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校联考答案一、选择题答案1.C.生产方式多样解析:遗址出土的石铲、石锄等石器表明当时存在农业生产活动,而石斧、石锛可用于手工业制作或砍伐等,石匕能用于收割或食物处理。与此同时,陶器作为生活用具也被大量发现。这些充分说明,屈家岭文化时期不仅有农业生产,还存在手工制造等多种生产活动,直接体现出生产方式具有多样性。选项A中农业与手工业分离,需要明确的社会分工证据,然而题干并未涉及;选项B所提及的生产工具制造水平发展迅速,因缺乏不同时期技术对比,无法得出;选项D的社会组织能力,也不能单纯从工具种类来推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2.D.礼乐制度解析:从表格中儿童称谓如幼学、束发、及笄、弱冠等与不同年龄相对应的礼仪和教育规范,例如学习礼乐知识、举行冠礼或笄礼等,可以看出这是周代礼乐制度中“礼”的具体呈现。它着重强调社会等级秩序以及人们的行为规范。选项A的宗法制主要侧重于血缘关系下的继承规则;选项B的科举制是一种选官制度;选项C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属于政治体制范畴。这三个选项均与题干中所体现的礼仪教育不相关。因此,答案是D。3.B.呈现出法律儒家化的特征解析:董仲舒依据《春秋》中“父为子隐”来断案,将儒家伦理观念中的亲情作为法律依据,这明显体现出汉代法律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也就是“法律儒家化”。选项A中法律与伦理冲突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C中的理性化强调客观规则,与儒家伦理干预法律的情况不一致;选项D中的礼法并用在材料中未体现“法”的独立作用,题干主要突出儒家思想对法律的渗透。所以,答案选B。4.D.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解析:材料显示东汉时期尚书的权力超越了三公。从本质上讲,这是君主通过削弱外朝三公的权力,强化内朝尚书的权力,以此来实现权力集中,是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必然举措。选项A中,中外朝制度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并非东汉尚书权力变化的主要原因;选项B中丞相权力加强与材料内容相悖;选项C中三公成为虚职只是表面现象,并非权力变化的原因。所以,正确答案是D。5.C.唐朝解析:在《岁晏行》里提到的“租庸”,对应的是唐代实行的“租庸调制”,而“万国城头吹画角”描述的是战乱场景,与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状况相符,这反映出该诗符合唐代中期的社会情形。北魏、宋、清这几个朝代都没有“租庸”制。所以,本题答案为C。6.C.明代户籍管理废弛解析:黄册中出现“百岁至二百岁以上”的绝户,这一现象表明户籍登记存在虚报、敷衍的问题,由此可以推断出明代户籍管理较为松弛。选项A中说国家治理强化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矛盾;选项B中中央集权受冲击需要有地方割据等相关表现,题干中并未体现;选项D中的赋税制度变革(如一条鞭法)与户籍虚报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所以,本题选C。7.A.增强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度解析:清代的乡约制度通过宣讲“圣谕”、调解纠纷等方式,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治理手段渗透到基层社会,从而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选项B中说实现长期稳定,表述过于绝对;选项C中的宗法纽带主要强调血缘关系,而题干强调的是官方主导的乡约;选项D中的基层民主自治与国家对基层的控制这一表述不符。所以,正确答案是A。8.A.有利于革命思想传播解析:陈天华将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西方《社会契约论》进行类比,借助传统思想来宣传反清革命理念,这一做法有效地促进了革命思想在民众中的传播。选项B中说传统民本与近代民主无异,这种说法错误;选项C中恢复传统秩序与革命目标相互矛盾;选项D中说认知不够深入与题干所表达的积极作用不符。所以,本题选A。9.B.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解析: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其主要诉求之一就是收回关税自主权,这一行动直接促使了《中英关税自主条约》的签订。选项A中英国对华政策调整是结果而非直接原因;选项C中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与该关税条约并无直接关联;选项D中英国殖民体系冲击是长期背景,并非直接因素。所以,答案为B。10.C.揭露国际联盟虚伪软弱解析:漫画中“华北”和“埃塞俄比亚”被牺牲,而“日内瓦”(国联总部所在地)的绅士们却无动于衷,这一画面讽刺了国际联盟对日本侵华和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纵容行为,深刻揭露了其虚伪软弱的本质。选项A中说对国际局势的忧虑并非漫画的具体意图;选项B和D未体现出对国联的批判。所以,答案是C。11.C亚历山大东征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解析:赫拉克勒斯体现古希腊文化影响,阿蒙神体现埃及文化影响,大象体现印度文化影响,亚历山大在官方发行的钱币上印有统治境内不同地区文化的象征,体现出亚历山大东征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没有亚历山大帝国和其他地区同一时期铸造工艺的对比,排除A。单从货币图案无法得出商业贸易交流情况,排除B。“唯一”说法太过绝对,排除D。12.C.宗教改革助推社会治理世俗化解析:德国的济贫改革将教会资产转入公共基金,并由世俗人士进行管理,这一现象反映出宗教改革后,世俗权力取代了教会在社会治理中的职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治理的世俗化进程。选项A中社会矛盾在材料中未体现;选项B中资本主义制度完善是近代后期的事情;选项D中民主制度与“10位民主选举”所体现的局部管理情况不符。所以,本题选C。13.D.使用时应辨别作者意图解析:两幅画对马拉的塑造截然不同,一幅将其描绘为革命化身,另一幅则将其刻画成恐怖统治代表。这是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立场也存在差异,导致意图不同。这表明在使用绘画史料时,需要充分结合作者的主观倾向进行分析。选项A中相互印证与两幅画矛盾的表述不符;选项B中难以客观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C中认为史料价值仅取决于时代的观点错误,史料价值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所以,答案为D。14.B.英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解析:在1846-1865年期间,英国从印度、美国进口棉花的数量大幅增加。这一情况反映出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棉纺织业规模不断扩张,对原材料的需求持续上升,从而体现出英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选项A中贸易逆差需要进出口数据对比,题干未给出相关信息;选项C中竞争力减弱缺乏依据;选项D中资本输出主要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时间不相符。所以,本题选B。15.C.是对跨国资本冲击本国利益的抵制,反映国家主权与全球资本自由流动的矛盾。解析:英国脱欧和“美国优先”政策,本质是主权国家对欧盟统一市场、WTO多边规则等跨国资本流动机制的抵制。跨国资本的全球扩张与主权国家维护自身经济主权、就业市场及产业安全之间的冲突,是全球化退潮的核心动因。南北差距侧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而英、美均为发达国家,其政策反映的是全球化内部的结构性问题,故A错误:民族主义是表面现象,题干要求挖掘深层原因,需指向资本与主权的本质矛盾,B不完整福利制度危机是国内社会问题,与题干中跨国政策选择无直接关联,D无关二、非选择题16(1)(8分)变迁:从空间布局看,向东、向南转移;从数量看,水陆交通路线不断扩展,整体越来越密集;从范围看更广,通往异域的水陆交通干线有较大改观;整体来说,南北方水陆交通更为均衡。(四点,每点1分,共4分)原因:国家大一统;政治统治中心的东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商品经济发展;国家疆域的扩大;民族交融的加强;政府重视,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形成完备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任答四点得4分)(2)(6分)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密切了各地的经济联系,带动了经济发展;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任答三点得6分)17(1)(6分)态度:清政府软弱、畏惧西方列强,不敢维护民族利益;(2分)影响因素:国家实力、国际局势、列强侵略、政府昏庸(任答两点2分)走向:列强加大对华侵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灾难。(任答两点2分)(2)(8分)内容:优先发展工商业,对外竞争;商人要确立公共意识,御侮救亡。(每点2分,共4分)原因: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近代民族主义意识的兴起和发展;西方重商主义理论的影响;义和团运动的教训。(任答四点得4分)18(1)(7分)特点:①以贸易保护为核心。②构建统一国内市场。③坚持国际金本位制度。(三点,共3分)背景:①美国制造业技术水平落后于英国,产品缺乏竞争力。②美国禁运法令导致英美贸易中断,经济依赖“内循环”。③工业革命推动美国经济发展,需要政策支持。(任答两点4分)(2)(8分)特点:高端产品占有优势;过度依赖美国市场;政府主导;一味妥协,缺乏有效反制措施。(四点,共4分)启示: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齐全的产业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避免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增强自主性:要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力量的作用,形成合力等。(任答两点4分)19、(12分)示例1:论题:历史韧性体现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强大生命力中。阐述: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中,只有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文化类型,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从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到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至今仍深刻影响著中国人的理念与思维方式。中华文化这一强大生命力正是源于其兼收并蓄的特性。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与中华文化相互交融,并融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几百年的发展演变,不断吸收借鉴儒、道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完成本土化的转型;此外,佛教的哲理性思维也被儒道等吸收,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哲学化发展道路,为宋明理学的诞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总而言之,中华文化正是因为其兼收并蓄的特性,使得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示例2:论题: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力铸就其历史韧性阐述: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演进中,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纳多元文化,同时在时代挑战中不断创新,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历史韧性。中华文化的韧性首先源于其包容性:两汉时期,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面对本土儒道思想的差异,佛教并未被排斥,而是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本土化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儒道融合,形成“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文化格局;唐代禅宗的诞生,更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其“明心见性”的哲学思想融入中华文化血脉,丰富了传统思想体系。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并非简单照搬,而是通过改造创新,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展现了强大的兼容并蓄能力。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始终坚守核心价值并推动其创新。宋代儒家学者融合佛道宇宙观,创立理学,将“天理”作为道德与宇宙的终极依据,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升级;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提出“经世致用”“天下为主”等新思想,使儒家文化在保持民本内核的基础上适应时代需求;近代以来,中华文化既吸收民主、科学等西方进步理念,又传承“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等传统智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路径,体现了对核心价值的坚守与创新。对文化的持续诠释与再创造,使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都能焕发新活力。总之,中华文化的历史韧性,本质上是包容性与创新力的统一。在保持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精华、回应时代挑战。这种独特的文化生命,不仅使中华文明成为唯一未曾中断的古文明,更为人类文明多样性贡献了中国智慧。
湖北省“黄鄂鄂”2025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答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湖北省“黄鄂鄂”2025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生物答案
2025-05-07 00:06
2页
-
湖北省“黄鄂鄂”2025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数学
2025-05-07 00:06
4页
-
湖北省“黄鄂鄂”2025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数学答案
2025-05-07 00:06
4页
-
湖北省“黄鄂鄂”2025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物理
2025-05-07 00:06
6页
-
湖北省“黄鄂鄂”2025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物理答案
2025-05-07 00:06
5页
-
湖北省“黄鄂鄂”2025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英语答案
2025-05-07 00:06
7页
-
湖北省“黄鄂鄂”2025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
2025-05-07 00:06
8页
-
湖北省“黄鄂鄂”2025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答案
2025-05-07 00:06
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