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答案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答案
格式:docx页数:5页大小:34.2 K上传日期:2024-12-28 15:14浏览次数:98 侵权/举报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1.(3分)B【解析】B.“只有……才……”条件和结果关系倒置。材料中说的是“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从而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2.(3分)D【解析】A.“因此,乐比礼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地位更高。”分析有误,文章说“礼之本在于音乐的精神。”是说礼和“乐”二者的关系,但是全文并没有具体语句比较社会中二者的地位,因此“乐”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更高没有依据。B.“界限清晰”错误,原文“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可知,界限并不清晰。C.“自动形成的秩序”错误,原文“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可知,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3.(3分)D【解析】A.廉颇负荆请罪,是出于内心的羞愧,体现了廉颇心中的道德意识,不属于“礼”。B.“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属于“法”。不属于“礼”,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C.礼让女性即女士优先,是女士第一或女士先行的意思,是国际上公认的一条礼仪原则,发源于西方,不是中国的传统,不符合材料二中“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4.(4分)①体现了礼的秩序条理,天子、诸侯、大夫在使用“鼎”和“簋”在种类、数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种类和数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贵族等级的高低,体现的是礼的秩序条理;②表现出政治的权威,“天子可享用九鼎八簋”表现出政治的权威,是中央政权的象征;③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爱,表现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体现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鼎能表象天地人,体现天地人的和谐有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5.(6分)①材料一从艺术/文化/社会生活的角度(1分),讨论了“礼”的内涵(“礼”是构成社会生活的秩序)(1分)和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影响(1分);②材料二从实践/社会学的角度(1分),讨论了礼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行为规范/秩序管理(1分),以及它与法律道德的区别(1分)。(每点3分,共两点,每一点中角度1分,分析2分)6.(3分)D【解析】A.“深深地感到自己当年对‘香雪’们的认识还比较肤浅”错误。根据原文“但作为写作者的我,总觉得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可知,并非是说当年认识肤浅,只是思考的角度不同。B.“香雪的原型则是作者当年房东的女儿”错误。根据原文“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了”可知,文中没有表示香雪的原型是作者当年房东的女儿。C.“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思想境界和认知水平”错误。文中说香雪的行动是“初次向着外界文明进军”,不能说她超越年龄的思想境界和认知水平。7.(3分)A【解析】A.“详细描写了她的动作和神态”错误。根据原文“她冒险跳上火车去做交易,交易成功,火车也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里回到她的村子”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如冒险跳上火车、从火车上下来等)和环境描写(黑夜的山风里),没有神态描写。8.(4分)①对从未出过家门的她而言,跳上火车与陌生人交易大胆且充满未知风险。②交易后被载到下一站,独自夜归面临诸多危险,后果充满不确定性。③体现了香雪的勇敢和冒险精神,也反映了她对梦想的执着追求。(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接近即可。)9.(6分)①火车在《哦,香雪》中是连接深山与外界的象征,带来物质与精神的新奇。②文明在作品中与火车紧密相连,火车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流,更是文明的传播。③火车的出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这种暴力是一种强制的不由分说的力量,虽然间接,但对山村原有的淳朴价值观产生了冲击。(每点2分)10.(3分)BDG(每处1分,共3分)11.(3分)A【解析】前者是“相信”,后者是“确实、实在”。12.(3分)B【解析】“直接指责王安石”有误,应该是间接指责王安石。13.(8分)(1)(4分)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却不敢说,用诗来讽谏,希望有益于国家。(“便”“庶”各1分,大意2分)(2)(4分)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吟咏后赠送给她,全诗共六百一十六个字,命名为《琵琶行》。(“因为”“凡”各1分,大意2分)14.(3分)①任杭州通判时,常常设法使新法有利于百姓;②任密州知州时,拖延实行手实法,直到朝廷撤销了它;③任湖州知州时,用诗来讽谏对百姓不利的事。(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15.(3分)C【解析】“报国无门,对统治者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错误,颈联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前后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16.(6分)①羁旅漂泊之苦。《南征》中的颔联表达了诗人躲避战乱,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偷生落泪之苦;《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写出了诗人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苦。②年老体病之苦。《南征》中的“老病”一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异乡之苦:《登高》中的“百年多病”表现诗人年老多病之苦。③孤独之苦。《南征》中的“未见有知音”,《登高》中的“独登台”,都有孤独之意。(每点2分,理解准确、恰当即可)17.(6分)(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气吞万里如虎赢得仓皇北顾(3)无边落木萧萧下周公吐哺(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18.(3分)A五谷丰登B摇摇欲坠C浑身解数(每空1分)19.(3分)B【解析】“艺高胆大”说明技艺高超,与文段中“走起路来故意歪歪扭扭”衔接紧密。20.(5分)是一匹坐北朝南像跑也像跳更像飞差不多像人一样立了起来的绛红色的马。(中心词必须是“马”,否则不给分,后面四个定语各1分)21.(6分)甲:一旦获得了释放就会疯狂乙:它象征城市的速度(每处3分)22.(3分)①“性命”在文中指被压抑在石头内部的灵魂,代表了生命的力量和活力。②第一次出现强调石头内部有生命,第二次出现说明这些生命被压抑太久,一旦释放就会疯狂,③第三次出现则通过马的畸形体态和狂暴情绪来展现这种被压抑的生命力的爆发。(每处1分)23.(60分)【写作指导】在写作时,要写出劳动之“苦”和劳动之“美”的辩证关系。选用事例时不要将“劳动”的范围局限于诸如打扫卫生之类的日常活动,要结合时代热点写出新时期劳动者的美,包括从劳动模范形象到时代领跑者的先进典型,从传统的农民、矿工、钢铁工人等形象,到医生、教师、文化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形象,再到快递小哥、奔波在城市中的年轻一族等。【立意参考】1.在劳动的“苦”中感受劳动的“美”。2.唯有辛勤劳动,心怀劳动之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传播劳动精神,在新时代书写劳动之美。作文评分量表(满分:60分)基础等级40分一等(40—36分)二等(35—30分)三等(29—20分)四等(19—0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符合文体要求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具体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较通顺字迹较清楚符合文体要求基本切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不够具体感情基本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不够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偏离题意中心不够明确内容空泛感情虚假条理不够清楚语病多字迹难辨不符合文体要求发展等级20分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有创意较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较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材料较丰富形象较丰满词语较丰富句式较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较有意蕴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较有独到之处,较有个性特征【说明】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评分点,不要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③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④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偏后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后来凭借推荐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听说此话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相信此语。苏轼看到王安石辅助神宗用独断专行来处理事务,因此在考试进士策问时出题,以“晋武帝平吴因独断而成功,苻坚进攻东晋因独断而灭亡,齐桓公专任管仲而成就霸业,燕哙专任子之而失败,事情相同而效果相反”作为题目。王安石大怒,叫御史谢景温论奏他的过失,彻底审查却一无所得,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做了杭州通判。高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苏轼拒绝使者并说:“高丽对本朝称臣,但不接受我们的年号,我怎么敢接受!”使者换了写熙宁年号的书函,然后才接受。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期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寺实行手实法,不立即实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吃惊地说:“您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撤销了它。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了梁山泊,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力听命。”雨日夜不停地下,苏轼在河堤上搭建住所,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却不敢说,用诗来讽谏,希望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把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很久不能判决。惟有神宗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宋仁宗刚开始读苏轼、苏辙的策论,回到后宫中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子孙后代找到了两个好宰相。”宋神宗尤其喜欢苏轼的文章,称赞苏轼是天下奇才。但是一直到去世,苏轼也没有得到重用。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享年六十六岁。材料二:何武所到之处,都没有留下显赫的名声,但他离开之后,人们就会思念他,这就是所谓的“遗爱”。君子遵循义理去行动,穷尽全部的义理就停止,顺应外部事物去作为,没有外部事物需要面对时就恢复到从前的自己,哪里需要什么显赫的名声!东海徐君猷,以朝散郎的身份在黄州当政,他从不发怒,而百姓也从不犯上;他从不去考察,而官吏也不欺上;终日没有事,只是吹着口哨唱着歌。每年春季,与眉阳的苏子瞻在安国寺游玩,在竹林间的凉亭下喝酒,采摘亭下的茶,把它们煮好后一起啜饮。徐君猷离任,安国寺的僧人继连想给凉亭起个名字。苏子瞻为它取名“遗爱”。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