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湖北省十一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答案
湖北省十一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答案
格式:pdf页数:6页大小:480 K上传日期:2025-03-29 22:36浏览次数:286 侵权/举报

2025高三湖北省十一第二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D(“主要通过网络渠道和媒介形式”错。材料三“这些传统的春节文化景观正通过电视春晚、直播春晚、电子红包、网络拜年等媒介渠道……超越传统意义上注重身体感的仪式表达”,“超越”意味着现在的春节在传统的仪式表达之外有了新的乡愁体验方式,它是传统的新变,不意味着它已经占据主流。)2.A(B“同样重要”错,材料二“年味的浓淡,主观体验尤为重要”;C“使得春节乡愁体验会越来越淡”于文无据,说法也较绝对;D“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亦源于此”错。材料三“春节乡愁展示了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显示了人们在年俗活动中对精神生活所保持的自觉和重视”,但无法说明这样的生活方式源自传统节日。)3.C(过年的氛围主要由过年活动和年节环境营造。C项是新兴起的少部分现象,但不属于材料所说对过年氛围的感受。)4.①历史思维:在农耕文明的历史中定位春节乡愁的价值,在现代社会的历史演进中明确传统节日的发展方向。②辩证思维:指出春节乡愁的当代呈现表现出内在矛盾的两种生命时态,也对电子媒介时代的春节文化景观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③创新思维: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推动春节习俗同现代生活融合,使其时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任答两点即得满分)5.①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保护并传承好。②开展丰富的民俗活动,营造节日氛围,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文化内涵,培植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③大力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宣传活动,了解传统节日的价值意涵,并融入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促进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6.D(A“所以不如菜圃中的花重要”错,原文展示了不同花卉的生长状态及其后所承载的意涵,但并没有否定野花与花圃中的花的作用。B“幽默风趣”错,概括不当,所举两例,都不具备这一特点;“捏蜡花要眼疾手快,勇气也不能少”,也谈不上“富有哲理”。C父亲离世的情节与“梅园消失”共同构成传统消逝的象征,并非单纯渲染个人的悲情,而是深化对“时光与记忆”主题的思考。)2025届高三湖北省十一校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7.C(C“不可调和”属过度解读,原文中“我”最终理解了父亲的审美观,暗示代际差异可通过时间弥合。)8.①工艺之美:女孩们用融化的烛油在枝头快速塑形,通过指尖温度与凉水的瞬间作用,创造出形态各异的花瓣,展现手工艺术的灵动。(1分)②意境之美:将蜡花插在充满松香的锯末中,营造出“开在金色泥土里”的诗意画面,与窗外的素白雪景形成色彩对比。(1分)③情感之美:制作过程包含着收集烛头的期待、手工创作的专注,以及父亲参与修剪的温情,赋予了作品超越自然花期的情感价值。(2分)(解析:“霜雪时节开得最烂漫的花儿”这一评价,体现了“蜡花”在三重维度上的独特价值。一是工艺维度:通过“指尖飞转”“赴汤蹈火”的特殊工艺,将转瞬即逝的烛油转化为凝固的艺术形态,展现了手工创作的智慧。二是美学维度:在素白单调的冬日环境中,蜡花以“粉红娇嫩”的色彩、“深浅肥瘦”的层次,构成视觉焦点,形成“金色泥土中的春色”的诗意画面。三是情感维度:承载着物质匮乏年代的集体记忆,包括收集烛头的期待、手工创作的专注,以及父亲参与修剪的温情互动,使其超越自然花期成为情感载体。)9.观点一:倾向于“对传统消逝的怀念”。①“梅园”的消失不仅代表传统手工技艺的消亡,更象征一段难忘的时光和纯真年代的结束。传统生活已经消逝,作者对过往的温暖和快乐充满眷恋。②“永恒的光明”象征着电力,村里通电后,无需再使用蜡烛,作者在此虽然有传统逝去的遗憾,但也肯定了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而非批判。③文章始终围绕野花的自由、菜圃花的务实、蜡梅的创造展开,通过“花影难扫”的意象,表达对记忆中美好事物的珍视,而非否定现代文明。(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从象征意义切入:抓住“梅园”作为手工技艺与传统生活记忆的双重象征,突出传统消逝的具象化。辩证分析对比:承认“光明”的实用性,但强调其代价是精神归属的弱化,体现怀念而非批判。结合全文主题:通过野花、菜圃花等意象的对比,明确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追怀,而非对现代的直接否定。)观点二:倾向于“对现代文明的批判”。①文中“村落通了电”直接导致蜡烛被废弃,传统蜡梅制作失去存在基础(如“不再捏蜡花”),反映现代文明对传统的冲击与侵蚀。②电力(“永恒的光明”)虽带来便利,却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如“蜡花依赖手工与自然材料”),表现了科技发展对生活美学的剥夺。2025届高三湖北省十一校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2页(共6页)③“梅园成为春风中的垃圾”“失去窗格里的梅园”等以传统技艺的落寞暗示现代文明中真实生命体验的消解(如“只能在记忆中绽放”),表达现代文明到来后作者的不满与隐忧。(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从因果关系切入,明确“电力普及”直接导致“梅园消失”,体现工业化对传统生存空间的挤压。分析对立关系,通过“光明”与“梅园”的对比,揭示现代文明对自然与手工的疏离,强化批判性。结合文本意象,以“垃圾”等词点明作者对现代文明异化传统文化的隐忧。)10.ACF(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译文: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把不利转化为有利,懂得把别人厌恶的东西作为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有道者与俗人的不同之处。每处1分,共3分)11.D(解析:A项,“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中的“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俯足以畜妻子”的“畜”意义相同,意为“养活”。B项,“会田于郊”中的“田”,通“畋”,指田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田”指田地;C项,“岂特十二乘哉”中的“特”,意为“仅、只”。《陈情表》中“诏书特下”中的“特”意为“特地、特别”。D项,“其所宝者异也”中的“其”是代词,代指前文中的古之人。《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是语气副词,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为“还是”。两者不同,故选D)12.D(解析:D项材料二以记叙对话为主,不是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故选D。)13.(1)这四位君主,他们的治国之道并非完美无缺,尤其是商君以刻薄著称。(“粹白”指纯粹、完美无瑕,1分;“称”译为“以……著称”1分;句意通顺2分)(2)楚人害怕鬼神,越人迷信(吉凶)征兆,可以世代相传的,恐怕只有这块地方。(“机”指先兆、征兆,此处指吉凶预兆,1分,“其”表揣测语气,1分,句意通顺2分)14.相同点:三则材料均主张治国应超越世俗的物质利益,均体现正确价值观对政权稳定的作用。(2分)不同点:材料一以“诚信”为宝,强调“诚信立国”,以历史典故论证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材料二以“人才”为宝,通过对话展现“人才即国宝”的实用主义治国观;材料三以“道”(智慧)为宝,以辩证思维提出“以不利为利”的长远治国智慧。(三者全部答出3分)(共5分)【材料一译文】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君主最宝贵的品质。国家依靠人民来维护,人民依靠诚信来维系。君主没有诚信就无法驱使人民,没有人民就无法守护国家。因此,古代的王者不欺骗天下,霸者不欺骗邻国,善于治国的人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的人不欺骗亲人。而不善于治国的人则相反: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级不信任下级,下级不信任上级,上下离心,最终导致失败。通过欺诈获得的利益无法弥补其造成的伤害,攫取的财富不能抵消失去的民心,这难道不令人悲哀吗?从前,齐桓公不违背与曹沫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占原城的利益,魏文侯不放2025届高三湖北省十一校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3页(共6页)弃与虞人的约定(此处指魏文侯冒雨赴约与虞人狩猎),秦孝公不取消对移动木杆之人的重赏(此处指商鞅变法时的“立木为信”典故)。这四位君主,他们的治国之道并非完美无缺,尤其是商君以刻薄著称,且处于战乱时代,天下盛行欺诈与武力,但他们仍然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赢得民心,更何况是在天下太平的时代治理国家的人呢!【材料二译文】齐威王与魏惠王在郊外会猎。魏惠王问齐威王:“齐国也有宝物吗?”齐威王回答:“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小,尚且还有直径一寸的明珠,能够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明珠有十颗。(我的国家)尚且有直径一寸的大明珠,(一颗明珠的光芒)能够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车,这样的珠子有十枚。齐国这样的大国,难道会没有宝物吗?”齐威王回答:“我所认为的宝物与大王不同。我的臣子中有位叫檀子的,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来侵犯,泗水一带的十二诸侯都来朝见;我的臣子中有位叫盼子的,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向东到黄河捕鱼;我的官吏中有位叫黔夫的,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就在北门祭祀,赵国人就在西门祭祀,跟随他迁移的百姓有七千多家;我的臣子中有位叫种首的,派他防备盗贼,结果路上丢了东西都没人捡。这四位臣子,他们的光芒能照耀千里,岂止是照亮十二辆车呢!”魏惠王听后,面露惭愧之色。【材料三译文】古代的人并非没有宝物,只是他们所珍视的宝物与常人不同。孙叔敖病重,临终前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要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大王一定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叫寝丘的地方,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国人害怕鬼,越国人迷信吉凶征兆,能够长久保有的,恐怕只有这块土地。”孙叔敖死后,大王果然要用肥沃的土地封赏他的儿子,但他的儿子推辞了,请求封赏寝丘,因此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夺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把不利转化为有利。懂得把别人厌恶的东西作为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有道者与俗人的不同之处。15.D(辛弃疾此词以比兴寄托为主,并非“直抒胸臆”。词中“君莫舞”等句看似斥责小人,实则借玉环、飞燕的典故婉曲表达,通过历史人物的命运暗示权贵的结局,语言含蓄深沉,未用“直白”的宣泄。)16.①“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三句,以景结情,将词人满腔的愁绪和悲愤都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营造出一种凄凉、感伤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夕阳西下,象征着南宋王朝的没落;烟柳迷蒙,象征着词人内心的迷茫和痛苦。②词人劝诫自己“休去倚危栏”,是因为他害怕看到这令人心碎的景象,更害怕触景生情,勾起无限的愁思。然而,词人越是想要逃避,内心的痛苦就越是强烈。表达了辛弃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自身遭遇的悲愤、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美好事物的留恋。答题要点:(1)分析以景结情的手法:3分2025届高三湖北省十一校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4页(共6页)解释“以景结情”的含义:在诗词结尾处,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结合本词具体分析:结尾三句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烟柳迷蒙的凄美画面,将词人满腔的愁绪和悲愤都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营造出一种凄凉、感伤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2)体会词中情感:3分结合全词内容,分析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自身遭遇的悲愤、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美好事物的留恋等等。17.(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3)示例一: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示例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示例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18.(1)又有形容词的叠音(2)具有尝试意义19.(1)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1分),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亭亭”形容它的典雅、飘逸(1分),这些多样形态的叠字叠词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1分)。(2)《我与地坛》中的叠词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1分),蜂儿即便纤细也能展示自己的力量“稳稳”地停在半空;草木纤细,也用“窸窸窣窣”竞相生长的声音宣告着生命力(1分),这使作者从中受到启发,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命运抗争(1分)。(词语分析1分,结合答案分析叠词的情感效果和音乐效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