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知识点>专题10 地理综合题的有效策略(原卷版)
专题10 地理综合题的有效策略(原卷版)
格式:docx页数:15页大小:3.4 M上传日期:2024-03-03 21:43浏览次数:419 侵权/举报

专题10地理综合题有效策略目录综合题的试题特点作为考生答题常出现的问题突破地理综合题的策略综合题的思维训练和模式构建最新模考变式演练一、试题特点高考地理综合题由情境材料、题干两个部分组成。情境材料一般是文字、图、表、符号等,新课标高考综合题具有以下特点:(1)试题注重情境的创设,体现了时代性、学科性、实践性相统一,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原理解释地理问题,体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学科理念。(2)试题注重以社会现实为背景,凸显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素材大多来源于生产、生活或国家发展战略,既聚焦地方,也关注全球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3)每个综合题都以题组的形式出现,各小题之间的难度呈递增趋势,题干或答案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4)注重地理核心素养和主干知识的考察,死记硬背“答题模板”不能够应对灵活的材料,需要具备问题解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二、考生答题答题常出现的问题第一:对区域的认知不准确;第二:对涉及的原理不清楚;第三:对分析的思路无条理;第四:对信息的提取不全面。而这四大问题又在最后的复习里通过改进学习方法、答题策略,可以快速解决。三、突破地理综合题的策略(一)培养解题习惯,形成思维构建例如综合题的思考可以围绕四个方面:区域知识、原理规律、思维结构、题目信息。高考综合题设题时,通常以一个特定的区域材料为背景、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的区域知识是指应知应会的区域地理事实;原理规律是隐藏在地理事实背后需要我们去弄懂的原理性内容;思维结构是我们面对某一类地理问题时,应具备的专业的地理思路和复习时积累的经验总结;题目信息就是在试题给出的相关材料、图示、题干中解读和提炼的有效信息。(2022年广东卷-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015km2,湖面海拔4718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648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1)分析10-11月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解读】区域知识从区域位置来看,该区域从经纬度可定位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属于高原气候,地处非季风区,冬半年不受冬季风的影响,盛行西风,涉及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初中和高中地理教材都会涉及的知识。思维结构影响降水的因素:(1)海陆位置(沿海降水多、大陆内部隆水少);(2)大气(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4)洋流暖流有增温加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5)植被和水温状况(植被覆盖率高,湖泊和水库的加湿作用);(6)人类活动(城市的湿岛和雨岛效应)等。这是常考点,我们从宏观到微观具体分析降水的成因,在这道题当中并没有全部用上,只用到了其中的大气环流(西风)、水文(湖泊的加温加湿)、地形(气流受地形的抬升,迎风坡降水多)。原理规律为什么西风经过湖泊会湿润?这涉及的原理就是大湖效应:干冷气流在经过面积较大的湖泊、海洋或水库时,被加温加湿。为什么迎风坡会多雨?气流遇到地形的阻挡,沿着坡面向上抬升,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多地形雨,这些都涉及地理的原理规律。题目信息地图里有丰富的信息:经纬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准确定位,海拔和等高线揭示了地形地势特征,材料中有“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提炼这些有效信息,对解题都有直接的意义。(二)归类问题,强化思维结构在高考综合题中,设问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归类:特征类问题、变化类问题分布类问题、比较类问题、过程类问题、原因类和措施类问题、区位因素类的问题、条件类的问题、意义类的问题、评价类的问题等,归类后会使问题简化,再利用已建立的思维结构,就知道从哪些角度来回答,需要注意哪些方面,避免出现漏答和答偏的情况,使答案更加完整。(2022年全国卷甲卷-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瑞士矿产资源贫乏,经济发达。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河湖众多。工业、金融业、旅游业为经济的三大支柱,工业以低原料消耗的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医药、钟表等为主,技术先进。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提供广泛、专业、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水电占30%以上。下图示意瑞士的地形。(1)说明瑞士利用优势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2)分析瑞士主要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的原因。[提醒]解答条件类问题的思维模式:通常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作答,同时还要关注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区位因素类问题要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来思考,同时还要关注是优势因素还是限制因素。[提醒]在高考中,面对综合题的各种设问,先别急于作答,要先进行问题归类,再理清思路,确定答题的方向,这就是思维结构,是对一类问题思考之后总结出来的规律。因此要在平时的复习和解题过程中去提炼、总结同类问题的答题方法,并在考场上熟练地调动运用,才能够融会贯通。拥有了思维结构后,就能解决更多同类的题,才能以点带面地把题做透,提炼出更加完备的思维结构。思维结构是一类地理问题深入研究的结晶,而不是答题的套路,对地理原理进行深入地理解,对地理事物背后的发展过程有明确的把握,然后做出总结,对困惑的问题进行反思,才能跳出题海,减少漫无目的地。(三)提取信息,读懂信息内涵高考综合题的信息量很大,往往是多个材料和图的组合,不是所有信息在解答时都能用得到,因而要善于提取有效信息。挖掘题目信息的内涵,命题素材的本身也渗透着信息,甚至有些信息就是答案本身,在审题的过程中,信息成为生成答案的依据,所以获取、理解和运用信息,往往成为突破综合题的关键。(2022年江苏卷-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1)写出图中自然带II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提醒]题目信息不是随便给出的,要分析其内涵,来建立和答案的联系,找到信息的关键,深挖信息的价值,如果信息量过大,要注意勾画重点,尤其对隐含的信息要进行充分的提炼,要做到看到、想到和用到三点,没有遗漏,这对高考综合题的突破意义重大。(四)规范语言,完善答题方式在作答综合题的时候,出现错别字和语言不专业,也是丢分的主要原因。高考对地理字词的准确运用要求很高,平时学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对一些错别字的甄别,和对地理专业词汇的应用,高考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同时要强化答题方式,通常要用地理事实说话,前面一段是应知应会的地理事实,后面是意义和影响,前面是已知条件,后面是对设问的解答,前面是因,后面是果,学生在答题时经常会出现只有结论,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等同于说了半截话,导致丢掉一半的分,本来会答的题,结果失分严重。(2022年全国卷乙卷-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为缓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以色列政府从2001年开始推行海水淡化计划,鼓励企业实行“电水联产”模式,即企业在建设海水淡化厂时,兴建以地中海丰富的天然气为能源的发电厂,且并入国家电网(由进口煤炭发电支撑,成本较高)。目前地中海沿岸地区已建成5家这样的海水淡化厂,每年生产的淡水相当于全国淡水用量的1/3,且被统一纳入国家供水网络优先利用。以色列政府于2022年启动淡化水反注太巴列湖工程,打造淡水“蓄水库”,以缓解最大水源地太巴列湖水位迅速下降的状况。下图示意以色列地中海沿岸地区海水淡化厂及供水网络的分布。(1)说明以色列海水淡化厂的区位特点。四、综合题的思维训练和模式构建(一)地理特征思维建模1.位置特征:纬度位置—半球、热量带、气候类型;经度位置—大洲、大洋归属,东、西岸及内陆,气候类型;海陆位置—气候类型、交通通达度;相对位置—下垫面环境的特殊性。2.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地势起伏状况、海拔高低;特殊地貌:冰川、荒漠、黄土、喀斯特、海岸线曲折(平直)等。3.气候特征:气温(气温高低、日较差和年较差);降水(总量、季节或年际变化);水热组合(如雨热同期)等。4.水文特征: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落差、流速。5.水系特征:流向、流程;流域面积;支流多少、河网密度;河道深浅、弯曲、宽窄。6.等值线特征: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解答策略】(1)把握描述方向和角度。明确描述的方向,即描述的对象在哪里、是什么;确定描述的角度,即从哪些方面来分析,确保要点全面无遗漏。(2)看图说话,读表归纳。从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将文字与图表材料有机结合,以获得完整的地理特征信息。对图表信息归纳概括,结合问题进行必要的取舍,确保主次分明、重点突出。(3)规范表达,描述专业。用规范的地理术语表达,“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答案组织点要全、话要短,先主后次,层次分明。(二)区位因素思维建模1.河流航运条件=自然条件(①地形、地势落差;②径流量大小;水位深浅和季节变化;结冰期长短;③河网密度、通航里程长短等)+社会经济条件〔①流经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运输需求);②多种运输方式联运等〕。2.水能开发条件=自然条件(落差+流量+峡谷)+社会经济条件(资金+技术+市场)。3.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经济因素(市场、地价、劳动力、交通等)+社会因素(技术、政策等)。4.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原料、燃料、土地、水源等)+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资金、交通、科技等)+社会因素(政策、信息、环境等)。5.城市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影响城市形成)+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交通、政治、科技等→促进城市发展)。6.交通线的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运输需求: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国防安全等)是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影响选线+技术因素克服自然条件的制约。7.港口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港阔、水深、避风)+腹地范围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港口兴衰+城市是港口发展的重要依托(人、财、物支持)。8.区域发展条件=自然因素(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土地等)+社会因素(政策、环境、科技等)。区域发展条件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在综合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确定区域发展方向。【解答策略】(1)理清要点,综合分析。要理清要点、构建思维线索,从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多角度分析,防止思维狭窄,遗漏要点。(2)利弊均衡,全面分析。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影响某一人类活动区位形成与发展的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并对其作出有利与不利的评价。(3)抓住主导,重点分析。理清各影响因素间的主次关系,找出决定性因素。针对主导因素,结合区域特征因地制宜进行重点评价与分析,避免套用、空泛。(4)纵看变化,动态分析。把握影响因素的变化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发展条件的变化。(5)按图索骥,论从图出:高考对区位条件的考查多以区域为载体,将解答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巧妙地隐藏在图表中,对图表中自然、人文要素和区域特征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往往是答案组织的关键所在。(三)原因阐释思维建模1.地形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或张裂、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角度分析;外力作用应先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外力作用的类型(流水、风、海浪、冰川等),进而找出对应的外力作用形式(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2.气候成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下垫面(地形、海陆、洋流等)。3.“水环境”成因=气候+地形+植被。地形影响河流流向、流域面积、水系形状;气候决定河流的流量及其季节变化、汛期长短、有无结冰期及长短;流域内的植被状况影响河流的含沙量,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4.生态环境问题成因=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和植被)+人为原因(侧重人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