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高考历史易错点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交融与隋唐
高考历史易错点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交融与隋唐
格式:docx页数:6页大小:15.4 K上传日期:2023-11-15 22:28浏览次数:54 侵权/举报

易错点02三国两晋南北朝交融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易错点【01】九品中正制实施过程中也曾重视人才【名师点拨】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在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但由于魏晋时中正官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德才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一点一题】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反映了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在程序上是较正式的,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合理性,C项正确;材料中“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说明荐官的正式性,而非随意性,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以家世作为考核的标准,无法促进社会阶级流动,也没有摒除门第间的差别,排除B、D项。故选C项。易错点【02】辩证看待三省六部制对皇权的加强与限制【名师点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的体现。三省长官执宰相之职,职责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但是三省机构的设置使得决策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皇权。【一点一题】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三省,皇帝颁布政令,需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B.相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C.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D.扩大了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详解】三省六部制下,皇帝颁布政令,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说明相权对皇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制约作用,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三省分工明确,排除A;材料表明相权对皇权的制约,无法体现削弱了相权,排除C;皇帝颁布政令需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并非强调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的扩大,排除D。易错点【03】科举制初期(隋唐)世家弟子仍具有入仕优势【名师点拨】科举制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科举制虽向社会各阶层开放,但由于当时门阀世族(中国东汉后期至隋唐前期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仍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一点一题】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显赫家族的有56人,占76.71%;寒门出身的只有6人,占8.2%。这反映出当时()A.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B.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C.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D.出身上层具有入仕优势【详解】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与察举制通过举荐选官相比,科举制选官方式已经有很大的变化,科举制主要根据才学选官,故A项错误;科举制仅是一种选官制度,无法消融阶级差别,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录取名额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显赫家族的有56人,占76.71%”可知,出身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故D项正确。易错点【04】唐朝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但也延续了唐朝的统治【名师点拨】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中央集权,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藩镇之间相互掣肘,形成了一种相对均衡的局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一点一题】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政府任命投降的叛军将领田承嗣等担任节度使以掌管地方军政,并在内地普遍设置节度使,增加内地的兵力。到唐宪宗时期,已经没有一个藩镇能有力量与朝廷叫板了。由此推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形成了割据称霸局面 B.扩大了国家统治区域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帝国的统治【详解】唐朝后期,地方节度使数量和权力均有所扩大,但该时期藩镇割据,相互制约,从而使唐朝中央政权与地方割据势力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藩镇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帝国的统治,D项正确;形成了割据称霸局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扩大了国家统治区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易错点【05】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名师点拨】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东汉末期开始开发到宋朝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区的开发不等同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一点一题】《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A.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经济重心完全南移【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民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而不是经济发展迅速,排除B项;题干料未体现南方的经济已经超过北方,排除C项;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是在两宋完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易错点【06】小农经济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唯一模式。【名师点拨】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除了小农经济模式外,还有皇室经济、封建地主庄园经济、租佃经济。【一点一题】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地主经济C.封建国有制度下的经济 D.封建庄园经济【详解】封建社会下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结构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基本模式,排除B、C、D项。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建经济就是以小农经济占主导。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本题所问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应当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易错点【07】三教合一不等同于儒、释、道合为一个整体【名师点拨】三教合一指的是三教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但三教仍然各自保持着独立的形态,不过相互间在观念和思想方式上,不断地进行交流和融合,一定程度上从外在功能上的互补加深到内在思想上的融通。【一点一题】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主要反映了()A.反映了三教合一的现象 B.道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C.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趋势 D.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详解】根据“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可得出这反映出当时三教合流的现象,C项正确;“合一”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三教于一身”,排除B项;鼎足而立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