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化学(天津卷)(全解全析)
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化学(天津卷)(全解全析)
格式:docx页数:17页大小:1 M上传日期:2025-04-12 13:10浏览次数:296 侵权/举报

2025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化学·全解全析(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对于改善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碳中和是指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措施中能促进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是A.将重质油裂解为轻质油作为燃料B.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C.通过清洁煤技术减少煤燃烧污染D.研发催化剂将还原为甲醇【答案】D【详解】A.将重质油裂解为轻质油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不到碳中和的目的,故A不符合题意;B.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做为新能源,会增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符合碳中和的要求,故B不符合题意;C.通过清洁煤技术减少煤燃烧污染,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不到碳中和的目的,故C不符合题意;D.研发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醇,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碳中和的目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mol/LHCl溶液中,HCl分子的数目为NAB.22.4L氢气中,H2分子的数目为NAC.180g葡萄糖中,C原子的数目为6NAD.1molN2中,σ键的数目为3NA【答案】C【详解】A.体积未知,HCl分子的数目不能计算,故A错误;B.没有标准状态,不能计算H2分子的数目,故B错误;C.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故180g葡萄糖的分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C原子的数目为6NA,故C正确;D.1molN2中有1molσ键,故σ键的数目为NA,故D错误;故选C。3.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和是同一种核素B.和互为同素异形体C.由于氢键的作用,的稳定性强于D.硫原子核外电子轨道表示式为:【答案】B【详解】A.和的质子数均为92、但中子数不等,是U元素的不同核素,故A错误;B.O2和O3是氧元素形成的不同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B正确;C.氢键只能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H2O的稳定性强于H2S,是因为O-H键的键能高于S-H键的键能,故C错误;D.硫原子核外电子轨道表示式为:,故D错误;故答案为:B。4.氧和硫是元素周期表中第ⅥA族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负性:O知识点。8.藿香蓟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其有效成分结构如下。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B.所有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C.含有2种含氧官能团 D.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答案】B【详解】A.藿香蓟的分子结构中含有酯基,因此其可以发生水解反应,A说法正确;B.藿香蓟的分子结构中的右侧有一个饱和碳原子连接着两个甲基,类比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可知,藿香蓟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B说法错误;C.藿香蓟的分子结构中含有酯基和醚键,因此其含有2种含氧官能团,C说法正确;D.藿香蓟的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因此,其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D说法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B。9.列有关实验装置或原理正确的是A.用图甲所示装置滴入过量的硝酸银溶液配制银氨溶液B.用图乙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NH3C.用图丙所示装置可以比较KMnO4、Cl2、S的氧化性D.仪器丁常用于蒸馏,分离互溶且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答案】C【详解】A.配制银氨溶液时,应将氨水滴入硝酸银溶液中,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不再溶解为止,得到银氨溶液,不能将硝酸银溶液滴入氨水中,否则无法制得银氨溶液,故A错误;B.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B错误;C.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得氯气,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氯气,反应生成的氯气与硫化钠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氧化剂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硫,则图丙所示装置可以比较高锰酸钾、氯气、硫的氧化性,故C正确;D.球形冷凝管不便于镏出的液体顺利流下,不能用于蒸馏,故D错误;故选C。10.金属可活化放出,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活化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中间体1→中间体2的过程是放热过程B.加入催化剂可降低该反应的反应热,加快反应速率C.和的总键能小于和的总键能D.中间体2→中间体3的过程是决定整个历程反应速率的关键步骤【答案】B【详解】A.中间体1的相对能量为-56.21,中间体2的相对能量为-154.82,中间体1→中间体2的过程是放热过程,故A正确;B.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加入催化剂,该反应的反应热不变,故B错误;C.和的相对总能量为0,和的相对总能量为-6.57,正反应放热,和总键能小于和的总键能,故C正确;D.慢反应决定总反应速率,中间体2→中间体3的过程正反应活化能最大,反应速率最慢,所以中间体2→中间体3的过程是决定整个历程反应速率的关键步骤,故D正确;选B。11.乙醛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可用如下图所示的电化学装置合成。图中的双极膜中间层中的解离为和,并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分别向两极迁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上述电化学合成过程中只起电解质的作用B.阳极上的反应式为:+2H++2e-=+H2OC.制得乙醛酸,理论上外电路中迁移了电子D.双极膜中间层中的在外电场作用下向铅电极方向迁移【答案】D【分析】该装置通电时,乙二酸被还原为乙醛酸,因此铅电极为电解池阴极,石墨电极为电解池阳极,阳极上Br-被氧化为Br2,Br2将乙二醛氧化为乙醛酸,双极膜中间层的H+在直流电场作用下移向阴极,OH-移向阳极。【详解】A.KBr在上述电化学合成过程中除作电解质外,同时还是电解过程中阳极的反应物,生成的Br2为乙二醛制备乙醛酸的中间产物,故A错误;B.阳极上为Br-失去电子生成Br2,Br2将乙二醛氧化为乙醛酸,故B错误;C.电解过程中阴阳极均生成乙醛酸,1mol乙二酸生成1mol乙醛酸转移电子为2mol,1mol乙二醛生成1mol乙醛酸转移电子为2mol,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可知每生成1mol乙醛酸转移电子为1mol,因此制得2mol乙醛酸时,理论上外电路中迁移了2mol电子,故C错误;D.由上述分析可知,双极膜中间层的H+在外电场作用下移向阴极,即H+移向铅电极,故D正确;综上所述,说法正确的是D项,故答案为D。12.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1000mol·L−1的NaOH溶液滴定20.00mL未知浓度的二元酸H2A溶液。溶液中,pH、分布系数随滴加NaOH溶液体积VNaO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比如A2−的分布系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①代表,曲线②代表B.H2A溶液的浓度为0.2000mol·L−1C.HA−的电离常数Ka=1.0×10−2D.滴定终点时,溶液中【答案】C【分析】根据图象,曲线①代表的粒子的分布系数随着NaOH的滴入逐渐减小,曲线②代表的粒子的分布系数随着NaOH的滴入逐渐增大,粒子的分布系数只有1个交点;当加入40mLNaOH溶液时,溶液的pH在中性发生突变,且曲线②代表的粒子达到最大值接近1;没有加入NaOH时,pH约为1,说明H2A第一步完全电离,第二步部分电离,曲线①代表δ(HA-),曲线②代表δ(A2-),根据反应2NaOH+H2A=Na2A+2H2O,c(H2A)==0.1000mol/L,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根据分析,曲线①代表δ(HA-),曲线②代表δ(A2-),A错误;B.当加入40.00mLNaOH溶液时,溶液的pH发生突变,说明恰好完全反应,结合分析,根据反应2NaOH+H2A=Na2A+2H2O,c(H2A)==0.1000mol/L,B错误;C.由于H2A第一步完全电离,则HA-的起始浓度为0.1000mol/L,根据图像,当VNaOH=0时,HA-的分布系数为0.9,溶液的pH=1,A2-的分布系数为0.1,则HA-的电离平衡常数Ka==≈1×10-2,C正确;D.用酚酞作指示剂,酚酞变色的pH范围为8.2~10,终点时溶液呈碱性,c(OH-)>c(H+),溶液中的电荷守恒为c(Na+)+c(H+)=2c(A2-)+c(HA-)+c(OH-),则c(Na+)>2c(A2-)+c(HA-),D错误;答案选C。【点睛】本题的难点是判断H2A的电离,根据pH的突变和粒子分布分数的变化确定H2A的电离方程式为H2A=H++A2-,HA-⇌H++A2-;同时注意题中是双纵坐标,左边纵坐标代表粒子分布分数,右边纵坐标代表pH,图象中δ(HA-)=δ(A2-)时溶液的pH≠5,而是pH=2。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4分。13.(14分)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元素及其化合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