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5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5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docx页数:12页大小:34.3 K上传日期:2025-04-16 13:19浏览次数:320 侵权/举报

江苏省南通市2025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字书写发展的每个阶段中,导致其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技术,二是使用的方便性。技术手段的变化,可以提供更佳的书写工具与介质搭配,进而推动新的书写(记录)的形式与形态的产生。典型的书写工具与介质搭配变迁可以大致分割为:金石时期(如:树枝画于石壁,青铜刀和玉质刀刻画于龟甲兽骨等)、毛笔竹帛时期、毛笔纸张时期、硬笔纸张时期,简单称为金石、竹帛、毛笔、硬笔四个时期。而现在,我们正进入第五个时期,即“数字时期”。考察前四个时期文字记录过程的更替,虽然伴随着书写工具和记录介质的变化,文字依然是各种信息记录的主要载体。在信息记录的过程中,依然保留着传统“书写”动作行为。考察数字时代,视频、图片、语音等多媒体形态信息占据了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交流等绝大部分应用的场景,文字应用的场景被极大挤压,“书写”这一生成文字的动作行为逐渐消失。在数字时代相对有限的文字应用场景中,键盘代替了笔,屏幕代替了书本,计算机、平板电脑成为学习与工作主要工具,生成字的“敲击输入”正逐步取代“书写输入”。书写,作为一种生成文字信息的行为,逐渐变得可有可无。于是国人的汉字书写能力大幅下降,很多人不仅写不出漂亮的汉字,甚至挂在嘴边的字也经常提笔就忘,几乎患上了“书写遗忘症”。光明网2010年11月所做的关于“在网络时代如何看待汉字的书写”的调查结果显示:85.29%的人认同全民汉字手写水平在下降,44.25%的人觉得自己的字不好看,41.52%的人经常提笔忘字,14.23%的人经常写错别字。(节选自姜杰《汉字书写表征与教育实践》)材料二:在互联网的文化语境下,无论汉字书写还是汉字本身,都不可避免地被互联网所笼罩、所裹挟。就汉字书写而言,我们要问的是-“书写”还在吗?“书写”还剩下多少?当键盘敲打广泛地取代“手书”时,这已经不是问题了;就汉字本身来说,越来越多类型(style)的数字化汉字的出现,彰显了汉字的多样性特色,而无门槛的进入,则对汉字的规范性和汉字自身的审美特质有着极大的损害。因此,互联网时代的汉字与汉字书写,都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做出理性的回应并探究尽可能有效的应对措施。上世纪初,随着钢笔(自来水笔)、圆珠笔等硬笔的发明和引进,延续了自甲骨文时代算起已3300多年的书写工具-毛笔逐渐被硬笔所取代,当然,这个过程较为漫长,一些从毛笔时代过来的文人依旧迷恋和习惯于用毛笔书写,如鲁迅、钱玄同、俞平伯等。相对于毛笔,硬笔作为书写工具比毛笔容易掌握,书写便利,极大地提高书写效率。鲁迅先生曾作过一篇《论毛笔之类》,文中说:我自己是先在私塾里用毛笔,后在学校里用钢笔,后来回到乡下又用毛笔的人,却以为假如我们能够悠悠然,洋洋焉,拂砚抻纸,磨墨挥毫的话,那么,羊毫和松烟当然也很不坏。不过事情要做得快,字要写得多,可就不成功了,这就是说,它敌不过钢笔和墨水。先生之说,言简意赅。由此可见,钢笔等硬笔已取代毛笔成为广泛而普遍的书写工具,实在是人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也是社会文明演进,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文字应用日趋繁复的必然结果。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毛笔并没有退出历史文化舞台,而是与钢笔等硬笔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但无疑钢笔等硬笔已成为人们日常书写的主要工具。从毛笔到钢笔等硬笔,不啻书写史上的一次革命,但,国人的汉字书写水平逐渐下滑,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旧式文人几乎人人都可称作“书法家”。旧式文人虽大多无意于成为书法家,因为有扎实的“童子功”,加上毛笔是它们的日常书写工具,所以,能写一手具有美感的毛笔字就不算难事了。而当我们与毛笔渐行渐远的时候,“毛笔文化”的整体社会根基已经动摇,它的衰退则是不期然而然的历史文化遭际。   而汉字走向数字化,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从客观上说,多样化数字化汉字的进入,极大地丰富了汉字家族的风格类型,打破了长期以来以宋体、仿宋、楷体、黑体、新魏等为代表的“印刷体”一统汉字天下的格局。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除古今知名书法家的书迹进入电脑外,越来越多类型的数字化汉字也随之出现,仿佛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便充斥于互联网上,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其使用频率之高,实在令人始料未及。而正是这些缺乏监管机制的无门槛进入的数字化汉字既有损于汉字的规范性,又戕害了汉字的美感。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因此,书写和使用规范汉字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必须遵循的法律准则。否则,则可视为违法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行笔至此,我想到了都德的《最后一课》:那位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老师几乎用尽平生之力,在黑板上书写的一行字-VIVELAFRANCE!(法兰西万岁!)当国人对英语的追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的时候,那位法语老师的一行字对我们而言,应该是警语。(节选自陈龙海《互联网时代的汉字与汉字书写》)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文字书写发展的每个阶段中,技术和使用的方便性导致了书写形式与形态的变化。B.正进入第五个时期即“数字时期”的我们,不再把文字作为各种信息记录的主要载体。C.在互联网的文化语境之下,数字化汉字的类型越来越多,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特色。D.无意于成为“书法家”的旧式文人,将毛笔作为日常书写工具而有了扎实的基本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交流中,生成文字的“书写”动作行为正在渐渐地消失。B.生成汉字的“敲击输入”正逐步取代“书写输入”,让生成文字信息的行为有了改变。C.鲁迅、钱玄同、俞平伯等人对钢笔等硬笔取代毛笔的坦然态度,对今人有很大启发。D.“毛笔文化”的整体社会根基已经动摇,人们有理由担心历史文化遭际和汉语的命运。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戕害了汉字的美感”的一项是(3分)A.人们对硬笔的广泛使用B.多媒体形态信息的泛滥C.未受监管的数字化汉字D.学生们日益繁重的作业4.材料一引用了光明网的调查结果,材料二引用了《最后一课》的内容,两处引用的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5.面对互联网时代汉字和汉字书写的严峻挑战,我们应该有哪些应对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五月田中禾不知怎么的,忽然间,太阳西斜了,慢慢地坠下去。月亮升起,田野里荡起轻烟。先是黄昏掩去人们的倦容,接着,最后一缕光线消失。黑暗渐次加浓,长夜降临,这里那里亮起火星,响着呢哝的人语。在学校,该响熄灯铃了。那是偏僻的县城新建的一所中学。她的同学们几乎没人分到这样糟的地方。她是历史系拔尖的学生,却看着成绩平平的同学留校,进社会科学院,到编辑部,她是憋一口气到这鬼地方来的。人生的第一个不公平带给她更大的狠劲。没有关系,就靠自个。哪里都一样。反正我要考研究生,有真才实学总会出人头地。可是现在……真是累极了,身心交瘁!一种幻灭感使她的意志崩溃……她翻转身,仰面躺着。她盯着天空看着,天渐渐升高,升高,高到一无所有……人们是怎样熬过后半夜的困乏,度过冷冽的黎明,在曙色泛起的时候将头垂在胸前,抵抗着最后一刻的瞌睡啊!太阳终于再一次跃出地面,慢慢爬上粮库高高的房脊,像昨天一样,又那么定定地悬着,毒毒地晒着,一动不动地照在当顶。太阳热辣辣地照在身上。灰尘、喧嚣、牲口拉下的粪便、干渴、饥饿,所有这一切香雨都可以忍耐,①人们有意无意流泻在她身上的目光却使她不安。这些目光,使她知道自己的穿著和举止是与大家不合辙的。孤独感强烈地从心底升上来。面前晃动着的,是吃饱了的农民。她忽然非常想念自己的学校,一个安安静静的绿色校园。在轻松的铃声里度过每一个恬淡的早晨和静谧的夜晚,每月五号可以拿到当月的饭票和工资。如果她把全部精力用来教书,她定能教得出色,赢得学生的尊敬和校长的垂爱。香雨已经不再一遍又一遍去看手表。表已经毫无意义。漫长的两天没有任何时间概念。在她的脑海里,时间是从验质员终于出现在她家车前开始的。噗——细长的铁钎戳进麻袋里,车子周围一片寂静。爹盯着验质员的脸,额头高耸,眉毛上挑,嘴巴微微张开。他看着他从碴子里倒出麦籽,放在掌上拨了几下,笃笃有声地把麦粒扔进嘴里。验质员不说话,也不流露任何可以判断喜忧的表情。他嚼了几下,呸地一声将渣滓喷出去,从口袋里掏出半截红粉笔,②以非常优美而自然的姿势在麻袋上一连打了几个叉子。爹惊惶失措,失去控制。他急急扑过去,脚在车尾上绊了一下,差点栽倒。在验质员转身的一瞬间,抓住他的胳膊:“同志,同志!这麦湿?”验质员瞥了爹一眼,一声不吱地把他的手拿开,重又掉过头去。“同志……你再钎一家伙,这麦,我晒了两个大太阳,摊得那样薄……”验质员毫不理睬,噗-把钎子扎进另一家的麻袋里。③爹站在那里,脸色从铁红变成苍白。他一只手提着麻袋口,另一只手向前伸着。皱巴巴的额头滚下明晃晃的汗水。验质员的态度激怒了香雨,她愤愤地走过去说:“同志,这麦怎么啦?”“得晒!”“同志!……”她很想向他讲讲道理,可是,一时什么也讲不出。这时候,后边车上的人大声说:“不行就拉回去晒嘛,同志不会亏人的。”一边说,一边望着验质员嘿嘿笑。老汉怅惶四顾,希望能够得到人们的同情。可是,这当口,人们的同情心好像都已泯灭。④几乎所有的人都嚷嚷:“不行就拉走,别耽误人家的事。”脾气很坏的爹并没有和验质员吵架,他像一个差怯的女人,默默把麻袋扎好,头也不抬,刹紧车子,向旁边的人赔着小心:“受劳,让一让,我把车子拉出去。”   走出这个队伍,他们又费了半天时间。虽然不断赔着小心,仍然不免遭人白眼。在那么多人面前,拉着重车回去,心理上的羞惭和懊丧使他们不敢抬起头来。又是黄昏时分,雾蒙蒙的田野传来耧铃的叮当。爹把车子停下来,脸朝外蹲在公路边上,左手捂着心口,右手从怀里摸出一支烟,送进嘴里,摸出打火机,慢慢打着火,咝一用力吸一口。接着是一连串沉重的咳呛。香雨颓坐在一堆沙石上。她看着苍茫大地在眼前展开博大美丽的剪影。村庄和树木插在浅灰色的天幕上,归鸟给空旷的天穹撒上一片隐隐的黑点。两天来,她的记忆像一个没有图像的电视屏幕,晚风吹过,她觉得自己的意识开始苏醒。她扳着指头,计算离开学校的天数。她吃惊地发现,明天就是第八天了。她非常非常想念学校,想工作,想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们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就像鱼儿有自己的水域一样,她有一片自己的天地。在那里,她不是一个多余的人,不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第二天,香雨洗衣服,准备明天登程回校。她到大队部去,找到一封她的信。她捧着这封信,有生第一次感觉到想找一个人聊聊天。此刻,她觉得有许多话想说。她想到需要一个小锅,在一张圆桌上吃饭。那桌上所摆的饭食都是这样在农民的车上排过几天队,这样经验质员的铁钎检验,收进仓,加工而成的。(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既反映了时间的变化过程,又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B.小说开头交待香雨县城中学教师的身份,为结尾写她想要回到学校教书育人作铺垫。C.小说描写“爹”卖粮被验质员故意拒绝,表达了对手握权力者傲慢态度的强烈不满。D.小说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真切地反映了农民的艰辛与挣扎,语言平淡,情感丰富。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香雨对农民们的目光感到不安,是因为大家对已经成为教师的她另眼相看。B.句子②中“优美而自然的姿势”,表现出验质员对流程的熟悉以及对农民的鄙夷不屑。C.句子③中“一只手提着麻袋口,一只手向前伸着”,刻画了“爹”内心的失望与无助。D.句子④中“嚷嚷”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民们在等待卖粮时焦急的心理状态。8.卖粮前和卖粮后,香雨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加以简要分析。(4分)9.小说中香雨觉得自己回到学校后“不是一个多余的人”。那么,香雨回到学校之后,她会不会成为一个多余的人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