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历史-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全解全析)
历史-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全解全析)
格式:docx页数:16页大小:655.2 K上传日期:2023-11-23 23:03浏览次数:461 侵权/举报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尧舜禹汤被历代誉为华夏族的四位最英明的帝王。近代以来,学者通常将尧、舜归人“传说时代”。《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礼记·大学》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史记·五帝本纪》以《诗》《书》等文献为依据,将尧舜作为真实的君主加以记载,为历代所认同。中国早期历史的世代从自古以来的“尧舜禹汤”变为近代的夏商周,这主要是由于(   )A.古学的发展推动研究的深入 B.早期国家形态认识存在差异C.未发现夏朝以前的文化遗存 D.《史记》所依据的资料业已失传【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易经》《礼记》《史记》这些书将中国早期历史的时代从“尧舜禹汤”开始,但随着近代古学的深入研究发展,近代学者将中国早期历史的时代从夏商周这些有考古遗迹印证的世代开始,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尧舜禹汤”是否为中国历史世代的开始,不涉及早期国家形态认识,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考古发现了很多夏朝之前的文化遗存,排除C项;《史记》所依据的资料有《诗》《书》等文献,并没有失传,排除D项。故选A项。2.下图为儒学发展示意图,与a、b、c、d四处儒学发展状况对应的是(   )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②抨击封建专制并倡导经世致用③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④学派开始创立并形成思想核心A.a-④、b-②、c-③、d-① B.a-④、b-③、c-②、d-①C.a-④、b-③、c-①、d-② D.a-①、b-②、c-③、d-④【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时段处于春秋时期,此时儒家学派刚刚创立,a处应该对应④学派开始创立并形成思想;b处是汉朝,汉武帝时期经过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③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符合此时段;c时段是宋明时期,此时出现理学和心学,它们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对应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d时段是明清时期,此时中国出现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他们对封建专制进行批判并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对应②抨击封建专制并倡导经世致用,因此C项正确;A项中bcd对应关系错误,应该是b-③、c-①、d-②,排除A项;B项中cd对应关系错误,应是c-①、d-②,排除B项;D项中abcd对应关系都错误,应该是a-④、b-③、c-①、d-②,排除D项。故选C项。3.贞观后期,自唐武德以来尚书左右仆射为首席宰相的惯例被打破,以后首席宰相一般改由中书令担任,如高宗武后时的李义府、许敬宗、裴炎、李昭德等都是以中书令职务当权执政的。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①三省完成了一体化  ②尚书省已不再是执行机构③中枢权力结构调整   ④宰相丧失对政务的决策权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C【详解】三省一体化是指政事堂议事制度的发展,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合为一个机构,材料主旨是首席宰相由尚书省左右仆射担任到由中书令担任不能体现三省完成了一体化,①符合题意,选择①;首席宰相由尚书省左右仆射担任到由中书令担任,没有改变尚书省是执行机构的事实,②符合题意,选择②;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制的中心由尚书省转到中书省,这表明中枢权力结构调整,③不符合题意,排除③;材料涉及中枢权力内部调整,唐代的宰相有决策权,④符合题意,选择④。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意,选择C项;因为④符合题意,排除A项;因为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因为③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4.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任命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烈的外甥,还掌握着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中书省的其他重要职务由蒙古、畏吾儿、契丹贵族和汉人谋臣担任,他们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薛(侍卫)。以上材料说明(   )A.地方军事力量膨胀削弱中央集权制度 B.忽必烈改革遭到蒙古权贵的激烈反抗C.中枢机构的官员主要出身于科举考试 D.元朝政治体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政治体制一方面采行了中原传统王朝的多种制度,但另一方面又保存了不少蒙古旧制,较为生硬地混合了蒙古旧制和汉制,具有镶嵌复合的特点,故元朝政治体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军事力量的对抗,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蒙古权贵对忽必烈改革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枢机构的官员主要出身于科举考试,排除C项。故选D项。5.下图为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此图可以反映出(   )A.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B.江浙土地开发促进了人口大量增加C.东汉以后南方人才比重持续地增长 D.北宋时期南方上缴赋税超过了北方【答案】A【详解】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北宋之前,北方人才比重高于南方,整体处于中原文化中心时代,北宋以后,南方人才所占的比重高于北方,整体处于江浙文化中心时代,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文化重心南移,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A项正确;人口大量增加与人才所占比重没有直接关系,且明清时期北方人口也有大量增加,排除B项;据材料数据可知,明清时期,南方人才比重并没有持续增长,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才比重,没有涉及南北方上缴赋税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6.明朝末年,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准噶尔贵族的压迫,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但他们不忘祖国,不顾路遥山阻,不断派人向明、清朝廷奉表入贡。在噶尔丹叛乱时,出兵协助清军阻击叛军,得到康熙帝奖赏。清朝也派官员长途跋涉探望土尔扈特部。这表明(   )①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叛乱失道寡助  ②土尔扈特部的国家认同坚定明确③伊犁将军的设置加强了边疆管辖  ④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详解】据材料可知,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忘祖国,不顾路遥山阻,不断派人向明、清朝廷奉表入贡,在噶尔丹叛乱时,出兵协助清军阻击叛军,体现了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叛乱失道寡助,土尔扈特部的国家认同坚定明确,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乾隆年间设置了伊犁将军,与材料内容无关,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7.《大明律·刑律》“诈伪”中的“私铸铜钱”条规定:凡私铸铜钱者,绞……若将时用铜钱剪错薄小,取铜以求利者,杖一百。“伪造宝钞”条规定:若将宝钞挑剜补、犊描改以真作伪者,杖一百,流三千里。据此可知当时(   )A.货币供求矛盾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B.政府重视对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C.流通的货币以贵金属和纸币为主 D.拜金主义导致社会欺诈行为泛滥【答案】B【详解】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选《大明律》的内容,都是关于对货币的管理制度的规定,这些规定都与社会经济有关。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统治者制定有关经济法律,以加强对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对伪造货币牟利罪行的处罚法律,没有说明造成伪造货币的原因是货币短缺,供求矛盾尖锐,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当时流通的是铜钱和宝钞,不是金银等贵金属,实际上政府是禁止金银流通的,明朝中后期白银才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排除C项;材料只是针对伪造货币行为做出法律规定,不能说明当时这种行为泛滥,排除D项。故选B项。8.有学者根据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外交权的演变趋势绘制了下图,这说明(   )A.近代民主政治有所发展 B.晚清中央政府权威削弱C.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大 D.地方与中央已分庭抗礼【答案】B【详解】根据鸦片战争后地方外交权的演化过程示意图,可得出地方外交权限扩大,受到的控制监督减弱,地方外交自主权的扩大反映中央集权的削弱,B项正确;题干所述主要讲外交而非民主,排除A项;题干所述主要涉及地方外交权力而非行政权力,排除C项;清末中央集权削弱,但20世纪以前中央权威仍然存在,没有到“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9.甲午战争后,日本人在各埠设立纱厂。“(陕西、河南、山西等省)因日本人近来在内地办的纱厂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厉害,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由此可知(   )A.资本输出推动了农业转型 B.耕织分离在内地日益严重C.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 D.农业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答案】A【详解】据材料可知,因为日本人在内地办的纱厂的发展对原材料(棉花)的需求量增加,导致各地农民普遍种植经济作物,据所学可知,日本人在内地办的纱厂属于日本人的资本输出,因此,“资本输出推动了农业转型”的说法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近代中国“耕织”分离,材料体现的是甲午战后,中国某些省份逐步以种植棉花为代表的经济作物为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的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材料主要体现了甲午战后随着日本在中国投资办厂的增多,中国某些省份逐步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某些省份在甲午战后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未涉及农产品商品化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0.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颁布命令:“最近我军经过之地地瘠民贫,苗民甚多,各部队更应向战士详细解释,严格督促。……加强纪律检查队、收容队工作,在宿营地分段检查纪律。”这一举措(    )A.全面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B.旨在全面阐述红军的民族政策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优良的工作作风 D.扭转了红军军事上的被动局面【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红军长征期间,红军在路过少数民族地区时,强化了纪律约束,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C项正确;纠正左倾错误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以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政策,排除B项;四渡赤水扭转了红军自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11.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1937—1941),明确将“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确定为办学宗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都曾在这里授课。以下属于当时课程内容的有(   )①“论持久战问题”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④“论人民民主专政”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A【详解】据材料“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结合时间1937年可知是抗战时期,所以“论持久战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属于当时的课程内容,①②正确,A项正确;“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在1957年,与抗战时期不符;“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时间是1949年,与抗战时期不符,②和④错误,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12.1947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一方面成立中央前敌委员会,由毛泽东等主持,仍留陕北,同敌“兜圈子、扭辫子”并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同时成立中央工作委员会,撤出陕北后“经五台往太行”疏散,负责“中央委托之工作”。这些调整(   )A.促进了土地改革群众运动的高涨 B.成功开辟了国统区内的第二条战线C.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具体实践 D.有助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答案】D【详解】据材料可以看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共中央通过调整政策,以便更好应对国民政府的重点进攻,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土改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国统区内第二条战线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此时我党工作重心仍在农村,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表为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后7、8两月头条新闻的统计数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分类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人民生活会议新闻涉外新闻公告性新闻总计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