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重庆市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康德一诊)历史试题
重庆市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康德一诊)历史试题
格式:pdf页数:4页大小:535.2 K上传日期:2025-01-21 11:49浏览次数:118 侵权/举报

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三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历史历史测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银雀山汉墓竹简《田法》记载:战国时期农村家庭状况分为上家七口、中家六口、下家五口。《孟子》中也有百亩之田可以养活“八口之家”“五口之家”的说法。战国时期农村家庭规模呈现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A.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B.国家户籍管理的需要C.宗法制度的进一步衰落D.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2.东汉时期地方大族名士好品评人物,如汝南大族名士许劭与其兄许靖“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曹操前去拜访,得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品评,名声大噪。这种社会风气A.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B.巩固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C.源于察举制度的实行D.反映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3.下图是从宁夏固原北周墓葬出土的外国金币,此类金币及其仿制品在新疆、甘肃等地大量出土。金币正面为皇帝查士丁一世左侧半身像,头戴王冠,身着铠甲;背面为胜利女神立像,右手执一长十字架,铭文意译为:VICTORIA(胜利),AVGGG(皇帝们),I(发行所记号),CON(君士坦丁堡)。这可用于佐证A.亚历山大远征促进希腊文化传播B.罗马帝国与东汉建立了官方联系C.拜占庭帝国与东方贸易联系密切D.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4.宋代以前民间烹饪方式多以陶制炊具小火慢煮为主。宋代出现“爆炒”的烹饪技术,用小块脆嫩原料,在铁锅中以猛火宽油快速加热,加入辅料和调料急炒至断生,以保持食材的脆嫩口感。宋代饮食中“爆炒”出现并流行主要得益于A.市民阶层的饮食喜好B.农业发展提供丰富食材C.城市商业贸易的繁荣D.手工业技术的发展进步5.元至正八年(1348),定州民众捐资重建礼拜寺,附《重建礼拜寺记》。碑文记载“回回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朝夕亦不废礼”,称伊斯兰教“奉正朔,躬庸租,君臣之义无所异,上而慈,下而孝,父子之亲无所异,以至于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举无所异乎!”碑文内容反映了A.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B.统治者维护儒学正统地位C.多元文化交流与互鉴D.经济的发展影响民众信仰6.明中期思想家王廷相主张“元气”学说,提出元气为道之本的观点。他认为,“天地之间,一气生生,而常有变,万物不齐,故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世儒专言理一而遗理万,偏矣!”这一思想主张A.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发展B.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C.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D.强调辩证看待理与气关系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大量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例如团防局、军需局、电报局、机器局、保甲局等。其主事人员大多由地方督抚推荐比较合适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担任,如曾国藩选用容闳、华蘅芳,李鸿章选用盛宣怀、郑观应等。这一现象表明晚清时期A.行政机构半殖民地化B.官僚机构的冗滥混乱C.传统的选官制度废弛D.地方权力的不断扩张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历史)第1页共7页8.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国货暂定标准》,对符合标准的产品发给国货证明书,并要求各地成立国货陈列馆,举办各种展览会。为了扩大国货的影响,政府还将1933、1934、1935年分别定为“国货年”“妇女国货年”“学生国货年”。上述举措意在A.应对经济危机的冲击B.引导消费构建民族国家认同C.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D.确立官僚资本对经济的控制9.1946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指出商人“为工农兵服务,与各阶层人士取得了一致的亲密团结”,并确定12月25日为太行区商人纪念日。昔阳县在商人纪念日当天举办了庆祝活动,商人自发捐款支援前线,商联会副主席主动送子参军。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不断扩大B.解放战争的物资供应得以保证C.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得到了贯彻D.党的政策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10.1955年初,中央决定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人员至重庆建立重庆医学院及附属医院。1955年4月,中央作出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重大决定,到1959年迁至西安的交通大学主体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上述举措的实施A.改变了西部地区落后的面貌B.是响应“三线建设”的需要C.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D.反映了“科教兴国”的战略11.1979年,重庆市组建成立长江农工商联合公司,利用国营农场的优势以牛奶、柑桔、茶叶、渔产等四大主业为基础,形成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网络,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这一改革措施反映了A.突破计划经济的改革尝试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建C.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D.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12.右图是安特卫普画派著名画家昆滕·马赛斯于1514年创作的名画《银行家和他的妻子》。画面描绘了一位钱铺掌柜称量桌面上钱币重量,妻子手持《圣经》注视着他。画中桌面上有个镜子,通过镜子的反射,可以看到窗外的建筑——教堂,以及坐在桌子前面的借钱人。这幅画作反映出当时西欧A.新航路开辟导致价格革命B.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风貌C.天主教会控制社会经济财富D.新教伦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13.自十七世纪后期以来,某种外来饮品在英国伦敦掀起一波风潮,城中出现许多贩卖店铺。店家往往提供充足的座位和报章杂志,顾客只需花几便士买杯饮品,便可在这里社交,学习新知。这种场合成为讨论时事和思想的开放论坛,被称为“便士大学”。文中所指的“便士大学”最可能是A.图书馆B.茶馆C.博物馆D.咖啡馆14.下表是1830—1970年,英美德(联邦德国)日四个国家实际人均GDP增长表(单位:美元。以1960年美元价值为基准),依据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判断,表中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分别是时间1830186019131929195019601970国家甲国24034577590099517902705乙国1801753104254058552130丙国37060010701160140017802225丁国24055013501775241528003605A.美国、日本、英国、德国B.德国、日本、英国、美国C.日本、英国、德国、美国D.英国、日本、美国、德国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历史)第2页共7页15.右图是发表于1959年的漫画《准备挣脱枷锁的非洲人》。作者借漫画表明A.非洲正在觉醒走向独立B.奴隶贸易违背历史潮流C.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D.殖民主义导致非洲落后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明代苏州地方志《姑苏志》中说,“商贾所聚谓之镇”。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涌现出了很多新兴的市镇,清初甚至形成了城镇群和城镇带。蚕桑业和棉业主要集中在苏嘉杭松江一带,这一带的水路交通便捷,成为南北方大宗货物的来往中转站。乾隆时期的《吴江县志》记载,“迄今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当地居民“比户织作,昼夜不辍,乡镇皆为之,暮成匹布,易钱米以资日用”。商贩经营的大宗商品集中于布业、丝绸业和粮食业。一部分富裕农民和中小地主,在农村通过从事经济产业致富之后,则移居城镇投身利润丰厚的工商业。乡居地主中还出现了一种直接放弃经营农业,移居城镇的倾向。——摘编自范虹珏等《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市镇发展与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视角》材料二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时,可利用“推力—拉力”理论分析人口流动的多方面因素。中世纪的西欧,领主要求农奴、自由农等提供劳动力,但在冬季,农业生产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农民失业最为严重。13世纪末,英格兰人口大概增长了300%,农村市场谷物价格迅速攀升,农民份地规模不断变小。中世纪英国城镇吸引着农村居民向城镇流动。……与“拉力”同时存在的,英格兰城镇也有将农村移民“推出”城镇的现象,如12世纪的伦敦市政当局坚信地方贸易应当“保持在当地人手中”的原则。在中古城镇“拉力”和乡村社会“推力”合力作用下,英国城市开始了复兴进程。——摘编自赵庆日等《推力与拉力——中世纪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动力机制初探》材料三美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变革独具特色。19世纪20年代,美国全面进入了工业化时期,单身青年更向往美好前途而弃农进城。就全国而言,除南方黑人外,人口流动不受法律限制。美国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两次大高潮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和二战后五六十年代。在第一次转移期间,中西部和远西部的工矿区和城市吸纳了大批农民。此时,全国人口流动的方向也是由东、南向中、西部。二战后五六十年代,随着国家战略需求,国防工业向西部和西南部“阳光带”转移,使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声名鹊起。50年代初,美国农村中各种非农产业发展起来,农业转移劳动力在进入城市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转向农村非农业就业。1950-1979年,美国农业人口从2300万降到624万,农业劳动力从546万降到330万,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摘编自王章辉等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人口的构成情况,并概括太湖地区市镇兴盛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古时期英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进行阐释。(9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以来美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显著特点。(7分)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历史)第3页共7页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材料一19世纪,西欧出现了一股建构社会科学的热潮。欧洲人试图把欧洲的发展模式以某种经验确证的方式——一种系统化、专业化的知识体系的方式确定下来,人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就此诞生。1871年,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西欧通过自然选择站在了文明的顶峰;社会学家孔德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等,提出人类文明必须经过三个阶段;泰勒指出,不同社会的文化在蒙昧—野蛮—文明的标尺上有着不同的位置。这些看法为西方和非西方存在的差异性提供了正当理由,非西方只能被迫维护这种理论的正当性。近代史学之父兰克使得历史学家更多地支持民族或者国家的存在,并塑造了公众的历史意识,强化了他们的历史认同感。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则提出自由放任是最优越和最符合自然的。——摘编自潘娜娜《从权力话语视角看19世纪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构建》材料二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重庆的人口素质与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活跃了重庆学术风气。重庆的社会科学事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态势。1938—1945年,在渝的各出版社共出版社会科学类著作有668种,占出版数量的51%。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出版了《辩证唯物论》等几十种著作。费孝通等人在渝以及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和乡村实验,自发地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围绕当时突出的人口、移民、农村和家庭等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形成了许多成果。翦伯赞出版《历史哲学教程》,阐述了历史学的任务、史学史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等问题。历史学家通过在报纸期刊发表文章和撰写论著,表示抗日战争“是代表人类前进势力的中国民族和反动的垂死的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的斗争”。——摘编自常云平、聂强《略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社会科学研究——以重庆为中心的考察》材料三当前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事实上也面临着一个向本土化转型的巨大挑战。上个世纪初中国学界对欧美学科体系自觉不自觉的全盘接受,意义巨大,功不可没……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利用西方学术分类这一框架,使这一学术分类的研究内容和对象转向本土经验?换句话说,我们能否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甚至中文、历史、哲学等学科工具化,统统变成认识转型期中国的利器,与此同时,重构或重建这些学科本身?——摘编自王学典《把中国“中国化”——人文社会科学的近期走向》(2016.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构建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抗战时期重庆社会科学研究“空前繁荣”的表现,并简析其意义。(7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本土化转型”这一时代课题,谈谈你的认识。(4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自启蒙思潮以来,“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就成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在13世纪的南宋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