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生物(浙江卷)(全解全析)
学易金卷2025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生物(浙江卷)(全解全析)
格式:docx页数:23页大小:4.6 M上传日期:2025-04-12 13:13浏览次数:385 侵权/举报

2025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浙江卷)生物·全解全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9题,每题2分,共3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2022年12月16日,《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第九次审议大会在日内瓦闭幕。此次审议大会及其成果标志着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取得重要进展。下列关于生物武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相对于常规武器、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等,生物武器最大的特点是携带和投放简单,这也是它最令人恐怖的一点B.生物武器对人的危害不仅有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C.中国坚决支持禁止生物武器的主张,奉行不发展、不生产、不储存生物武器的政策,并反对生物武器的扩散D.现代生物武器的防护,主要包括预警体系、防控体系和疫苗库【答案】A【解析】A、相对于常规武器、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生物武器最大的特点是有传染性,A错误;B、生物武器对人的危害不仅有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B正确;C、中国坚决支持禁止生物武器的主张,奉行不发展、不生产、不储存生物武器的政策,并反对生物武器的扩散,C正确;D、现代生物武器的防护,主要包括预警体系、防控体系和疫苗库,应严防其使用和扩散,D正确。故选A。2.抗利尿激素是一种九肽激素,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和促进集合管重吸收水。下图是抗利尿激素促进集合管主细胞重吸收水的作用机制示意图,图中AQP2、AQP3、AQP4均为水通道蛋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各部分结构的渗透压大小排序为:小管液>集合管主细胞>组织液>血浆B.抗利尿激素对血管平滑肌和集合管细胞的作用不同是两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同导致受体不同引起的C.抗利尿激素可通过调节集合管主细胞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来调节水的重吸收D.当人饮水不足时,机体内由垂体合成且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答案】C【解析】A、图示为抗利尿激素促进肾集合管主细胞重吸收水的作用机制示意图,水分子是通过被动运输的途径被重吸收的,其方向是从渗透压小的向渗透压大的一方移动,据此推测图示各部分结构的渗透压大小排序为:小管液<集合管主细胞<组织液<血浆,A错误;B、血管平滑肌和集合管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B错误;C、分析题意可知,图中AQP2、AQP3、APQ4均为水通道蛋白,图示抗利尿激素与V2受体结合,通过GS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使细胞内含有AQP2的囊泡转移到细胞的顶端膜,从而使顶端膜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据此可知,抗利尿激素可通过调节集合管主细胞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来调节水的重吸收,C正确;D、当人饮水不足时,机体内由下丘脑合成、神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D错误。故选C。3.钠钾ATP酶(Na+/K+-ATPase)存在于大多数的动物细胞膜上,能够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细胞内的Na+泵出细胞外,而相应地将细胞外的K+泵入细胞内,从而维持膜内外一定的电化学梯度。该电化学梯度能驱动葡萄糖协同转运载体以同向协同转运的方式将葡萄糖等有机物转运入细胞内,然后由膜上的转运载体GLUT2转运至细胞外液,完成对葡萄糖的吸收。如图为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葡萄糖进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不同,但运输的载体相同B.Na+通过Na+-K+泵的跨膜运输是主动运输,K+通过Na+-K+泵的跨膜运输是协助扩散C.图示细胞的膜蛋白有催化、运输、信息交流等功能D.当细胞内外Na+浓度相等时,Na+和葡萄糖的协同运输不能进行【答案】D【解析】A、葡萄糖由肠腔转移到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通过Na+形成的电化学梯度驱动,由葡萄糖协同转运载体转运,是一种主动运输的方式,而通过GLUT2将细胞内的葡萄糖转移到细胞外液的内环境中的方式是协助扩散,所以葡萄糖进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不同,运输的载体也不相同,A错误;B、Na+、K+通过Na+-K+泵的跨膜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B错误;C、图中所示的膜蛋白Na+/K+-ATPase能够催化ATP的水解,并同时转运Na+和K+,因此具有催化作用和运输作用,但图示过程并未提到具有信息交流功能的膜蛋白,因此图中膜蛋白没有信息交流的作用,C错误;D、细胞的载体蛋白同时与Na+和葡萄糖结合后,在膜两侧Na+浓度梯度驱动下吸收葡萄糖,而细胞内外Na+浓度相等时,不能形成浓度梯度,则该协同运输不能进行,D正确。故选D。4.下图1表示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图2表示其观察结果,已知洋葱根尖细胞的细胞周期约为12h,①~⑤表示处于不同阶段的细胞。图3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周期。图4为有丝分裂过程中某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图。以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1中,步骤甲是用解离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B.图3中,一个细胞周期的起始是从d和e的交界处开始的C.图2中,细胞有丝分裂的正确排序应是①→⑤→③→④→②,其中③⑤满足图4数量关系D.实验中观察的分生区细胞总数为200个,发现共有6个④细胞,估算该时期大致为0.12h【答案】D【解析】A、图1中,步骤甲为解离,解离液的作用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A正确;B、细胞周期是指从一次分裂完成时(d和e的交界处)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B正确;C、图2中,①~⑤分别为有丝分裂前的间期、末期、中期、后期和前期,则细胞有丝分裂的正确排序为①→⑤→③→④→②,其中③⑤存在染色单体,核DNA∶染色体=1∶2,满足图4数量关系,C正确;D、实验中观察的分生区细胞总数为200个,发现共有6个④细胞,根据处于某时期的细胞占统计细胞总数的比例等于该时期在细胞周期中所占比例的规律,估算该时期大致为12×6/200=0.36h,D错误。故选D。5.种群存活力分析是一种了解种群灭绝机制的方法,该方法通常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某小组用这种方法对某地大熊猫的种群存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注:环境阻力是指生存空间、食物的限制、天敌的捕食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A.环境阻力中包含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B.环境阻力越大,大熊猫初始种群规模越小,灭绝的概率越低C.环境阻力为0、初始种群规模为80只时,种群可能呈“J”形增长D.环境阻力为0.02、初始种群规模为160只时,种群可维持存活【答案】B【解析】A、题干信息:环境阻力是指生存空间、食物的限制、天敌的捕食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环境阻力中包含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环境阻力越大,大熊猫初始种群规模越小,灭绝的概率越高,B错误;C、题图可知,环境阻力为0时,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小于40只,则初始种群规模为80只时,该种群可以存活,又环境阻力为0,该种群可能呈“J”形增长,C正确;D、题图可知,环境阻力为0.02时,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为140只,故初始种群规模为160只时,种群可维持存活,D正确。故选B。6.100万年前,古人类走出非洲,在各地发展成不同的种群(如在3万年前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10万年前,智人再次走出非洲,成为现代人的祖先。科研人员从化石中提取古生物DNA进行测序,绘制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发现生活在非洲之外的现代人体内都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组序列能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比化石更为直接的证据B.对古生物DNA进行测序可作为生物进化的分子水平证据C.不同生物的DNA的差异可以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D.推测智人走出非洲后与尼安德特人之间可能存在基因交流【答案】A【解析】A、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A错误;B、DNA是分子水平的物质,测定古生物DNA的序列,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分子水平证据,B正确;C、不同生物的DNA的差异可以揭示物种亲缘关系远近,DNA的碱基序列相似度越高,说明两个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反之,则越远,C正确;D、智人是现代人的祖先,而现代人体内存在部分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说明智人走出非洲后,与尼安德特人之间存在基因交流,D正确。故选A。7.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处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高于或低于此值,机体都会进行相应调节,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在受到病原体感染时可造成机体发热至38.5℃以上,这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受影响有关。下图表示机体在发热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人体产生的致热性细胞因子会使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调B.在体温上升至38.5℃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物质d是神经递质,可与甲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膜电位变化D.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调节【答案】D【解析】A、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人体产生的致热性细胞因子会使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调,即人体在受到病原体感染时可造成机体发热至38.5℃以上的原因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体细胞产生致热性细胞因子作用到下丘脑体温中枢引起的,A正确;B、机体体温的维持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相对平衡的结果,即在体温上升至38.5℃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正确;C、物质d是神经递质,它与甲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可能会改变甲细胞的膜电位,C正确;D、体温上升期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此时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因为产热量的增加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有关,D错误。故选D。8.紫杉醇是细胞的次生代谢产物,对多种癌症有较好治疗效果。科研人员为获得更多紫杉醇,尝试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从红豆杉的愈伤组织中提取紫杉醇,流程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配制培养基时,添加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凝固剂B.细胞悬浮培养与继代是为了快速获得更多的薄壁细胞C.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利于原生质体融合D.采用非胚性愈伤组织的目的是通过器官发生途径再分化成植株【答案】B【解析】A、该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不需要添加凝固剂,A错误;B、细胞的悬浮培养和继代培养是为了快速获得更多的薄壁细胞,B正确;C、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为了将愈伤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C错误;D、采用非胚性愈伤组织的目的是通过体细胞发生途径再分化成植株,D错误。故选B。9.有些植物需经历一段时期低温之后才能开花,这种低温诱导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拟南芥的春化作用与FRI基因和FLC基因有关,该过程的分子机制如图所示,其中FRI基因编码的FRI蛋白在低温下易形成凝聚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温暖条件下,游离的FRI蛋白能使FLC染色质的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进而促进FLC基因表达,抑制开花B.低温条件下,FRI蛋白易在细胞核内形成凝聚体,组蛋白的甲基化程度因此变高,FLC表达抑制,从而解除抑制使植物开花C.植物开花还会受到光的调控,在受到光照时,光敏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使光敏色素的结构发生变化,经信息传递影响植物的开花D.温暖条件下通过增强FRI基因的表达能有效促进拟南芥的开花【答案】A【解析】A、由图可知,温暖条件下,游离的FRI蛋白能结合到FLC在的染色体上,使FLC染色质的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进而促进FLC基因表达,进而抑制开花,A正确;B、低温条件下,FRI蛋白易在细胞核内形成凝聚体,组蛋白的甲基化程度比温暖条件下降低,FLC表达抑制,从而解除抑制使植物开花,B错误;C、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C错误;D、温暖条件下可通过增强FRI基因的表达,FRI蛋白增加,进而促进FLC基因表达,应该是抑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