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知识点>专题19 生物与生境(及变化)关系的解题分析(解析版)
专题19 生物与生境(及变化)关系的解题分析(解析版)
格式:docx页数:15页大小:2.7 M上传日期:2024-03-03 21:43浏览次数:305 侵权/举报

专题19生物生境(及变化关系解题分析生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植被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可以通过植被的分布情况推演区域环境特征及演变。动物的分布,特别是动物的洄游或迁徙,是对自然环境适应的体现。一、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二、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气候: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对生物影响最大的是气候,主要包括热量、降水、光照、风等。(1)温度高温危害植物首先是破坏代谢的协调,使呼吸作用剧烈,不少植物通过很强的蒸腾作用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之免受过热的伤害;动物对高、低温的适应与植物不同,当环境温度条件改变,不适合其生存的时候许多动物则会本能地采取各种措施,比如迁移、休眠和其他一些适应方式;昼夜温差影响植物生长的速度及品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营养成分、糖分的积累。(2)光照不同生物物对光强有不同的反应,因而可分为喜光植物、喜阴植物及喜光性动物、避光性动物;喜光性动物往往具有正趋光性,避光性动物常有负趋光性。土壤无脊椎动物几乎全是避光性的,如蚯蚓。(3)降水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森林-草原-荒漠);随着不同的降雨强度、降雨时间的长短、土壤内水分状况,以及地表植被的覆盖情形而变化;一般来说,强度较小、分布均匀的细雨对植物有利,而骤雨降落后,大量成为地表径流而流走,渗到土壤中的很少;雾和露在干燥地区可被浅根系植物所利用,以补充土壤和空气中水分的不足。(4)风:风对生物的作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有利]①风是植物花粉、种子和果实传播的动力。②促使环境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汽均匀分布,并加速它们的循环,形成有利于植物正常生活的环境。③风主要对陆生动物起作用,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的生活方式、迁移和地理分布风对于飞行动物,如昆虫、鸟类和蝙蝠等的生物学特性和地理分布影响较大。[不利]①风对植物的有害影响,主要表现在使植物变形,特别在干风作用下,可以使植物体的向风侧蒸腾大量水分,使体内水分平衡受到破坏,叶片菱蔫,枝条枯死,形成不对称的“旗形树冠”,这种现象在海滨、山区森林的上限和北方森林的北界都很普遍。②大风携带的砂粒打击树木,损伤树皮,还能使树根暴露,强风可使树干弯曲,造成“风倒”、“风折”等灾害。【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植被适应环境(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的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茎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生物分布的影响因素(2)迁徙或洄游物种洄游(或迁徙)特征鸟类部分候鸟因季节和繁殖每年春季返回繁殖地,秋季迁往南方越冬地,做水平方向一定路线的周期性迁移,每种鸟类的迁徙路线不变,一般常沿食物丰富的近水地区迁移鸟类迁徙的方向识别主要根据天体变化、依靠地球磁场、或对沿途地理路线的记忆等。鱼类鱼类由于季节、繁殖和寻食等因素做一定方向的周期性迁移,可分为:①生殖洄游,如淡水区的鳗鱼在生殖期游向深海产卵,称为远陆洄游。②稚鱼洄游,生活在海洋里的鱼,生殖期游往淡水中产卵,孵化的稚鱼翌年春季随融化的冰雪游入海洋。③觅食洄游,鱼类为寻食浮游生物而集群洄游到食饵丰富的水域。④季节洄游,鱼类因海水温度随季节变化而洄游到适宜温度的水域。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也因季节、繁殖和觅食等原因做周期性迁移,如北方驯鹿冬季南迁至针叶林带,春季则返回食物丰富的北方苔原带。除水平方向迁移外还有垂直方向迁移。如山区寒冷季节,动物常向低处移动觅食。许多深海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一年中在深海和浅海中要分别度过部分时间。(3)外来物种引入或侵入(4)独特物种丰富的原因分析①缺少与外界交流:与大陆脱离的海岛、半岛等,地形较封闭的地区。②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③历史古老,经漫长进化形成独有物种。④水热条件等自然环境相对较为优越,垂直差异明显,物种多样。(5)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①改变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影响种群大小;②动物物候期提前,例如开花日期、羽化时间、繁殖产卵时间、迁徙日期等。③影响繁殖能力和繁殖欲望、影响冬眠行为。④生境改变,栖息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种群动态变化、甚至生物灭绝。三、植被(森林)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1.(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1)写出图中自然带II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答案】(1)类型:苔原带。原因:受地形影响,地处山地,气温低【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到,II自然带主要位于北冰洋沿岸附近,靠近极圈附近,其南部III自然带位于大陆内部,面积广大,为亚寒带针叶林带,II自然带应为苔原带,I自然带位于极圈以内,靠近极点附近应属冰原带。向南突出的原因:从图中位置来看,该地位于东经60°附近,其植被带向南突出的方向,大致为南北方向;该地位于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附近,乌拉尔山大致呈南北走向,其海拔相对较高,其西侧为东欧平原,东侧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乌拉尔山较东西两侧海拔高,气温更低,因此其植被带发育为高纬度的苔原带。2.(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呼伦贝尔草原牧草以禾本科牧草为主,伴生优质豆科牧草,两类牧草对生长空间的竞争激烈。这里土壤氮素含量低,限制了禾本科牧草的生长,但对豆科牧草的生长影响较弱。21世纪初,在草原公路两侧几千米甚至十几千米的范围内,汽车尾气导致的氮化物沉降,增加了土壤氮素含量,影响牧草生长。说明汽车尾气导致的氮沉降对呼伦贝尔草原公路两侧牧草的影响。【答案】氮素含量增加,不再成为当地土壤牧草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禾本科牧草能够获得相对充足的氮素供应,长势改善,能竞争到更多的生长空间,覆盖度和多样性提高;豆科牧草在种间竞争中的优势减弱,部分资源被禾本科牧草侵占,覆盖度和多样性减小。总体上,群落结构改变,多样性增大,但优质的豆科牧草减少,杂类草增加。【解析】汽车尾气中含有氮化物,导致的氮沉降物进入土壤,增加了土壤中氮素的含量,使禾本科牧草获得了充足的氮素,有更大的生长空间,长势迅速,得到改善。而对于豆科牧草来说,氮素的增加使其在竞争中失去优势,禾本科牧草的长势改善又使其多样性减少,覆盖度降低。总体而言,氮素增多,两侧牧草地多样性增大,但豆科牧草的减少,使禾本科牧草等杂草类增多。3.(2021·海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生物区系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同一生物区系的分布范围大体与具有某一特征的自然环境相联系,反映其发展进程与古地理或现代自然条件的关系,下图为世界海洋动物区系部分分区图。比较甲乙两区域,指出海洋动物种类较多的区域并简述其种类较多的原因。【答案】乙多,理由:依据板块构造理论,该海域更古老,有更古老的生物;海洋面积广阔;浅海面积大:岛屿多:珊瑚礁众多;生存环境多种多样。【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解析】读图可知,甲区域为大西洋,乙区域为太平洋和印度洋。由材料“生物区系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同一生物区系的分布范围大体与具有某一特征的自然环境相联系,反映其发展进程与古地理或现代自然条件的关系”可知,依据板块构造理论,乙海域为泛大洋,更古老,有更古老的生物;乙海域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洋,海洋面积广阔,生物种类多;乙海域沿岸浅海面积大,生物丰富;太平洋上岛屿多,珊瑚礁众多,海洋动物栖息地丰富,生存环境多种多样。4.(2023·河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答案】(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解析】(2)根据材料“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可知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充足,种类较多,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2022·湖北·高考真题)智利竹荚鱼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图示意智利竹荚鱼洄游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影响智利竹荚鱼洄游路线的最主要因素是(   )A.盛行风向 B.海水温度 C.距陆远近 D.种群规模6.推测智利竹荚鱼的生活习性是(   )A.冬季产卵 B.顺流洄游 C.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 D.幼鱼更倾向深水环境生活7.与正常年份相比,该海域幼鱼的活动范围(   )①厄尔尼诺年,向南偏移②厄尔尼诺年,向北偏移③拉尼娜年,向南偏移④拉尼娜年,向北偏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5.B6.C7.B【解析】5.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受盛行西风带影响,南半球盛行风向为西北风,竹荚鱼的洄游方向主要由东南向西北,与盛行风向恰好相反,A项错误;冬春季节西风漂流带来的南极冷水势力加强,导致海水表面温度降低,冷暖水混合区向北移动,鱼群向北洄游,夏秋季节冷水势力减弱,混合区向南移动,鱼群向南洄游,B项正确;读图中洄游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路线与距陆远近无明显关联,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测种群规模对洄游路线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B。6.由图可知,成鱼洄游路线偏高纬、偏西,幼鱼洄游路线偏东、偏低纬,高纬处受西风漂流带来的冷水影响较大,低纬处受寒流影响较弱,高纬海区温度较低纬海区温度偏低,因此推测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C项正确。故选C。7.厄尔尼诺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高,幼鱼活动范围应向高纬方向扩展,即向南偏移,①正确,②错误;拉尼娜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低,幼鱼活动范围应向低纬方向收缩,即向北偏移,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8.(2021·福建·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厘清鱼类洄游规律,对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产卵洄游时,小黄鱼游到某一产卵场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前行至其他产卵场。下图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黄鱼产卵场和越冬场分布。分析丁海域成为小黄鱼越冬场的有利条件。画出3月初小黄鱼从丁越冬场出发,经过甲、乙、丙三个产卵场的洄游线路,并解释小黄鱼沿该线路产卵洄游的现象。【答案】条件:丁海域受陆地影响较小,且受暖流影响,水温较高。解释:3月初沿海海域水温受寒流影响,水温较低;丙产卵场纬度较低,水温较高;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乙、甲产卵场依次逐渐符合要求。【解析】读图可知,丁海域位于我国东海,纬度较低,水温较高,且有日本暖流流经,增温作用明显,距大陆较远,受陆地影响小,水温较高;小黄鱼3月初从丁越冬场出发,经过甲、乙、两三个产卵场的洄游路线,小黄鱼是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随水温变暖启动,甲乙丙三个产卵场,丙纬度最低,水温变暖最早,小黄鱼先从丁越冬场到丙产卵场,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北行,到达乙产卵场,然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向北到达甲产卵场产卵,由于小黄鱼洄游过程中,气温不断升高,到达最北的甲产卵场时,气温也正好适合。如图所示。(2024·甘肃·统考模拟预测)2023年7月,某中学组织学生赴加拿大开展地理研学,植物-土壤研学小分队在寒温带针叶林考察时发现:林中乔木高大笔直,以松、杉为主,林下草本稀疏,枯枝落叶松软潮湿。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