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B【解析】B项中“国际学术界”只是持续关注研究课题而不是潜心研究,且实证我国文化史、文明史的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2.D【解析】A项根据材料二第3段“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这段时间,可以视为中华文明的‘曙光初现'的形成期”可知,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还没有形成,更谈不上进步,“高等级建筑……..”只能说明出现了有等级分化的区域性社会组织。B项“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明也开始萌芽、生长”理解有误,文中的“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个区域文明”指中国的多个区域。D项原文是“良渚成为迄今能够确认的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3.B【解析】材料一第3段的观点是合理借鉴西方文明理论以补充发展自身。B项最符合借鉴的含义。A项、C项都体现学习他人是为了制服他人的意味,不符合材料一的相关态度。D项是说要向有德行的人学习,与国家间文明理论的借鉴无关。4.①积淀深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经过几代学者的接续努力;②科技发展:将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运用到古代遗存的分析之中;③学科融合: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了研究的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5.①重视农业发展,积极提高生产力,是文明进步、繁荣发达的第一要务(基础);②各区域文明体之间彼此交流互动、相互连接、多元融合,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③科技创新与优秀传统相结合,是文明主导力量形成的重要手段。(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6.D【解析】D项“体现了抗战时军民强烈的自我觉醒和革命斗争意识”错,表现抗战时期军民顽强不屈的斗志和对抗战必胜的信念。7.B【解析】B项“多用对话和心理直白的方式”错,并未明显使用“心理直白”的方式。8.①“藏”呼应标题,点明文章主要内容。②“藏”统摄小说情节。“藏”是特定历史时期百姓生存及斗争的一种方式。文章写百姓躲藏在豆棵下,丈夫及外路人掩藏在菜园里,百姓掩护浅花,女人们在人群中极力隐藏自己,浅花躲藏起来生孩子等情节,都与“藏”有关。③“藏”暗合小说主题。“藏”表明人们为了未来的胜利继续潜藏斗争的决心,也表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战斗力,深化文章主题。(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第1页共4页9.①“全”:文章选取了“高粱叶”“黑豆叶”“豆棵”,菜园里的黑豆花”“泥土”“甜瓜”“太阳”等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乡村春夏间的景物,较为全面地表现了当地的“生活和自然”。②“粹”:文章开头写“黑豆叶”凝结露水,文中写“黑豆花”散发香甜味道和“甜瓜”快熟了,结尾写“黑豆花”结果和“甜瓜”落蒂,重点选取了黑豆和甜瓜两种植物,去粗取精,更典型地契合主题。③“全”和“粹”相结合的景物描写,既展现出勃勃生机、美好宁静的景物特征,为故事开展提供了环境背景,又烘托了对敌斗争的气氛,蕴含着抗战必胜的蓬勃希望和坚定信念。(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0.BMO【解析】原文: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11.B【解析】A项文中的“更”意为“轮流”,后句的“更”意为“重新”“再”的意思,含义不同。B项两个“昃”均指太阳偏西的时候,含义相同。C项两个“中”均是“合乎”的意思,含义相同。D项两个“致”都是“罗致、招致”之意,含义相同。12.C【解析】C项“对阿谀奉承,不让自己满意的人,都要求上奏朝廷。”错误,文段二尾句,“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已意。”意为:唐太宗下令百官,希望百官对自己的诏敕发布不要一味顺从,对不合理的地方要积极谏诤。13.(1)谁敢不竭尽心力来做好自己的本职事务,为什么忧虑天下不太平安定呢?(①“修”做好②“职业”,本职事务。③“何.….乎”反问句式。评分标准:译出大意给1分;“修”“职业”“何…….乎”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我)游幸四方,使各地供给安顿烦苦劳累,这些都是我的大过失,千万不要认为正确而效法。(①“供顿烦劳”,使动用法。②“是”,正确的、对的。③“法”,效法。评分标准:译出大意给1分;“供顿”“是”“法”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4.①辨识良才,勤问百姓疾苦。②选贤任能,赏罚制度分明。③竭力为善,戒骄惰去奢纵。(评分标准: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贞观元年闰三月,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的时候喜爱弓箭,得到了十几张优良的弓,自认为没有比这些弓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拿给做弓的工匠看,工匠竟然说‘都不是好弓。我追问他原因,工匠说:‘木头中心不直,那么木的纹理就是斜的,造出来的弓虽然有劲,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精准。’我才明白以前对弓的辨别也不够精通。我以前堂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还不能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哪能完全通晓。”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并且屡次召见他们,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和国家政事的得失。第2页共4页贞观四年,七月,皇上问房玄龄、萧瑀说:“隋文帝是怎样的君主?”回答说:“文帝勤敏为政,每次临朝办公,有时超过中午,五品以上的官员,引接他们入座论事,通过卫士传递食物就地食用。虽然本性不仁厚,也是个振励精神、以图平治的君主。”皇上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文帝不精明又喜欢苛察;不精明则了解不通达,喜欢苛察则对人多疑,凡事皆亲自决断,不委任群臣。天下事繁多,一日要处理无数机务,即使再费心劳力,哪能一一合理!群臣既然了解君主的心意,只有采用君主的决定接受成规,虽有愆失,不敢诤谏,这就是二代灭亡的原因。朕就不是这样。我选拔天下的贤能才士,曾于百官之位,使他们思考天下事,通由宰相,深思熟虑,认为方便安稳,然后奏上听闻。有功就赏,有罪就罚,谁敢不竭尽心力来做好自己的本职事务,为什么忧虑天下不太平安定呢?”因而下令百官:“自今以后,诏敕发下有不合适的地方,都应拿来上奏,不可一味顺从,不尽自己的心意。”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太宗完成《帝范》十二篇赐给太子,各篇名是《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太宗说道:“修身治理国家的道理,都在这十二篇之中了。我一旦逝去,就没有别的话可说了。”又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先哲圣王为师,像我,则不足效法。古人说效法上等的,仅得其中,效法中等的,不免得其下。我即位以来,过失之处不少,锦绣珠玉不断于身前,又不停地修筑宫室台榭,犬马鹰隼无论多远也要罗致来,游幸四方,使各地供给烦劳,这些都是我的大过失,千万不要认为正确而效法。回顾起来我普济苍生效益多创建大唐基业功劳大。好处多损害少,所以百姓没有怨言;功劳大过失小,所以王业稳固;然而若是要求尽善尽美,实在是多有惭愧。你没有我这些功劳勤苦而承继我的富贵,竭力行善举,则国家仅得安定;如果骄奢懒惰,则自身都难保。而且成功来之不易,败亡却可迅速招致,是指国家而言;失去容易得之较难,是就皇位而言;能不珍惜吗!能不谨慎吗!”15.C【解析】“儿女团圆”之景当是词人想象友人归家后的累象。因此三个场累应是由实入虚。16.①首先词人以昂扬的笔调,想象友人得以重用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福②接着情感转入低沉,借“故人”之问,道出借酒浇愁的困境和报国无门的悲愤。③最后再次提振精神,以空弦虚射惊落雁表达对自己不甘沉沦、杀敌报国的渴望。(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7.(1)明月半墙桂影斑驳(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使人听此凋朱颜整顿衣裳起敛容。18.摩肩接踵四面八方依依不舍(评分标准:每空1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即可酌情给分。)19.拟人,(1分)描写海棠树的“炫耀”与海棠花的“述说喜悦”,(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对时代的礼赞。(1分)20.“大家”指所有看花的人,“你”是第二人称,这里指赏花的某一个人,也可以指“读者”。(1分)用“你”将读者带入现场,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更有感染力。(2分)转换人称也便于抒情。(1分)第3页共4页21.①)黄山茶历史悠久②叶面水分丧失较多③更是追求饮茶时的情趣(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2.品茶注重一个“品”字,不但有鉴别茶叶优劣之功,而且兼有领略饮茶情趣之意。【解析】原句语病有两处:①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在句首添加“品茶”;②语序不当:关联词引导的两个分句语序应互换。修改出两处得4分。)23.【写作指导】材料以“潮”为核心词,指出了“潮”的多重抽象内涵:时尚、勇气、一时一地的运动、不可抗拒的规律......总在给考生提供多维度的思考方向,写作时可以从中任选一个内涵作为“潮”的立论立足点。同时,每个思维角度都有辩证的两面:时尚是新鲜,但一味追求时尚,过犹不及;勇气不足是做不了“弄潮儿”的;一时一地的运动,来时轰轰烈烈,退潮后一片狼藉;规律不可抗拒,有顺之者,自然有逆之者。“每个时代都有人顺潮而行,有人逆潮而动,有人任凭潮起潮落而遗世独立,从而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这句话是在提示:面对浪潮,有三种不同选择,与前面的内涵相契合,也具有辩证性。【立意参考】①顺应浪潮,做时代的“弄潮儿”②逆流前行,做真正的“孤勇者”③逆流而动,必定被时代潮流抛弃④咬定青山,保持本色,不被浪潮裹挟……【评分标准】参照2022年高考作文评分细则。第4页共4页
安徽省黄山市二模语文答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