动。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将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的通告。这些措施旨在()A.增强人民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B.丰富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C.应对东亚地区的战争局势D.清除帝国主义势力的影响10.据统计,1966—1975年,全国共内迁项目380个、职工14.5万人、设备3.8万余台,11个三线省区共投资1173.41亿元,从而形成了西南机械工业基地、华中机械工业中心和汉中、天水、银川、西宁工业区等一批新的、各具特点的工业中心。这表明三线建设()A.改善了地区间的经济布局B.助推了中西部脱贫任务的完成C.意在优化中西部产业结构D.奠定了工业化建设的初步基础11.改革开放初,全国有几千个乡村坚持不分田到户,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土地、人力以及政治资源兴办乡镇企业而富裕起来,如河南南街村,北京窦店村,江苏华西村等。这说明()A整合资源是农村改革的关键B.农村经济发展路径的多元化C.城乡经济实现均衡协调发展D.乡村振兴战略进程逐渐深化1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史学界亚非拉史研究力量雄厚,成果颇丰。1979年以后,非洲、拉美以及日本以外的亚洲史研究开始萎缩、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亚非拉史研究重新兴起热潮。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外交政策方针的调整B.与亚非拉关系的变化C.第三世界地位的变化D.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13.下图为历史上某一次人口迁徙事件,该事件()A.增强了希腊文化的影响B.推动了种姓制度的形成C.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D.利于佛教印度教的外传14.自6世纪末开始,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国,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共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据此可知()A.斯拉夫人促进了大陆法系的形成B.北方族群文化逐渐占据主流地位C.习惯法逐步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D.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15.“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对欧洲的现实威胁使得基督教徒国家必须同时面临来自国内、,其他基督教徒国家和基督教世界以外的多重压力,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崛起中的民族君主国最应优先考虑和最高的国家利益。”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的扩张()A.加重了欧洲各国的民族危机B.有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C.促进了基督教国家间的联合D.加速了欧亚文明的融合16.12世纪下半叶英国建立正常的巡回审判制度后,“巡回法庭把越来越多的重要案件从郡长手中抽走,纳入自己手中。……他们侵入到贵族领地内,甚至侵入到独立于郡法庭或百户区法庭之外的特许领地和庄园,审查它们的决定,干预它们的判决”。这些做法意在()A.确立法律至上原则B.扩大王室领地C.瓦解封建庄园制度D.强化国王权力17.中世纪英国某市商人行会规章规定:除基尔特会员之外,任何人皆不得购买蜂蜜、油脂、腌青鱼、磨石、生革、生皮,或任何种类之油,亦不得开设酒馆;违反此项禁令者,一经查明属实,应即没收其货物归于国王。这反映该市()A.工商业经营范围大受限制B.工商业者遭受国王的盘剥C.工商业自治得到王权支持D.工商业发展导致行业垄断18.近代史上,西方一些国家往往这样做:在海外地区的海图和地图上“先傲慢地描绘一个地区,并强加上一个欧洲来源的名字,然后就等同于宣示了对其之所有权”。这一做法()A.避免了列强之间的纷争B.缓和了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C.体现了殖民扩张的本质D.确立了“有效占领”的原则19.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较为强大的同盟,~然而,随着这些帝国城市大部分转信新教,其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材料有助于说明,宗教改革促成()A.德意志人宗教信仰自由B.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C.帝国城市获得主权地位D.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20.1669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设立了多达1800盏街灯,由专门点灯人负责运营,且雇佣市民进行巡逻,城市里少有犯罪和骚乱。同期,伦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灯笼的光辉之中。17世纪末,欧洲人第一次驯服了夜晚。据此可推断()A.海外扩张繁荣西欧经济B.科学发展拓展人类活动空间C.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D.工业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21.美国《独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话:“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没有出现在定稿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奴隶贸易B.《独立宣言》否定了天赋人权的观念C.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存在分歧D.北美黑人的公民权利得到了法律承认22.如表是19世纪中期部分英国部级机构建立的时间表,对表格中的信息说明正确的是()部门名称建立时间济贫部1847年公务部1852年殖民地事务部1854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署1899年A.各类部门的建立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得以确立C.文官制度的确立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D.工业革命使英国政府职能进一步扩展第Ⅱ卷(56分)二、材料分析题(23题20分,24题21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殷商的邮驿是我国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组织的邮驿制度,周朝邮驿制度开始发展,春秋战国时基本建成邮驿网络设施,秦朝时诞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法———《秦邮律》,汉代邮驿制度明确统一称“驿”,魏晋南北朝《邮驿令》颁行,邮、驿二字并用。隋唐邮驿规模空前,管理严格有序,宋朝创设了昼夜兼程的急递铺,元朝急递铺变为办理中央官衙文书传递的常设机构,明朝出现了商办民用的民信局,清代集历代邮驿之大成,融交通与通信为一体,克服了前代邮驿制的种种弊端。——摘编自《中国邮驿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材料二1840年以后,随着开放口岸渐趋增加……列强开始私设“客邮”。为挽回“面子”和避免列强所交信件丢失,清政府决定创办近代邮政。1866年,总理衙门将此项任务交付海关办理。到1896年,全国24处设有海关的口岸基本上都开办了海关邮局。大清邮政建立之初,体例上归海关税务司管理,以海关区域为邮政服务区域,称为“邮界”。随后,相继开办了信函、明信片、贸易契、印刷物、包裹等多项业务。截止1906年,大清邮政已具备近代邮政的基本功能。同年,清政府成立邮传司,隶属邮传部,并于1911年正式从海关手中接管邮政总局。——摘编自《近代邮政与中国社会之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邮驿制度发展的特点和并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国邮政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10分)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世纪至18世纪,西欧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三角航程构筑起大西洋经济体系,形成了“大西洋世界”。在大西洋沿岸各国和地区间,欧洲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美洲提供原材料和农产品,而非洲提供劳动力。通过这样一个巨大的商路网,商品有规律地流动着,大西洋周边地区的距离越来越近。到18世纪中叶,曾经繁荣的地中海周围的城市呈现出衰败与萧条的景象,而巴黎、阿姆斯特丹与伦敦一改1500年时的旧貌,焕然一新。——摘编自《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观点一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住贫民窟,降低其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观点二创造了许多充满机会的城市,给千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给予他们较大的自由,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材料三《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第一编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第二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一)优势的基础第十章科学革命第十一章工业革命第十二章政治革命……——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近代早期“大西洋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9分)三、论述题(15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祖国-母亲”是民族国家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中最为常见的话语象征,它塑造了公民的国家认同。下表是“祖国-母亲”这一隐喻在中国近现代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喻象典型代表“弱者的母亲”1925年闻一多《七子之歌》:“祖国母亲”丢失了孩子,是“骨肉分离”的受难者。“受辱的母亲”1937年胡风《为祖国而歌》:“侮辱”“苦难”“眼泪”“呻吟”“蹂躏”“屈辱”等都是那一时期“祖国母亲”隐喻的关键词。“新生的母亲”1959年巴金《我们伟大的祖国》:“这十年来我们创造了多少移山倒海的奇迹!……做儿女的并没有辜负这位返老还童的母亲,我们伟大的祖国也为了儿女们的幸福一直不停地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
2024-12-13 00:27
8页
-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答案
2024-12-13 00:27
2页
-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
2024-12-13 00:27
12页
-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答案
2024-12-13 00:27
6页
-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
2024-12-13 00:27
10页
-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4-12-13 00:27
10页
-
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5届高三摸底考试技术答案
2024-12-13 00:32
2页
-
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5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答案
2024-12-13 00:32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