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5届江西省上进联考高三4月联考检测历史答案
2025届江西省上进联考高三4月联考检测历史答案
格式:pdf页数:5页大小:844.5 K上传日期:2025-05-07 00:05浏览次数:457 侵权/举报

2025届江西省高三年级4月联考检测高三历史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宫殿基址、复杂建筑结构及排水系统的出现,反映了权力集中与社会资源整合,符合早期国家形成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虽然提及青铜遗存,但题干核心信息为建筑布局而非青铜铸造技术,排除B项;墓葬等可体现社会分化,但题干更强调公共建筑与权力象征,非单纯社会分化,排除C项;排水系统等虽具规划性,但无法体现完善,排除D项。2.【答案】C【解析】周王室衰落后诸侯割据,导致各诸侯国在经济制度(如货币形制、流通规则)上形成独立体系,形成货币差异,这在本质上是政治分裂下经济主权分立的体现,C项正确;货币材质(铜为主)未因物产差异显著变化,排除A项;“手工业技术”会影响货币形制,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主要是指货币形态各异,商贾阶层更希望推动货币统一,为跨区域贸易创造条件,D项并非材料现象的根源,排除。3.【答案】B【解析】材料中三者均为非汉族统治者,其言行核心在于通过接受中原文化、调整统治策略,化解民族矛盾,确立政权在中原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B项正确;完颜阿骨打的言行无法体现儒家文化的影响和华夏认同的强化,排除A、C两项;材料中言行与军事扩张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4.【答案】A【解析】“保赋”是指保障赋税和徭役的征收,是邻保制的核心;“安民”指安定民生,通过邻里互保维护基层治安,二者共同体现了邻保制服务于国家财政和社会稳定的根本目的,A项正确;规范社会秩序是邻保制度实施后产生的效果,并非该制度本身的作用,排除B项;邻保制侧重社会管控,严格的户籍管理反而可能限制人口流动,不利于商业发展,与商业和手工业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该制度主要作用是加强对地方基层的治理,而非专门军事防御措施,排除D项。5.【答案】D【解析】元朝通过专门机构和法规,将粮食管理纳入中央行政体系,体现了对经济命脉的控制,有利于维持帝国的运转,D项正确;政府设置运粮司等机构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增加赋税,而是为了保障政权的稳定与运转,排除A项;保障边疆安全不是该举措的主要目的,且材料未提及粮仓与边疆防御的关联性,排除B项;这些举措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C项。6.【答案】B【解析】林则徐之前鄙夷,主张以贸易制裁威慑对方从而救国,后来认为师夷也是救国。同样是救国,但对夷的态度看法发生变化,故可谓思想发生改变,B项正确;林则徐初期观念虽有局限,但后期思想已超越传统“夷夏观”,A项表述与材料变化不符,排除;林则徐仍以“制夷”为目的,但未完全否定传统认知,“摒弃”表述绝对化,排除C项;“积极推动政治改革”更倾向于实际行动,排除D项。7.【答案】D【解析】张謇的实践与晚清民初政策调整(如新政、实业救国、教育近代化)深度绑定,其成功离不开政策提供的制度空间和资源支持,且这些地方试验反过来推动了政策优化,D项正确;张謇的活动虽涉及经济、教育、女性等高三历史 第 1页(共5页)书层面,但材料中未明确体现“广泛的社会群体参与”(如工人、农民未成为变革主力),其影响仍局限于民族资产阶级和新式知识分子,故“广泛”表述不够严谨,排除A项;女子师范突破性别壁垒属于局部改良,但传统伦理核心(如家族制度、等级观念)未被颠覆,排除B项;大生纱厂等民族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但直至1912年,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8.【答案】B【解析】万家岭战役是武汉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队通过围歼战重创日军精锐师团,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标志性胜利之一,B项正确;战略相持阶段以武汉会战结束,日本调整侵华方针为标志,排除A项;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是淞沪会战,排除C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于1942年,与1938年万家岭战役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D项。9.【答案】D【解析】当时处于冷战初期,部分亚非国家受西方阵营影响,对中国存在意识形态误解(如担忧“共产主义扩张”),加之帝国主义势力暗中破坏(如散布谣言),导致中国需要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争取理解与支持。会议的“复杂性”本质上是冷战格局下国际矛盾在亚非会议中的投射,D项正确;中国代表团始终坚定奉行和平共处、反帝反殖的外交原则,内部并无“矛盾心理”,反而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智慧(如“求同存异”),排除A项;万隆会议参会国以亚非国家为主,包括部分周边国家(如印度、缅甸等)。中国通过会议改善了与多数国家的关系,“关系紧张”并非会议复杂性的主因,且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界等问题多在会后逐步协商解决,排除B项;中国在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已展现成熟的外交策略,万隆会议上这一政策得到延续与深化,而非“不成熟”的体现,排除C项。10.【答案】A【解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中国通过国企改革、加入WTO、经济体制改革等措施,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速得到显著增长,A项正确;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确实导致1998年中国GDP增速下降,但材料强调“20年间”的整体趋势,而B项仅解释局部波动,不符合题意,排除;加入WTO主要促进出口和外资流入,推动经济规模扩张,材料未体现“增长质量”提升,排除C项;1992年提出目标后,体制建设是渐进过程,“最终确立”表述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中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的关联性较弱,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由埃及的扩张可得“碰撞”;由“埃及的宗教、艺术、建筑等在被征服地区(叙利亚、巴勒斯坦)出现”及“被征服地区文化也反向传播”可得“交流”;文明的传播使一个地区的文化经历从无到有的一种“发展”,融入本地文化也会推动本地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埃及主动利用文化改造作为扩张工具,仅描述文化自然传播的结果,而非手段或目的,排除B项;题干虽提到宗教传播,但建筑、艺术等其他元素同样重要,且未强调宗教是“主要动力”,动力更可能源于军事扩张带来的接触,排除C项;由材料“被征服地区的宗教神话也在埃及传播”可知,被征服地区对埃及有反向的文化传播,D项表述不全面,排除。12.【答案】C【解析】材料从商业中心(如:威尼斯与热那亚)、贸易路线(如:陆路与海路)、技术支撑(如:航海与物流)等多维度,展现了中世纪后期欧洲贸易网络的系统性形成,体现了“多元因素”的综合作用,故选C项;商业革命特指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的经济变革,与材料中的中世纪后期(11—15世纪)的时间错位,排除A项;地理大发现始于15世纪末,材料未涉及对美洲等地的新航路开辟后的贸易扩张,且“全球化”的表述过于超前,排除B项;材料虽提及金融优势,但更强调贸易网络的综合构建,没有包含金融创新的信息,排除D项。高三历史 第 2页(共5页)13.【答案】A【解析】确立国家主权原则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核心成果,A项正确;大国协调、欧洲均势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协调”体系的特征,而非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排除B项;尽管和约推动了外交实践(如国际会议),但“近代外交制度”如常驻使节制度开始实行于中世纪末期的意大利,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订立后,常驻使节成为普遍制度,排除C项;全体一致原则是在国际联盟中开始采用的,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美国通过巴拿马运河掌握了全球关键航运通道的通行权,这便利了美国推行其霸权政策,B项正确;巴拿马运河的修建客观上改善了巴拿马的交通,有利于巴拿马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美国主导世界贸易并不仅是因为巴拿马运河的修建,排除C项;美国经济超越欧洲有很多原因,D项表述夸大了运河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排除。15.【答案】C【解析】材料提到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背景复杂,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民族关系复杂以及外部势力介入等,这些都使得民族独立问题棘手,充分说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困难重重,C项正确;虽然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背景之一,但就此不能得出其阻碍独立运动发展的结论,且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多种因素使运动困难,排除A项;材料表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背景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动力”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20世纪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涉及多方面,其中就有外部殖民势力的介入,这体现出民族独立运动的艰难,殖民势力介入引发民族独立运动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互联网和大数据打破了传统贸易的地域限制,使商品、服务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更高效流动,直接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发展,D项正确;题目强调技术对贸易的促进作用,而非国家间的竞争关系,A项与题干核心信息不符,排除;产业结构优化涉及产业间比例调整,题干未提及传统产业升级或新兴产业崛起,排除B项;区域集团化(如欧盟、东盟)强调特定区域内的经济合作,而跨境电商和信息化手段更具全球性,与“区域”特征不匹配,排除C项。17.【答案】(1)内涵:用儒家学说规范社会关系和伦理秩序的政治理念;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重义轻利,明德敬德;崇德尚贤,讲信修睦;审慎治学,实践运用;提倡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2)主要特点:政府主导,受制于政府;学术活动兴盛;受众广泛;教学内容以儒学为主。(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作用:传播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提高了民众的文化修养;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推动了民间学术交流;提高社会凝聚力;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18.【答案】(1)主要途径:创办新企业,如广州先施公司(1912年创立);老字号转型,如瑞蚨祥绸缎布匹店这类原本的老字号专业商店,开始涉足百货经营。(每点2分,共4分)(2)状况:主要分布在大城市;规模大;商品种类多;营业额高;经营的现代化程度高;发展稳定。(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影响;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国民政府苛捐杂税的政策;官僚资本的压制;美国等外商企业的竞争优势。(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高三历史 第 3页(共5页)19.【答案】(1)转变:议会权力重心由上院向下院转移。(2分)简评: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英国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是中产阶级的胜利;使贵族势力受到打击;下层人民仍然没有取得相应的民主权利。(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2)变化:由议会转向内阁(或答:行政权力逐渐增强)。(2分)积极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每点2分,共4分)消极影响:易导致权力制衡机制失衡,使民主政治面临潜在风险,如可能出现内阁滥用权力等情况。(2分)20.【答案】示例一(12分)论题:从专利授权数量看全球科技格局的演变。阐述:2006至2017年全球发明专利授权数据的变化,折射出21世纪初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深层变革。中国专利授权快速增长,完成了从第六位到第一位的跨越,这一进程不仅改写了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导的技术创新史,也重构了世界科技的格局,使世界科技创新模式转型。中国的崛起源于创新体系的系统性重构,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制度优势,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美、日、英等国专利数的下降,则暴露出社会制度、传统创新体系的结构性矛盾。这些国家过度依赖既有的传统路径,缺乏创新,使其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逐渐丧失先发优势。总之,这场专利革命表明全球科技中心从大西洋沿岸向太平洋沿岸迁移,科技竞争呈现多极互动、跨界融合的全新态势。示例二(12分)论题:中国专利与科技崛起原因多维度解析。阐述:2006年至2017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先后超过法国、韩国、德国、美国、日本,跃居世界第一。日本由世界第一,下降到世界第二位。2006—2017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历史性跨越,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制度优势、国家战略布局与全球化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场技术追赶的奇迹,展现了发展中国家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协同与战略机遇把握,实现科技崛起的独特路径。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整合效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根本保障。中国建立“新型举国体制”,将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