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年级模拟一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1.“羌”作为族群称号,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后逐渐成为中原人对西方“异族”的一个概念。某历史学者指出,从商朝到汉晋,中原人心目中“羌”的概念发生了向西的漂移。观察下图,“羌”的概念向西漂移反映了A.华夏边缘不断扩展 B.少数民族逐渐西迁C.华夷之辨的观念强化 D.周边地区落后于中原2.汉代的合浦港(广西北部湾)陶瓷窑址群,出土了夹砂陶、彩陶及青白瓷等残片,这些陶瓷片有彩绘的鱼纹、水波纹等图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等地出土的陶瓷样式与此一致。这体现了,当时A.陶瓷成为主要外销产品 B.海上丝绸之路已开通C.朝廷插手经营商业贸易 D.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3.南朝名士交会,每以策试争胜为乐事,一改旧时崇尚清谈之风。士族之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幼精研经史文学,求以对策考试入仕为官,因此由察举与学校入仕者日益增多。这反映该时期A.门阀士族势力趋于衰弱 B.九品中正制逐渐转型C.考试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D.政权的阶级基础扩大4.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孝文帝诏令,官员上朝时不准使用鲜卑语,若有违者,免其官,后来考虑到年龄已经较大的大臣学习汉语比较困难,故又作一规定:“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表明孝文帝改革A.具有坚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 B.借鉴了中原先进的政治文明C.消除了朝廷内部保守派势力的阻碍 D.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5.《水轮赋》中对古代某种生产工具的记载如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俄宛转以风生”。该工具的使用A.带动了劳作方式的变革 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C.标志着耕犁技术的成熟 D.推动了冶铁技术的进步6.元代兴起一批市镇。例如,直沽口设有接纳运河与海运物资的漕运机构与粮仓,延祐三年(1316)改为海津镇。刘家港本为草莽之地,成为海运的主要起运港口后,很快就发展为“番汉杂处,闽广混居”的繁荣市镇。这类市镇兴起主要是因为A.南北经济差距拉大 B.运河取直航程缩短C.交通方式创新发展 D.造船航海技术发达7.明朝《折狱新语》记载一则案例,邵阳人李朝华状告侄子李正风盗窃自己的东西。地方官审判时首先批评李朝华,忘其侄所自出其兄,亲亲之义安在哉,后涉事双方和解,地方官仍判决当庭杖责李正风,为了让其知有尊卑。该案例说明,明朝A.司法审判渗透礼制教化思想 B.儒家思想保证了审判公正C.官员随意支配刑事案件判决 D.乡约与法律冲突日趋明显8.下表为“光绪朝历年财政收支表节选(单位:两白银)”,结合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时间出口额进口额税收财政收支187568,912,92967,803,24711,968,109+13,077,791188996,947,823110,884,35521,823,762+7,887,7391900158,996,752211,070,42222,873,986-29,199,6841904239,486,683344,060,68031,493,156-73,080,8411907264,380,697416,401,36933,861,346-118,159,326A.列强加大对华倾销力度 B.中国近代化成就凸显C.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D.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9.康熙时期,南郑人朱英若捐资设立义渡,创建桥船会。其子朱之茂经营桥船会数十年,“南通北达,利济行人”。乾隆年间,朱之茂得到官方旌表,其事迹被收入当地县志。据此可知,当时A.宗族救助成为救济主要形式 B.民间组织自发参与社会救助C.政府组织人力加强社会保障 D.乐善好施成为民间社会风尚10.毛泽东在某一报告中指出,应该“按照市场需要的原则,发行适当数目的纸币,吸收群众的存款,贷款给有利的生产事业,有计划地调剂整个苏区金融,领导群众的合作社与投机商人作斗争”。这一论述旨在A.应对国统区金圆券改革冲击 B.保障土地改革的顺利开展C.推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D.促进国民大革命取得胜利11.1979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中间,普遍地、深入地、大张旗鼓地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和检查民族政策的重点是克服大汉族主义,这是当前调整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关键”。由此可知,当时我国A.加快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改造 B.保障少数民族高度自治C.民族工作成为党中央工作中心 D.民族工作逐渐拨乱反正12.1992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积极大胆地做好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选拔年轻干部要搞“五湖四海”,不局限于党政机关,尤其注意从大型企业、经济科技战线发现优秀人才,可跨地区、跨部门交流使用。该通知旨在A.实现干部管理的科学化 B.加快干部队伍的新老更替C.提高人才的社会流动性 D.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支撑13.R&D经费,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是指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下图为1978年—2009年中国自国外技术引进经费和R&D经费投入情况,这反映出,我国A.对外开放格局向纵深推进 B.现代企业制度效益凸显C.科技发展独立性不断提升 D.科技水平位于世界前列14.下图2004~2018年间中国平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布图(单位:%)这表明中国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综合考虑所有投入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的产出效率,同时考虑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因素。A.传统农业已完成了升级换代B.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C.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显著提高D.多因素综合作用解决了粮食供给的问题15.1802年,罗伯特·皮尔在英国下院提出了《学徒工健康与道德法案》,责成厂方为学徒工开设读书识字班,并从教区牧师和法官中选派工厂视察员,监督读书识字班落实情况。这折射出当时英国A.代议制发展加速现代教育转型 B.初级教育落后于欧美其他国家C.国家重视提升民众的职业素养 D.工业革命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16.海湾地区产油国的石油收入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繁荣”中激增,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10%—20%,然而1980—1986年国际油价下跌导致它们的石油收入锐减,国内生产总值也迅速下滑。这主要是由于上述产油国A.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B.缺乏经济自主权C.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D.未建立协作组织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到黄河流域的落后少数民族为了巩固其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往往会积极主动地接受比较先进的汉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典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却不然,在很大程度上,汉族封建政权用武力来强迫少数民族接受先进的汉文化。如山越族、诸蛮族都是在不断地征服下被同化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化运动,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长江流域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为其提供了无限的生存空间,因而,当大部分蛮夷被融合之时,仍有一部分蛮夷留在山区,依其自然条件而顽强地生存着。至明清时期,“山深而地险,犹有不尽归化者”。——摘编自王锋《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民族大融合初探》材料二宋朝时期,士大夫们“夷夏大防”的观念日益强烈,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严明华夷之别,试图将“夷狄”彻底隔绝于“中华”之外。成书于北宋的《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就出现了“盖夫本末不顺而与夷狄共事者,常见其祸,未见其福也”等言论。南宋朱熹及其弟子赵师渊所撰《通鉴纲目》一书,更是将魏晋时期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十六国皆划入“僭国”一类。在宋朝此类观念的影响下,一批强调以宋为尊的元代史书先后面世。后随着元代士大夫对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的了解更为深入,“华夷有别”“独尊宋统”的狭隘史观被逐渐摒弃,产生了“三史皆为正统”的观念,认为辽、宋、金地位平等。1343年,元代三史总裁官脱脱作出决断,将“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为辽、宋、金三史的书写方针。这一举动标志着辽、宋、金正统史观的最终确立,使三史义例之争终于告一段落。——摘编自曹流、田野《正统与交融——辽、宋、金正统史观的创立与元修三史中的民族交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元修史立传观念的变化。(8分)18.【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与变迁】(12分)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在不同阶段社会成分图【注】①1956年的党员构成,从党员的文化水平看,文盲党员由1949年的69%下降到28.4%;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占17%,其中大专以上占1.05%。②1978年,文盲党员占11.9%,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占41.57%,其中大专以上占2.89%。③2000年,文盲党员占2.5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占21.1%,其中研究生占0.64%。——摘编自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社会成分的历史考察》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党之初曾积极发展工人党员来壮大自己的队伍。然而,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以及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只注重发展工人党员、忽视农民和其他阶层先进分子入党所遭遇的挫折教训表明,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不能局限于自己的阶级基础。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先进分子都应当团结到党的队伍中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从而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摘编自2011年《光明日报》《90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7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党员构成变化的趋势。(6分)(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27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党员构成变化所反映的时代变迁。(6分)19.【物质与文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文明通过不断吸收、创造新物品而获得成长,即使最普通的一件物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关键。有学者指出,物品与文明的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类型含义事例(一)一件物品的普遍传播,影响众多人的生活美洲大陆的土豆、辣椒等作物传入欧亚大陆,引发生活方式改变(二)一批新物品应社会变革而生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适应了工业化时代城市扩张的需要(三)关键物品的出现催生出全新的物品体系内燃机、电子计算机等关键物品诞生,辐射出以其为中心的一个个新物品体系在上述三种类型中任选其一,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到19世纪上半叶,近代工厂制在英国逐步建立起来。1771年,理发师阿克莱特创办了水力纺纱厂,总投资约为三四千镑,雇佣300多人,到1816年雇佣达到727人。1788年,卡特赖特位于瑞特福德的工厂的投保资产高达13000镑。制陶业中,前工业化时期的制陶工不复存在了,存在的只有挖泥工、运泥工、拌土工、制胚工、上釉工、装窑工、烧窑工、上彩工等。工厂主颁布严厉的规章制度,推行苛刻的工厂纪律,对工人实施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以强制其适应机器大生产方式。——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材料二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和机器设备,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投资兴办新式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最早的洋务派企业有些就是在外商企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江南制造总局是收买美商旗记铁厂后改建的;天津机器局所雇的技术工匠,皆从香港洋厂招募;广州机器局所雇的工人,亦大多是外国机器厂、锅炉厂和造船厂中做过学徒的中国人。中国近代工厂制度逐渐产生。——摘编自刘佛丁、王玉如《中国近代工厂制度的产生及其产权运作的特征》(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厂制度的主要特征。(6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英国工业化起步的主要差异。(8分)参考答案1.【答案】A2.【答案】B3.【答案】A4.【答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试题 数学 Word版含答案
2025-01-14 13:14
14页
-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试题 物理 Word版含答案
2025-01-14 13:14
8页
-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试题 英语 Word版含答案
2025-01-14 13:14
12页
-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试题 生物 Word版含答案
2025-01-14 13:14
13页
-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2025-01-14 13:14
9页
-
辽宁省沈阳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一)地理答案
2025-01-14 13:14
3页
-
辽宁省沈阳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一)化学答案
2025-01-14 13:14
1页
-
辽宁省沈阳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一)历史答案
2025-01-14 13:14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