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精品解析: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docx页数:16页大小:855.5 K上传日期:2023-11-21 22:49浏览次数:348 侵权/举报

2022学年第二学期浙南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高三历史学科试题命题:永嘉中学审题:瓯海中学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西周时期“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据此推断()①世袭制代替内外服制②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③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臣民④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等信息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②符合题意,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名义上占有全国的臣民,③符合题意,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不是世袭制,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2.《后汉书》对上计制有如下记载,州郡属官“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奸。常以春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秋冬遣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罪。”即地方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赈灾救济等情况上报中央。据此可知,上计制除了考核政绩外,还有利于()A.打击门阀士族势力B.中央政府掌握全国情况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即地方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赈灾救济等情况上报中央。”并结合所学可知,上计制度下,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薄,上报中央,由御史参与审核计算,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这有利于中央政府掌握全国情况,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排除A项;上计制度加强对官员政绩的考核,有利于中央政府了解地方情况,并非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下图是云冈石窟露天大佛像。对此,日本学者大村西崖评价道:“观其雄伟样貌与姿态,既非中国风,亦非印度风,岂非拓跋族理想之大又夫平!”这一评价强调了()A.佛教在北魏时期完成了本土化B.北魏皇帝积极支持佛教的发展C.佛教成为维系北魏政权的支柱D.北魏精神与佛教艺术交汇融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观其雄伟样貌与姿态,既非中国风,亦非印度风,岂非拓跋族理想之大又夫平!”可知,云冈石窟露天大佛像体现了兼容并蓄的外貌特征,这反映了北魏时期中华文化与佛教文化交汇融通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佛教在北魏时期完成了本土化的信息,表述有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北魏皇帝积极支持佛教发展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佛教成为维系北魏政权的支柱,表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4.在官吏选拔中,唐初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等。而到了宋代,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选送,即参加科举考试)。”此例一开,工商业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者不计其数,其中佼佼者,如商人之子冯京,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后官至参知政事。这一变化()A.导致南北分卷B.给政治增添活力C.加强对官员的考核D.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朝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而到了宋代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等信息可知给政治增添了活力,B项正确;南方和北方经济和文化差距拉大导致南北分卷,排除A项;材料不体现管员的考核,排除C项;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是科举制的影响,唐朝也有科举制不是宋朝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5.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朝成功治理边疆的经验有()①发动西征,设立四大汗国②在澎湖设置巡检司,以经略台湾③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投④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宜政院进行管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⑧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元朝在澎湖设置巡检司,以经略台湾,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理;元朝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有助于边疆管理;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宜政院进行管理,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以上都是元朝边疆治理的成功经验,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发动西征,设立四大汗国,这不属于边疆治理,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6.有同学在研究清朝人口问题时,收集了如下数据,并据此对清朝前中期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的原因作了一些分析,其中不正确的是()时间全国人口总数(单位:万人)顺治九年(1652年)1448.3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2358.7乾隆六年(1741年)14341.1道光十四年(1834年)40100.8A.西医传入并得到了普及B.赋税政策调整推动人口生育C.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D.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大背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见清朝前中期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清朝前期国力强盛,社会稳定,耕地面积扩大,高产作物广泛种植,加之清政府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政策,人口迅速增长,“西医传入并得到了普及”并不是这时期人口激增的原因,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赋税政策调整推动人口生育是清前期人口激增的原因之一,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是清前期人口激增的原因之一,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大背景是清前期人口激增的原因之一,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7.下表为1860年前后中国对外称词衍变表(部分),导致“衍变”的重要原因是()1860年前1860年后红毛,红毛番,西夷,洋夷,西洋夷西洋人,西国人,欧人,西人,洋妇西夷,各夷,诸番,杂番,外夷泰西,西洋,西方,外洋,外国,外域,欧美各国,西洋国,泰西诸邦英夷,法夷,米夷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夷船,夷舶,夷炮洋船,洋舶,洋炮A.社会性质的变化B.宗藩关系的解体C.中西交往的扩大D.国际法基础的奠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60年前后中国对外称词从“夷”、“番”等称呼到“洋”、“国”、“邦”,体现了中国逐渐从鄙夷到平视外国。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方交往扩大,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加深,C项正确;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夷夏观念的淡化,不是宗藩关系的解体,排除B项;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基础,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某文件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下列史实与这一规定相关的是()①全面抗战的爆发②抗日民族根据地的建立③《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颁布④《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材料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三三制原则,①全面抗战的爆发②抗日民族根据地的建立③《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颁布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都正确,C项正确;A项缺③,排除A项;④《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排除B项;④《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排除D项。故选C项。9.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下面有关这一时期的成就表述不正确的是()A.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B.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C.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D.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0.2011年3月,渝新欧国际铁路通车。铁路从重庆直达德国的物流中心,整个旅程只需16天,远快于从中国港口出发的海运航线。火车在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笔记本电脑、衣服等货物,另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医疗设备。据此可知()A.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中德贸易扩大B.国家实力对比决定商品交易种类C.交通线路演进助力国际贸易发展D.“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的成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2011年通车的渝新欧国际铁路从重庆直达德国,火车上两个方向运输的产品存在不同,由此可知该铁路的修建推动了中德之间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柏林墙倒塌是在1989年,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中国和德国之间两个方面的产品中都有科技产品,如笔记本电脑、电子产品等,不能提现国家实力与商品种类的差别,排除B项;“一带一路”建设是2013年提出,晚于题干中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11.人类的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锄耕、犁耕三个不同阶段。其中,犁耕出现于()A.旧石器时代晚期 B.新石器时代晚期C.春秋战国时期 D.汉朝以后【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C项正确;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处于刀耕时代,排除A、B项;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2.公元前4世纪,一位国王在短短10年的时间里,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为了有效地统治幅员辽阔、种类繁多、语言和文化各异的东方地区,他制定了一系列东方政策。他承袭了东方传统,也极为打扮成东方皇帝的样子。他是()A.汉谟拉比 B.亚历山大 C.屋大维 D.查士丁尼【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4世纪,一位国王在短短10年的时间里,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他承袭了东方传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亚历山大统治期间,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B项正确;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生活在公元前18世纪左右,排除A项;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元首,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排除C项;查士丁尼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生活在6世纪左右,排除D项。故选B项。13.“他们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发生了变化。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在中断了一千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进入亚洲和远东了。”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于()A.公元1世纪 B.公元10世纪 C.公元13世纪 D.公元15世纪【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横越欧亚大陆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在中断了一千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进入亚洲和远东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情形描述的是蒙古帝国的西征。13世纪蒙古帝国进行了三次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C项正确;“公元1世纪”、“公元10世纪”和“公元15世纪”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14.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原本是世界边缘的城市,但到了16世纪中期,成为欧洲国际贸易的中心。据当时一位威尼斯大使记载,安特卫普每年的贸易额是威尼斯的二十余倍。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商业机构,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