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docx页数:15页大小:61.7 K上传日期:2025-01-24 21:36浏览次数:474 侵权/举报

2024-2025学年吕梁市高三年级期末测试语文试题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就我个人经验,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真正的好诗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所谓字从音出、字从韵出,使用的文字是从它的发音、它的声韵出来的。所以作诗时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是因为声音的关系。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很微妙,很见功力。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吸引更多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适得其反。吟诵是一门口耳相传的艺术,吟诵前辈要么有家传要么有师承,后学理应请吟诵界前辈总结吟诵规律,将其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在继承的基础上推行和传播。(摘编自叶嘉莹《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材料二:在2024年12月10日举行的一场诗歌论坛上,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副会长王静说,她经常与熟识的诗人说这样一句话——对不起,我要改你的诗了!为什么要改诗?王静解释说,有声语言艺术和书面语言艺术存在显著差异。朗诵作为有声语言艺术,是对文学文本的再创作。当前适合二度创作为有声语言艺术的诗歌作品并不是太多,因为更多人倾向于创作书面风格的作品。这类作品,在纸面上读,可能觉得很好,但是一朗诵,总有一些不合适的地方。所以,有时候,朗诵者会对诗作进行修改。这些修改会损害一些诗性,但也有利于让听众或观众获得更清晰的印象,使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对于诗歌朗诵,诗人欧阳江河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声音是诗歌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诗词曲,我们阅读文字时感受到的是一种美,朗诵、吟唱出来,又是另一番风味;有些诗作,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中“见”的读法不同,对主客体关系的理解就不一样,这样的区别非常微妙;所以,从声音的角度来理解诗歌,有着极为丰富的阐释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树才认为,不同的诗歌文本,往往潜藏着不同的诗歌声音。如果把诗歌朗诵统一为舞台上的一种声音、一种腔调,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因此,朗诵者应该注意不同诗人的发声方式,研究不同诗歌文本的个性。当代诗歌除了抒情性的维度,还有幽默感、戏剧性、游戏性等维度。朗诵家应该针对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朗诵腔调。青年诗人李啸洋说,在中国古诗中,“可诵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但目前的新诗,几乎割掉了声音的传统,去掉了平仄和押韵,让声音的基因休眠。我们注重新诗的“可读性”,却很少注重其“可诵性”。但诗歌本质上是一种徘徊在文字和声音之间的艺术,应通过“声音”的维度进入其另一美学层面。与会者对诗歌传播的具体方式、途径有不同看法,但扩大诗歌传播的心愿是一致的。《诗刊》主编李少君谈到,诗歌的创作过程,是诗人从心出发,以心领悟,心通天地,心感万物。诗歌应该以情动人,诗歌写出来以后,以心传心,他人也因而受到触动。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委员会主任瞿弦和表示,作为诗歌朗诵者,就是要让诗歌插上翅膀飞进千家万户,朗诵艺术工作者要进一步提升自我、服务群众,为中国诗歌的广泛传播作出新的贡献。(摘编自中国作家网《保住诗性与扩大传播,应该如何平衡?》)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依照表现作品情感变化作品语言特点和音韵吟诵者的理解和音质特点吟诵A.深切交流感应吟诵者的心灵作品中创作者的心灵吟诵目的达到B.通达的自由吟读创作者与作品的情意吟诵的平仄节奏吟诵了解实现C.原汁原味推行不可急功近利依靠家传及师承吟诵传承确保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主体部分围绕“吟诵”的话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展开阐述,思路清晰,结构紧凑。B.材料一多处使用“你”这一称呼,增强了文本的对话感,语言浅近明白,体现了叶嘉莹亲切自然、循循善诱的讲话特点。C.欧阳江河以陶渊明诗句中“见”的读法不同,对主客体关系的理解就不同为例,说明诗歌朗诵出来的感受比阅读时更美。D.材料二摘取了诗歌论坛上不同身份的与会者的观点、认识,这些内容对于当代诗歌创作者以及朗诵工作者都有启发意义。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学习该作品时可以多高声朗读和吟诵,而不要只停留在默读层面。B.吟诵是一门口耳相传的艺术,因此不应该为吸引大众眼球而让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否则就会混淆视听,适得其反。C.将书面诗歌二度创作为有声语言,有时候需要对原作进行修改,虽然可能会损害一些诗性,但却有助于作品的传播。D.新时代的朗诵艺术工作者应该努力提升职业素养,强化服务群众的意识,将更多优秀的诗歌用声音传递给广大受众。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画横线的两句话都指出诵读不应是同一调子,但说话人的出发点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5.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学习任务”中要求学生尝试写作诗歌,请你结合材料,给高一学生提几点关于诗歌创作的建议。(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泥火盆儿张金凤“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这开阔而温馨的诗句迎面而来。入诗的一定是带着婉约气质的红泥小火炉吧,我童年那一盆红彤彤的炉火,似雪中红梅闪耀光芒,照亮了我的冬日情怀。我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它的温暖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小时候的北方,冬天似乎格外冷,大雪囤着一座座村庄,整个长冬都不肯化去。晌午,阳光强烈,屋里生火做饭提升些温度,屋瓦上才变得柔和些,有滴滴答答的屋檐水垂落下来。日头稍稍偏西,屋檐下就又挂上了长长的冰棱。这时候,祖父掖了掖宽大的棉袄,用一根带子从腰勒紧,推开风门。他手端一个泥火盆儿,装上些碎草,上面盖上碎的苞米骨头,点燃。碎草抽抽噎噎地燃烧,一股青烟被北风扭得四下流窜,祖父不急不躁,好像任由顽皮的孩子尽情打闹。他在旁边缓慢地吸着一烟锅旱烟,等烟吸透了,火盆儿也不再冒青烟,一盆火红的炭骨冒着短小的火苗活力四射。祖父粗糙的大手小心端起暖烘烘的火盆,笑吟吟地回屋。那时候的乡下,几乎家家有一两个泥火盆儿,泥火盆儿是秋天就做好的。四九天,寒气逼人,家家户户就都请泥火盆儿出场了。每一餐的灶火,总要剩些热炭,从热灶膛里拣几块红彤彤的木炭置于火盆儿内,屋里顿时就腾起一股暖流。热腾腾的几乎带着短小火苗的炭火在火盆儿里跳跃,老人在炭火的上方烤烤手,说,暖和。泥做的火盆儿,不管盆内的炭火多热,火盆儿也是敢搬动的。有时候,一个火盆儿在炭根熊熊燃烧不断释放热量的时候,被搬来搬去,给几间卧室驱赶寒气。清晨,小孩子懒被窝,大人在早早生起的泥火盆儿上烤烤棉袄再给孩子穿上。在大炕上绣花、扎鞋垫的大姑娘,一根绣花针拿久了,寒气就聚在手上,手僵了做不了活,双手拢在火盆边儿烤烤搓搓,绣出的花就都更灵性了。外出的人回家来,也许顶着一头的雪花,拿笤帚扫扫一身的雪粒子,坐在暖融融的火盆儿前,无比感慨,或许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冬天,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蓝火苗的温馨。冬日,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来,烤烤火!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闲话着岁月,一天天地向年关迈进,向春天的盼头挪动。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和知足。泥火盆儿,唱着温暖使者的主角,还客串着美食的源地。一把黄豆,一撮苞米粒,几个花生,祖父就变戏法一样把它们变成香喷喷的美食。瘦小的苞米粒埋进去,过一会它就蹦跳着出来,变成一个爆米花。祖父一边欣喜地用拨火的钎子挑出爆米花,一边说:“看看,女大十八变,小丫头转眼长成大姑娘了。”有时候,小孩子趁大人送客去了,学着大人的样子,将地瓜悄悄埋在明火里就上街玩耍了。等到家人闻到焦糊的气味,那红皮地瓜已经变成个碳灰锥。最温馨的是祖父烤着火盆儿喝酒,他把那黑色的小烫酒壶倒上半壶白酒,将酒壶根部埋进炭灰里,伸手从挂在屋脊的挂钩子上摘下小小的腊条提篮,拿出几条小干鱼。祖父用铁筷子夹着干鱼在火盆儿上烤,鲜味首先惊醒了炕头小猫,哇哇叫着,围着祖父转,还用头去蹭祖父。祖父找过猫食碟子,将鱼头、鱼鳞和杂刺、肚腹之物分享给猫。有一只莽撞的野猫,直眉瞪眼“蹭”地从窗口的猫道冲进来,见屋里有人又仓皇逃窜了。祖母嘱咐祖父,小心外来的猫馋极了撞破窗户纸。祖父呷了口酒,啧啧着,干鱼肉放嘴里品咂着,慢悠悠地说,撞破了再封。泥火盆儿前的时光是温馨的,听北风敲窗,几片干树叶在窗外飒飒轻响;看雪花飘飞,给院中的草垛披上斗篷。守着泥火盆儿的炕头上,绵绵是祖母那些久远的故事和传说。火盆前的祖母戴着老花镜慢悠悠地在绣一副鞋垫,或者补几双袜子,或者就那么比划几片布片,拼接成她需要的枕头套、小肚兜。故事像手中的线一样绵绵不断。冬天日短,不觉中日影就从窗户棂上没尽了,火盆儿里的火也暗淡下去,小孩子打一个长长的哈欠,灶屋里响动锅碗瓢盆的序曲。祖父就着火盆儿里微微露红的炭苗点燃了烟袋锅,烟雾缭绕里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恬静安详。有时候,火盆儿边像一幅静物写画,永恒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祖父背倚着炕头上高高的被卷闭着眼睛,他是在打瞌睡还是在想久远的往事?火盆边小弟睡得小脸红彤彤,拨浪鼓在枕头边寂寞着。祖母双手插在宽大的衣袖里,眼睛似乎在看向窗台上阿姐的算盘。猫儿从静物里走出,它先是在火盆边伸伸懒腰,扭扭捏捏地走到窗户边,透过封窗纸上的小玻璃片,看窗台上的麻雀。看着看着它就抬起前爪,要去挠那梳理羽毛的雀儿,一爪子挠过去,碰上了硬邦邦的玻璃。祖父惊醒,把猫儿引过来,抱在怀里。祖母轻拍窗棂赶走了麻雀。此刻,火盆儿里也许只剩下些热炭灰,堂屋里,锅碗瓢盆又响动起来,风箱慢悠悠响起,炕头热起来。火盆的暖又被炕头的热续接下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本开篇说照亮“我”冬日情怀的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的炉火,这表明作者并不喜欢带着婉约气质的红泥小火炉。B.祖父点燃泥火盆中的碎草,碎草开始燃烧时并不顺畅,还冒着青烟,但祖父并不急躁,可见祖父对此很有经验。C.作者认为暖融融的泥火盆会成为游子心中永远的牵挂,也会让很多英雄式的人物失去外出闯荡的雄心壮志。D.祖母嘱咐祖父要小心野猫撞破窗户纸,而祖父并不在意,这里既表现了祖父的包容,也暗示了祖母的节俭。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写大雪囤着村庄、屋檐下挂上冰棱、北风敲窗、干树叶轻响等,着意渲染屋外的寒冷,以反衬室内的温暖、温馨。B.文本对祖父着墨较多,作者通过动作、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